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坤良 楊璐露
在網頁、BBS、網絡聊天室、網絡日志甚至郵件列表中自由發表的事實性或意見性信息,已經成為侵犯公民、法人名譽權的重要源頭。2008年8月29日,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楊麗娟狀告宋祖德侵犯名譽權案:劉德華女“粉絲”楊麗娟指控宋祖德在新浪、搜狐、騰訊QQ的3個博客上發表的幾篇文章,用低俗的語言對楊麗娟及其父(已故)母進行漫罵,造成侮辱與誹謗,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名譽。10月14日,法院認為楊麗娟無法證明幾篇“罵人”的博文來源于宋祖德的個人博客,據此判決楊麗娟敗訴。
在現實生活當中,每個公民或者法人都享有名譽權,即對自己人格的社會評價享有不受他人干涉的權利。名譽侵權根據內容,一般可分為兩類:一是侮辱,即通過語言、文字等方式貶低他人人格,導致他人社會評價下降的行為;二是誹謗,即通過捏造和散布虛假消息或者揭人隱私貶低他人人格,導致他人社會評價下降的行為。在互聯網絡上,我們必須同樣講求名譽權的法律保護。那么,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調控網絡名譽侵權問題——是以更加嚴格還是以相對寬松的標準來處理網絡名譽侵權?網絡名譽侵權的構成要件有哪些?又如何進行證據認定和責任追究?
用什么標準處理網絡名譽侵權
以何種法律原則和司法態度對在互聯網上實施的名譽侵權行為進行責任追究,這是如何正確審理網絡名譽侵權案件的首要問題。
一些法學專家、法官和相當部分的網民認為,網上言論沒有經過“把關人”的嚴格審檢認可,所以人們普遍會把它當作僅僅是個人的意見,不代表大眾傳媒甚至它的主辦主管機關的意見,不具有后者的權威性、確信性,這樣網上言論侵權發生的損害也比較小。另外,線下的語言環境與網上的語言環境大不相同,在網絡特定的氛圍里,語言具有即時性和隨意性的特點,通常在網下可能被認為是名譽侵權的語言,在網絡上可能是非常普通的語言。因此,對網絡侵犯名譽權的認定,與通常民事案件中對侵犯名譽權的認定,相比較而言,應采取相對寬容的規則,這樣有利于廣開言路,鼓勵和支持公眾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
當然,也有另外一些法學專家、法律人士認為,在互聯網出現以前,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大眾傳媒上的言論自由都是經過“把關人”把關的,而互聯網提供了一種沒有“把關人”就可以直接向社會自由發布言論的新形式,那些非理性的、情緒化的言論得到傳播的機會就大大增多,因此在處理網絡言論侵權問題上的思路應該是從嚴,因為沒有了“把關人”就等于沒有了預防,所以只有加強追懲的力度才能發揮法律處罰的一般預防的作用,才能做戒人們謹行慎言,把網絡言論侵權的發生減少到最低限度。
盡管在這一問題上仍有分歧,越來越多的法學專家和法官則認為,網絡名譽侵權與一般的名譽侵權在語言表現形式、在責任認定上不應作區別對待,而應采取與一般侵權行為相同的評判標準,要求侵害人承擔嚴格的過錯責任。
網絡名譽侵權的證據認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審理名譽侵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網絡名譽侵權行為應當符合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行為人的行為違法:受害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網絡訴訟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將瞬息萬變的互聯網上的侵權內容轉變為訴訟中合法有效的證據,即網絡證據保全問題。
由于網絡具有海量信息的特性,如果不及時固定侵權證據,將無法確保官司勝訴,固定侵權證據就成為訴訟中的關鍵一環。依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四條之規定,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的記錄備份只保存60天,并只在國家有關機關依法查詢時才予以提供,因此如果在網上遭遇侵權,應在事發60日內及時采取訴訟程序進行證據保全,超過60天則難以維權。在楊麗娟狀告宋祖德侵犯名譽權案中,法官允許原告當庭用電腦連接互聯網,在宋祖德的3個博客上把幾篇文章找出來,以作取證。但等楊麗娟的律師當庭上網時卻發現,宋祖德3個博客上的幾篇文章已被刪除,無法再找出來。