劉 亮

金志國看上去略顯疲憊,聲音聽起來也有些沙啞。事實上,在《中國新時代》記者的一再堅持,并與其助理反復溝通之后,金志國才同意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接受我們的采訪。
從一個洗啤酒瓶的工人開始,一步一步經車間主任、廠長助理到總裁助理,一直做到公司的總裁和董事長,金志國的勤奮在青島啤酒是出了名的。據金志國的助理介紹,可以用“工作狂”這個詞來形容金志國。他每天都要比規定時間晚很多才下班,周末加班的次數也遠遠多于其他人,即便是生病住院,他也不忘把各種報表、文件資料帶到病房里去看。
據金志國介紹,今年人大會議期間,他主要提交了“關于加快《中華人民共和國酒法》立法”的提案,并利用和其他代表討論交流的機會,完善了提案。與此同時,他還利用晚上的時間,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例如去北京交通大學,就大學關心的如何應對危機等問題發表演講,與大學生進行了互動交流。
力推《酒法》
來參加本次全國人大會議之前幾天,有件事情讓金志國頗為欣喜。今年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以158票贊成、3票反對、4票棄權,高票通過了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金志國稱,在媒體上看到表決結果之后,他如釋重負。
作為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金志國長期關注食品安全,一直呼吁為食品安全立法。金志國記得,2003年他第一次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就談到了食品衛生、食品安全問題,因為他注意到中國的食品行業已經陷入了誠信危機,他聽到的一句民間流傳的順口溜:“吃動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沒數”,是中國食品安全現狀的真實寫照。有鑒于此,對食品安全進行立法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2005年,金志國正式提出了加快食品安全立法建議的提案。2006年、2007年和2008年,金志國連續三次在全國人代會上建議加快食品安全立法。金志國的建議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與會代表的認同,促進了食品安全法盡快進入立法程序。
“《食品安全法》中明確規定,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國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度,對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實行許可制度;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對食品不得實施免檢等相關內容,與我們當初設想的或提案建議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金志國說。
事實上,近年來金志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先后提交過關于加快食品安全立法、加快循環經濟立法和信用管理立法等多個提案。為此,金志國學習了大量的相關知識。而金志國的這些提案都關乎民生,關乎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對自己這次的提案,金志國解釋,雖然已經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但這部法律無法涵蓋對酒類產品管理的各個方面,有必要對酒業單獨立法。酒類產品從生產到走上百姓餐桌,關系到廣大消費者的安全,必須保證老百姓能夠喝到安全的酒品。
金志國表示,一方面,酒類產品的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近年來酒類產品中假冒名牌產品賺取高額利潤的現象非常普遍,也發生過消費者喝了假冒劣質酒致死、致殘的事件,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酒類企業一直是耗水耗糧耗電大戶,一定程度上也是排污大戶,酒類企業如何在綠色環保和循環經濟方面有所突破,實現綠色發展,是酒類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
據了解,國外很多國家都專門針對酒業制訂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俄羅斯作為酒類生產和消費大國,一直在不斷探尋國家監管酒類市場的有效途徑。俄羅斯曾經頒布過“禁酒令”,其后俄羅斯又制訂了相關的法律來規范酒類的生產和銷售,并且根據新的形勢,不斷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訂。
俄聯邦議會于1995年通過了一部《關于酒精及酒類產品的生產與流通國家調控聯邦法》。1999年該法經過修改補充,更名為《關于酒精、酒類產品及含酒精產品的生產與流通國家調控聯邦法》。此后,隨著酒類市場的發展和新問題的出現,俄聯邦議會又對該法的部分內容做了適當修改和補充規定,目前這部法律是俄聯邦政府對酒類市場進行監督管理的基礎文件。
借鑒國外的經驗,金志國建議,“酒法”的框架應包括法律適用范圍與執法主體、產業結構與行政許可、產品質量與品牌保護、市場管理與打假行動等多個方面。
