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蓮
[關鍵詞]歷史 開放式學習環境創設
創新教育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學生自己發現獲取新知的教學過程。如何在教學中通過適當創設客觀環境和心理環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終生受益,成為歷史教學要解決的首個課題。根據實踐探索,良好外部環境的創設對誘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具有積極的效果,而開放式學習環境的創設無疑是誘導的切入點和一條有效的途徑。開放式學習環境創設具有的意義:一是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對人才的要求。二是學科教育的特定功能需要。三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本質所在。四是關注學生與環境的和諧。五是尋求學生的終身發展。六是提升學生的學習地位。七是放飛學生的情感。八是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九是強調學習與生活、社會的聯系。開放式學習環境創設的手段如下。
一、豐富認知環境,給創新人格以自由拓展的空間
(1)拓展資源環境。歷史教材由于受課時、篇幅和編著者的觀點等因素限制,被抽象成諸多概念。因此,要鼓勵學生敢于沖破教科書及教師講授的狹小范躊,在教材基礎上大量閱讀有關史料,還歷史以血肉,感知歷史事件的迭宕,歷史人物的豐滿,歷史畫面的濃墨重彩。可采用讓學生利用圖書館的文獻資料,在互聯網的資源庫內查詢,到實地考察和搞社會調查等多種方式。實踐證明,學生對這種知識拓展方式非常樂于接受。(2)拓展時空環境。資源環境的開放式引起時空環境的廣闊性。在教學中,教師要突破一節課文一個課時的固有習慣,不拘一格打破教材編排序列,進行合適的增減,并根據學生學習水平大量補充學生感興趣的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內容,讓學生思維在歷史時空的隧道中穿梭,撞擊出智慧的火花。 (3)拓展思維環境。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發散、聯想的思維空間。資源環境與時空環境為思維環境的廣度和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間。
二、優化評估環境,給創新人格以呈現價值的激勵
(1)更新評估觀念。打破“期末一考定優劣”的觀念,把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糅合統一,以動態的眼光關注學生的發展軌跡,既注重共性與結果,又重視個性與過程。(2)完善評估機制。首先,評估結構的調整,以反映學生價值取向、學習技能和基礎知識相統一的學科教育內容為評價指標。其次,評估職能的變化。在開卷評價中,把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權威性評價相結合,從衡量評價等級到進行考核評定的整個過程,都允許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雙向的實踐引出學生認知沖突、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和深刻性,從而達到創新力的發散。 (3)和諧的交往環境,給創新人格以互動的平臺。課堂教學與學業評估環境的交互發展需要交往環境的協調作用。同時,建立現代的交往觀,引導學生學會與人交往、合作,認識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促進人與社會的發展是創新人格培養的一個重要因素。
可見,開放式環境創設利用多邊交往方式,給學生自學、互學和師生共學提供了多向選擇形式,從而提供了讓學生自由思考、互相促進的交往氛圍,促進了個性充分發展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培養了人與人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