雖然事先她從宋祖德博客上下載打印過這幾篇博客原文,但卻沒有事先公證,無法證明這幾篇文章來源于宋祖德的博客,法院遂駁回楊麗娟的訴訟請求。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公證書在法律上有特定的證據效力——對其它形式證據,法院“應當辨別真偽、審查確定其效力”,而對公證文書法院則“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應該說,互聯網的開放、實時的特性與法律(包括司法)的穩定、滯后的特性之間存在突出的緊張關系,而對互聯網內容進行公證的形式,確實是一種將二者較好地連接和協調的保全證據方式。因此無論是權利人還是法官、律師都應該善于利用公證進行證據保全的形式——在公證處自己的辦公室內當場撥號上網,將侵權內容利用公證形式固定下來,能夠較好地保證證據能夠被法院采信。
網絡名譽侵權的責任追究
在網絡名譽侵權的責任追究中,涉及到網絡服務提供商(ISP)和網絡內容提供商(ICP)是否應對第三人在其所經營和提供服務的網站或主頁上實施侵權行為承擔責任的問題。
持不應追究責任觀點的法律界人士認為,網絡快捷的特征決定它不能等同于傳統的信息傳播,網絡沒有把關人,所以ISP和ICP只是類同于發售者,正如同提供了一條電話線路不應該對電話內容負責一樣,因而對ISP和ICP的責任不應做過多的規定。從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立法上看,對此責任問題各有不同的做法:一是采取寬容的原則;二是采取嚴格責任原則;三是采取分別責任原則。
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司法傳統,采取過錯責任原則,對ISP和ICP的侵權行為分別不同情況進行處理,比較符合實際。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基本情況:1、ISP和ICP因自己本身的故意或過失行為造成他人名譽權受損害的,應依據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來認定和承擔責任。2、ISP和ICP與第三人基于共同的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名譽權的,應與第三者一起承擔共同侵權的連帶責任。3、ISP和ICP與第三人雖無共同侵權行為,但客觀上造成了無過錯聯系的共同致害結果,ISP和ICP應根據其本身的過錯形態,承擔與其本身行為相關的按份責任。4、ISP和ICP僅提供純粹接入(超鏈接)服務的,因其本身無法知悉和控制第三人的信息內容和言論行為,對侵權結果的發生沒有過錯,故不承擔責任。
由于網絡侵權行為具有特殊性,為不至于因法律的嚴格規定而過分加重網絡服務提供商ISP和ICP的責任,從而導致互聯網的發展受到限制,一些學者進而認為,“在法律規定上和司法實踐中,可以將網絡上侵犯名譽權行為與一般的侵犯名譽權行為加以區分。首先是對網絡侵權受害主體要有所限制,即要將普通民眾與社會公眾人物、國家公務人員在名譽權的法律保護上作區別對待。其次是要設定受害人的提醒義務,即當受害人發現網絡上針對自己的侵權行為時,必須進行必要的提醒,如果因受害人對自己利益保護疏于注意而未盡提醒義務或受害人可以但未采取必要的措施而導致損害結果擴大的,則應當相應抵銷或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德國《多媒體法》按照三種不同情況對ISP和ICP的責任作了區別對待,我國行政法規《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則把互聯網服務者對于他人上網內容(BBS、個人主頁等)的注意義務界定于“明顯責任”上:“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于本辦法第十五條(即九種情況,包括侮辱、誹謗)所列內容之一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并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這條規定是以法律性規范文件確認了互聯網同大眾傳媒的區別,承認了互聯網站沒有把關人,不能實行事先審檢的事實。
還有一個是關于網絡名譽侵權責任者的賠償問題。報刊發行量是多少人閱讀到有關侵權言論的重要指標,而網頁、BBS、博客等的瀏覽人次則是多少人閱讀到有關網絡侵權言論的重要指標。如果有人在網上發布了侵害他人名譽權的文章,點擊次數通常就被認定為傳播范圍和侵權嚴重與否的重要指標,關鍵是互聯網上的點擊次數要準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