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亮

在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全順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全收成了明星企業家。3月11日晚,《中國新時代》記者采訪張全收的時候,張全收告訴記者,當天他已經接受了6撥記者的采訪。
在接受記者采訪期間,不停地有人打進電話來,向張全收要工人。張全收一邊請對方看中央電視臺采訪他的相關電視節目,一邊表示要去對方的工廠看一看。
接到用工電話,張全收頗為高興。他說,“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節后珠三角地區用工明顯比往年偏少,目前公司只安排了不到6000人就業,往年這時候上萬名工人都安排完了。”
據了解,從去年11月開始,很多用工單位就向張全收提出,金融危機爆發之后,訂單明顯減少,要辭退部分勞務人員。當時正好臨近春節,全順公司就讓這些農民工提前回家過年了。全順公司原來有30多家長期合作的用工企業,春節之前,只剩下了10多家,這10多家企業用的農民工也在減少,原來用兩三千人現在只用幾百人,甚至幾十人。這種情況是近幾年來沒有出現過的,張全收曾經對此感到憂心忡忡。
參加完全國人大的會議之后,張全收覺得信心增加了不少,這種信心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近期全順公司又陸續向用工單位派出去了一部分工人,二是聽了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參與了代表委員的討論之后,張全收發現自己想到的事情政府都已經想到了,而且正在著手加以解決。
“借人的生意”
自稱“農民工司令”的張全收,早年也有過外出打工的經歷,也有過救助失業農民工的經歷,他深知農民工流落他鄉,一旦失業,居無定所,有時候甚至會忍饑挨餓。
1999年,有了一些資金積累的張全收,跟別人一起在深圳開辦了一家玩具加工廠。他發現,廠里忙的時候工人連覺都沒時間睡,閑的時候卻沒事干,坐吃山空。有時他的加工廠沒活干,而其他工廠卻等著要人用。張全收一邊自己招人,一邊把多余的工人“借”到其他缺人的工廠里。“借人”的次數多了,他發現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2000年之后,張全收開始專職做“借人的生意”,他專門招聘農民工提供給有需要的企業使用,用工單位如用張全收的人,需為此支付工人工資,及必要的管理費。張全收賺的就是管理費和部分加班費。2004年,張全收成立了深圳全順人力資源開發公司。
全順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將農民工組織起來,對農民工進行軍訓和相關技能的培訓,然后每50人分成一組,輸送給用工單位。哪家廠要人,就“打包”調人過去,這個工廠的活干完了,再轉移到下一家工廠。
全順公司代表員工與用工單位簽訂包括工資待遇、生活標準、人身安全等十幾項內容的用工協議。員工的合法權益如果受到侵害,將由全順出面協調,加以解決,從而使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和收入有了保障。
加盟全順公司的農民工要是碰到沒活干,就免費吃住在公司租來的培訓基地內,生活費照發。剛開始,只有一些河南的同鄉來投奔全順公司。后來由于張全收規范經營,關愛職工,全順公司的名氣越來越大,很多安徽、陜西、河北、山東等省的農民工也紛紛要求加盟公司。最多的時候,全順公司聚集了近兩萬名農民工,專家們將張全收創造出來的這種模式稱為勞務輸出的“全順模式”和“全順現象”。
著名“三農”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于建嶸曾經花了半年時間,先后五次到全順公司考察,并撰寫了《漂移de社會——農民工張全收和他的事業》的專著。
全順公司與用工企業簽訂合同的過程,實際上是全順公司代表農民工與用工企業進行集體談判的過程,可以為農民工在工資和勞動保護方面爭取到更為優厚的待遇。于建嶸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全順公司起到了一種類似工會的作用,全順公司滿足了農民工的基本利益訴求。
為農民工培訓建言
全順公司去年全年一共招收了18000名農民工,并為這些農民工安排了工作。據說,張全收曾經放出豪言,在2009年,要將用工規模擴大一倍,達到2.5萬人。但金融危機的寒流很快波及到他的事業,截止今年3月中旬,全順公司只招收了不到6000人。春節前,全順公司曾給每一個返鄉農民工發了一張卡片,通過這張卡片與他們保持聯系。每年的5月、10月是珠江三角洲企業用工最旺盛的時候,如果到今年5月,市場回暖的話,全順公司就會聯系返鄉的農民工,讓他們重新回來上班。
“到現在還沒有出來的農民工家里都有地,幫家里干點農活,晚出來幾天,對收入的影響不會太大。” 張全收解釋說,他期待著5月份市場能夠回暖。
