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調查顯示3G最大的優勢是高速上網。但上網之后呢?把互聯網從PC搬到手機,會產生什么具體新業務?給人們工作和生活帶來什么具體改變?就好像人們蜂擁到一家新開的豪華餐館體驗著名大廚的手藝,坐定后才發現沒有菜單,或者點了菜,但很久都沒端上來。
通過對3G——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眾多解讀,呈現出這樣的場景:3G在通信容量、速度方面的優勢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更好地實現無縫漫游,并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還有媒體說得更直接:3G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有人簡稱之為“無線互聯網”。
看來真正誘人的是豐富多彩的移動多媒體服務。在全球范圍內,3G的用法包括話音業務低資費替代、大力開展接入業務和移動增值業務,就中國目前的市場格局而言,預計3G對接人與增值業務將有極大促進。截至2008年12月,月度活躍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總量超過8000萬,3G的商用、帶寬的增加和資費的下降,將有效地快速激發這個市場的進一步潛力。
3G技術的成熟和牌照的發放正式拉開了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序幕,卻不能直接造就這個時代,更不可等同于移動互聯網本身。
移動互聯網的本質是以3G技術為手段,發展移動互聯網業務,雖然2G可以實現大部分移動互聯網業務,但是只有更多的用戶才能帶動移動互聯網發展,用戶多了,2G網絡就會擁堵,這時3G網絡才發揮了作用。所以要推廣3G就要推動移動互聯網。
3G可以是移動互聯網,但是移動互聯網需要遠遠超過3G,3G能夠在移動互聯網能夠找到應用的空間,但是3G無法滿足移動互聯網的需求。
移動互聯網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產業模式,其含義要比3G更豐富。這意味著跨過3G大門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傳統互聯網的繁榮來自于技術、資本和商業模式的互相支持。應該說技術和資本方面都有較為成熟的方式來運作,而商業模式的迷茫才是將互聯網變成泡沫的主要原因。明明有很高的人氣,怎么還賺不到錢?什么時候該免費什么時候該收費?如果深入分析會發現:越是競爭激烈、用戶粘性低的服務,就越需要降低資費甚至當免費的午餐;越是差異化顯著、用戶粘性高的服務,就越有可能直接收費盈利。所以郵箱可以免費并當成營銷的平臺,而熱衷于養QQ寵物的人則心甘情愿買Q幣。商業模式從根本上說還是取決于怎么把握用戶需求,找準了需求才能讓自己不可替代。
傳統互聯網的彎路對移動互聯網是個很好的借鑒。3G是一種有助于更好滿足需求的技術,但不是這個產業的全部。在三大運營商拿著三種標準互相競爭誰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之前,2G和3G先要彼此競爭一番。而3G若想占據壓倒性優勢,就要讓普通用戶“粘上”移動互聯網并理解以下事實:3G可以比2G讓移動互聯網來得更精彩。
放眼世界,3G發展最成熟的日本曾在技術和應用的關系上有過經典案例。NTT DoCoMo公司在2001年全球率先推出了WCDMA網絡。剛開始,NTT DoCoMo公司大力宣傳其3G技術的先進性。但一般用戶對此很難理解,所以業務發展情形很差,到2003年年初才發展了十幾萬個用戶。相比之下,KDDI公司并沒有濃墨重彩宣傳其CDMA2000技術,而是將業務功能和用戶體驗作為重點,以“au”為業務品牌的CDMA2000網絡推出一年多,就發展了超過1000萬的用戶。
至于歐洲,曾經轟轟烈烈搞3G又陷入泡沫低迷,既有政府高價拍賣牌照讓運營商財務負擔過重的原因,也有前期市場培育不充分的原因,其實,高價牌照必然阻止了運營商提供資費優惠以吸引用戶,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沒抓住用戶需求。
不管是他山之石還是前車之鑒,國外3G的發展都可以給我們啟示。3G是高檔的白瓷盤子,而人們期待的是盤子里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