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海
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與美國“雙缺口”的經濟結構不無關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一直存在經常項目的高缺口,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這與美國的產業(yè)結構調整和對外直接投資擴大有關,更與美國長期存在的國民儲蓄和投資之間的高額缺口密切相關。可以說,美國的國民儲蓄與投資之間的缺口是由政府財政赤字和私人儲蓄小于私人投資造成的。財政赤字意味著政府儲蓄亦為負,因此整個國民儲蓄(包括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就不足以支持國民投資。因此,美國必須大量利用國外資本來彌補本國的儲蓄缺口。
美國利用外部資本支持本國經濟發(fā)展,一方面要向各國政府和央行發(fā)行數額龐大的政府債券,另一方面則要依靠其雄居世界金融核心的美國華爾街金融業(yè),開展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業(yè)務,為美國企業(yè)特別是金融機構提供所需股票、債券,以及由資產管理公司支配的數以萬億美元計的投資基金。由于美國政府金融監(jiān)管的缺失,金融組織毫無節(jié)制的金融創(chuàng)新導致全球衍生品市場規(guī)模急劇膨脹。金融衍生品帶給人們的一個最大的幻覺是:財富可以通過其持續(xù)獲得,實體經濟已經不再重要!此前的全球經濟增長更多地得益于全球資產價格的自我循環(huán)上漲,靠的是財富效應帶來的資產增值空間。其中,由華爾街金融業(yè)主導的債券市場是保證全球資產價格循環(huán)上漲的主要資金融通渠道。
本書給我們展示的是美國金融決策體系與華爾街之間相互媾和,通過無限度的金融創(chuàng)新甚至救市,向世界各國分散風險的一個巨大陷阱的構造過程。美國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不惜通過美元、金融、石油甚至戰(zhàn)爭的方式,以掠奪全球的財富為主要目標,這是一種極端追求利益的國家經營方式。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盡可能采取極致的手段,金融就是一個極致的手段,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美國掠奪全球資源的國家目標和滿足投資機構的貪婪欲望,白宮、美聯(lián)儲與華爾街相互利用,最終導致次貸危機這一歷史性大災難的爆發(fā)。 可見,次貸危機是美國把全球作為金融創(chuàng)新理論實驗對象最終失敗的結果。這個結局的發(fā)生,從一開始就始終存在著。次貸危機發(fā)生之后,整個歐洲、俄羅斯、巴西、日本、韓國甚至中國也同時成為受損的一方,這一方面是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美國政府和華爾街已通過事先設計的風險分散機制將損失轉移給了世界各國。這既是陰謀,又是貪婪者的玩火自焚,不過全世界都成了美國金融游戲的埋單者。
連中國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看出來,中國經濟與美國次貸危機息息相關,次貸危機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中國。除了貿易增速的明顯回落給對外依賴過高的中國出口加工業(yè)構成直接打擊以外,中國的外匯儲備參與維持了美國的過度消費,而在這種過度消費回歸的過程中,中國遭受了嚴重的海外投資損失、外匯儲備貶值和外資欠賬愈演愈烈的巨大痛苦;此外,中國在房地產、股票等領域也存在著較嚴重的資產泡沫。這些泡沫在一定程度上與國際熱錢的進入存在密切關系。在世界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整體經濟形勢、地產和股票市場的低迷、人民幣升值預期的走低和利率形勢的逆轉,都讓熱錢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如果熱錢在短時間內流出,對中國金融體系的沖擊將是巨大的。
中國與世界經濟互為市場,一榮俱榮、一枯俱枯,這無疑成了此次金融危機重災區(qū)——歐美國家要求中國參與救市的基本借口。關于中國要不要參加美國救市,本書在冷靜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若向美國注入救市資金,必然要面臨美元貶值,亦即債務被合法“減免”的局面。一旦中國貿然介入美國救市,也許再過幾年,拯救者會成為需要拯救的人,而被拯救者則可能成為巨人。關于中國未來的選擇,作者提出建立大人民幣制度、建立貨幣區(qū)域同盟、守住自然資源等建議,對于當前中國政府進行宏觀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于擴大內需,作者也提出促進國民收入分配向國民個人傾斜、沖破內需不振的羈絆的重要思路,作者認為,中國經濟本身存在的問題,既有對外依賴度過高,又有對內過度依賴投資和房地產、收入分配分化導致內需不振、經濟增長缺乏動力,存在著很大的“硬著陸”危險性。由于對外依賴度過高,中國的經濟安全受制于人,容易在外圍力量的影響下,發(fā)生經濟動蕩,甚至引發(fā)經濟危機。為了擴大內需,中國甚至可能會犧牲了產業(yè)升級,通過實施房地產救市、降低出口退稅率等措施,重回擴大投資和出口之路。然而,如果消費這個內需源頭無法啟動,目前實施的中國式救市就可能無法成為拯救中國經濟的治本方案。
中國要實現穩(wěn)定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必然要將經濟增長動力由外需轉為內需,通過增加民眾的可支配收入、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削減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等措施,將中國的未來夯實在滿足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礎上。
本書的最大特色是兼具歷史縱深和時代感,同時從全球政治經濟的視野來研究中國的發(fā)展出路,展現了一位華夏赤子應有的時代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yè)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