由于全順公司的事業越做越大,服務對象包括外資、港資和臺資企業,涉及食品、玩具、電子等十幾個行業,切實幫助了農民工就業。2008年,張全收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今年張全收向全國人大提交的提案就與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有關。張全收介紹,今年他提交了兩個提案:一個是“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如何做好農民工的工作”;另一個則是“新農村建設需要得到國家更多的扶持”。
張全收解釋說,“農民工掌握一技之長,更容易就業,并拿到較高工資,可以說是終身受益”。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就談到,他們在調研農民工培訓問題時,發現有的地方政府組織的電腦培訓班,用的還是386電腦。農民工辛辛苦苦學3了個月,僅僅學會了打字,根本達不到上崗的要求。希望有關部門要扎實做好農民工的培訓工作。
張全收曾經吃過派出去的農民工沒有接受技能培訓的虧。2003年的一天,張全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是一家企業的老板打來的,他向張全收投訴,“你派來的員工加工的產品質量不合格,企業不但不支付工人工資,還要向你們索賠。”
原來,全順公司派出去的農民工由于不懂技術,加工出的產品大量不合格,外商拒收,還要索賠違約金。張全收只好自籌資金,想辦法賠償了這位老板的損失。
這件事深深刺痛了張全收,于是他花錢聘請來老師,對員工進行崗前技術培訓,員工未經培訓不允許上崗。目前,張全收在東莞鳳崗等地辦起了培訓基地,經過培訓之后,再把一批批農民工送往各地的工廠。
張全收更希望國家能對農民工進行居住地集中培訓。為此,張全收建議,這種培訓不要分散,政府各個部門要相互協調,落實到縣、鎮、鄉,把分散在各村的農民工集中起來,建立起規范有序的培訓服務。同時不能盲目培訓,要采取訂單式培訓的方式,不能光花錢不出效果。
張全順強調,培訓內容必須有針對性,要幫助農民工適應市場,除了短期技能培訓,更應該強化“市場素質”培訓,比如教他們一些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衛生、安全方面的知識,必須切實提高農民工的基本素養,以便讓他們能夠盡快適應進城打工的生活。
張全收建議,“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政府以及社會有關方面更應該加大力度集中培訓農民工,使農民工真正得到實惠。”從長遠來看,張全收希望自己將來能夠建立一個農民工學校,讓農民工們能學到一技之長,以及一些法律法規知識和必要的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
對走出困境有信心
從去年11月開始,張全收一直都睡不好覺,老的合作工廠退人,新來的工人又送不出去,全順公司收的民工越積越多。不過到了“兩會”前后,他感到日子好過一些了,因為全順公司基地里還剩下幾百名民工,而且馬上就可以送出去。
當然,張全收首先是關起了閘門。今年他根據情況,招收了較少的農民工,“我們和那些留守在家的農民工都有聯系,將來形勢好轉了,打個電話就可以讓他們上來。”張全收解釋。張全收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只能先保護企業,然后再去保護農民工,全順公司存活下來了,將來可以為更多的農民工服務。
全順公司還擴大了銷售的范圍,原來全順公司的業務范圍僅限于華南地區的深圳、東莞、福州和廈門等地,現在他們則將業務擴大到了北方的天津、遼寧、山東等地。張全收介紹,最近他們剛向大連派到出了600多名工人,而山東煙臺也有企業來找他要工人。利用開全國人大會議的機會,張全收接受了多家媒體的采訪,這也算是他為自己的企業做了一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廣告”。
2004年的時候,全國很多地方都鬧“民工荒”,那時是全順公司發展的黃金時期。當時很多公司的老板都發慌,惟有張全收不慌。與企業去談判的時候,張全收往往是,“讓你們的老板來談,廠長、經理說了不算。”現在,張全收則放下身段,與用工單位的各級別管理人員耐心地討價還價。
與此同時,由于拖欠員工工資、挾款潛逃的事情越來越多,全順公司還加強了對用工企業的審核和監督。現在全順公司要求用人的工廠必須每月結清工人工資,否則就停工。全順公司派駐到工廠的管理人員,也被要求時刻注意一些企業的動向。2004年,全順公司曾經遇到過用工單位拖欠工資,老板逃逸的情況,全順公司后來只好貸款給這些工人發工資。有了這種經歷,張全收不想再吃同樣的虧。
讓張全收感到欣慰的是,他提出的問題,如農民工就業問題、新農村建設問題,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都提到了,而且講得更為詳細。“政府拿出4萬億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無疑將拉動內需,帶動就業。這些都提升了大家的信心,下一步情況估計會好起來。” 張全收對《中國新時代》記者說。
今年是張全收第二次開全國人大會議,張全收表示,接下來他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多做調研,提交更有針對性的提案,為農民工爭取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