今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金志國拿著自己的提案去向其他代表委員征求意見,酒業企業代表張裕葡萄酒集團董事長孫利強、五糧液集團副董事長唐橋、燕京啤酒董事長李福成、茅臺集團董事長季克良均表示非常贊同該提案,并都在提案上了簽字。
戰略型組織的“過冬”之道
談到企業如何應對經濟危機的話題,金志國表示,“在經濟危機面前,一個企業應對危機的能力如何,恰恰可以檢驗出這個企業的真實實力究竟如何,檢驗出一個企業的發展戰略是否成功。”
有人認為,由于國內需求依然強勁,身處快速消費品行業的青島啤酒所受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不大。而金志國則表示,青島啤酒已經遠銷美國、日本和德國等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以及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已經對青島啤酒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影響。
只是他們已經發現,反應型組織只會被動等待危機的到來,戰略型組織則會在冬天尚未來臨前準備好棉衣。兩年前,青島啤酒在制訂公司發展戰略的時候,根據經濟周期的走勢,已經預測到了兩三年之內可能會有寒冬襲來,因此青島啤酒一直都具備危機意識,一直都在為應對危機做著必要的準備。
2007年9月,國內A股市場非常火爆,上證綜指逼近其歷史峰值6124.04點,青島啤酒預測到國家接下來可能會采取緊縮政策,于是利用這個機會,按照0.5%股權的比例,發行了可轉換公司債,以非常低的成本募集了15億元資金,既解決了經濟危機之下青島啤酒的資金儲備問題,又節省了大量的財務成本,使青島啤酒可以安全、低成本地過冬。
與此同時,青島啤酒刻意控制了發展速度。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運用兼并重組、破產收購、合資建廠等多種資本運作方式,青島啤酒在國內18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50多家啤酒生產基地,基本完成了全國性的戰略布局。
近幾年,金志國則帶領青島啤酒由擴張走入整合,嚴格控制資本投入式的產能擴張,通過技術工藝改進,提高效率,來增加產能。在這樣的戰略指導下,目前青啤的現金流非常充裕,經營性凈現金流持續保持在10億元以上。對于能夠為企業提供戰略支持的項目,青島啤酒也會果斷出擊。例如,2008年11月,在外部經濟形勢比較惡劣的情況下,青島啤酒果斷出手收購了煙臺啤酒,此舉既降低了企業運行成本,又鞏固了青島啤酒在山東的市場。
金志國介紹,2005年8月,青島啤酒與北京奧組委簽約,成為奧運會啤酒贊助商,這之后青島啤酒制定了持續的分階段奧運營銷計劃,借力奧運進行體育營銷。近幾年,青島啤酒的市場銷售量正在以每年50萬噸的速度擴大。
“奧運會為青島啤酒提供一個世界性的舞臺,為青島啤酒在世界范圍內提升品牌形象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金志國說。2008年,青島啤酒通過積極拓展中美洲、大洋洲等新興市場,在全球市場整體下滑的大形勢下,出口仍然保持了10%的增幅。而且當人民幣匯率急劇變動的時候,青島啤酒通過及時調整結算幣種,減少了對出口產品利潤空間的擠壓,使出口產品保持了應有的盈利水平。
金志國表示,青島啤酒嘗到了體育營銷的甜頭,因此體育營銷計劃不會因北京奧運會閉幕而止步。2009年青島啤酒仍將推出一系列體育營銷計劃,繼續利用國際體育平臺提升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冬練三九”
面對經濟危機,青島啤酒的承諾是“不減人、不減薪。”不僅如此,青島啤酒還更加重視善待優秀員工,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并且把選拔人才,作為提高自身競爭力,應對危機的一項重要工作。去年年底,青島啤酒舉辦了全國技能大賽,得到了青島啤酒全國50多家生產工廠的響應。
對此,金志國解釋,員工是降低成本的第一操作者,青島啤酒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節約成本。去年青島啤酒通過技術創新,節約成本數千萬元,基本上抵消了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壓力。
金志國的想法是,企業在危機到來時不該“冬眠”,而是要有所作為。去年,青島啤酒在金志國的帶領之下,繼續推進內部的整合。在管理上,實現了營銷和制造分離。他們將全國53家制造企業和遍布全國的營銷公司分離,建立起了營銷和制造兩大系統,這樣可以使青島啤酒的生產和營銷行為更加規范,使企業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過去青島啤酒開發新的市場,基本上是一家營銷公司在“單打獨斗”,而現在則可以將整個集團的營銷優勢資源集中起來,開拓某一市場,這樣可以更好地進行品牌推廣、營銷模式的復制,以及降低廣告傳播和物流等方面的成本,從而形成更強大的市場推進力。金志國表示,這種組織變革目前已經基本成型,并且正在向基層推廣,預計今年這種組織模式將發揮更大的市場推動力。
青島啤酒1993年7月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同年8月,青島啤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是中國內地首家在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由于是一家上市公司,金志國表示,不方便現在就透露青島啤酒2008年的生產和銷售情況,只是說,青島啤酒將在今年4月上旬發布其2008年年報,而這份年報絕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