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審計署發布的今年第12號審計結果再次顯示,54個部門單位去年預算執行情況盡管總體趨好,但擠占挪用和轉移財政資金問題仍然十分嚴重,有的甚至挪用資金辦企業、投資房地產、購買公司股份。而處理只是一句“部門單位均高度重視,并及時部署進行了整改”。一方面說明,沒有監督整改權力的審計曝光在財政問責上無能為力;另一方面說明,內部整改這種非第三方的糾錯和問責機制,無疑是多年來財政預算執行違規行為屢審屢犯的直接原因。
現代公共預算是“取眾人之財、辦眾人之事”,為確保公共資金的分配和使用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須對之進行財政問責。重點是防止決策者將公共資金用于私人目的,確保公共資金全部用于公共目的。
自1999年進行預算改革以來,我國在健全完善預算執行的監督機制上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在財政管理和預算執行上有兩大問題仍然突出:一是政府內部缺乏集中的行政控制。無論是收入還是支出管理還都較為分散;二是對政府的財政活動缺乏外部有效的監督,缺乏一套有效的制度確保政府財政活動對公眾負責。
從根本上看,在加強預算監督的問題上,政府內部控制只是“第一道保險”。對于完善的現代公共預算而言,更關鍵的還要有“第二道保險”——人大預算監督。而我國十年來的預算改革。在加強政府內部的行政控制方面取得的成績要比人大預算監督方面大,也就是說關鍵的外部監督并沒有跟上。以預算變更為例,目前我國并無一項法律或法規全面系統地規定,哪些預算變更可以授權部門自行決定?哪些僅需財政部門同意再報人大備案?哪些則必須報人大事前審批?而且預算法對預算調整的定義,使得一些重要、應事前報人大審批的預算調整可以不用報批。其中,尤為容易形成預算違規的預算調劑的審批權,現在還控制在政府部門,意味著所有預算調劑都不用經人大審查批準,直接為許多政府部門預算違規創造了條件。
其實,無論是1994年出臺預算法還是199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都體現了決策層對加強財政紀律和財政問責的高度重視。但是出于改革不完善和相關利益的考慮,有關部門遲遲不愿退場,使得原本應該發揮關鍵作用的人大監督難以真正發揮作用。財政問責一定程度上形同虛設。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要根本解決審計公告中年年不絕的預算違規問題。僅靠日漸勢衰的“審計風暴”遠不夠,關鍵是還要繼續深化預算改革,集中監督權,做實人大預算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