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卓,1959年生于吉林省榆樹市,畢業于吉林省藝術學院美術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籍裝幀藝術學會會員,吉林省中國畫藝委會秘書長,吉林省書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作品多次獲國內外大獎。其中,先后5次入選中國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第六、七、八、九、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花敘》入選中國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建黨八十周年全國美展,獲優秀作品獎,吉林省美展一等獎。《紅河浪谷》入選全國29省市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美展,到上海、廣州、成都、天津、湖南等地巡回展覽。《香女》入選國際東方藝術中心主辦的首屆中國書畫展,出展美國洛杉磯。《鄉間童聲》由中國美術館收藏。《送友人》由朝鮮國家珍寶館收藏。《春華秋實》由中央黨校收藏。出版有《孫志卓作品集》《孫志卓作品集Ⅱ》《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孫志卓專輯》等多部作品集。
一件好的藝術作品,會是一個有無盡空間,無盡形狀,無盡光線,無盡遐想的色彩斑斕的世界,是另外的一個陌生現實,其神秘魔力會帶領人們去暢游這一陌生的現實一藝術的再造天地。
具有生命的色彩與墨色,是我的追求、我的最愛。我想告訴人們一種真實的東西,那是從自然中攫取的真實,是飽含我的情與愛的再造現實所凝結的真實,絕不僅僅是漂亮的東西。選擇走自己的路,做我喜歡做的事,回報大自然的恩澤。
照抄自然,模擬自然毫無意義,復制自然并不意味著在創造作品;重要的是在大自然中找到一種具有與人共享的、意味深長的哲理和理念。我們古老偉大的民族的藝術,有著悠久深厚的藝術底蘊,然而民族的古老,必然帶來民族藝術的老齡化,表現在多種藝術形式趨于復雜、細膩、繁瑣、浮華、萎靡。要使古樹新枝茂盛,就要剁其老枝發新椏。要以天真的心性來審視我們古老民族藝術的偉大傳統,找回返樸歸真的路,義無反顧。
活生生的生命才是最美的。無論你表現什么,沒掌握創造畫面的真實,作品便失去了靈魂——生命力。看看身邊的藝術作品,讓人心動的是什么?那一定是活生生的真實。一切的思想觀念都包含在畫與觀眾的真實對話中。
抓住一切能使自己產生興趣的東西,這里一定飽含著能與其他人共享的資源。很難想象一個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的人能創造出人人喜愛的作品。興趣具有感染力,能感染自己,也能感染別人,感染力是作品的要素。
追求完美,是藝術家舍得用畢生心血去換取的奮斗目標。然而,絕對意義上完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完美只是相對意義上的完美。一棵樹結的果實也是有好有壞的,一個畫家的作品完美與否也是相對于自己其他作品而言。但畫家還是要展示自己近于完美的一面,追求完美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藝術是全人類的共享資源,真、善、美是人類對藝術的審美標準。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也融合在真、善、美的公式框架之內。真、善、美是世界主流人群的審美標準,符合人本性中最燦爛、華彩的一面。
“情”是構成一件藝術作品的內在靈魂。有人類生存的地方,就會是充滿人的情感的世界。人的情緒、情欲、情結、情懷等一切情的波動與人本性糾結在一起“斬不斷、理還亂”。人一方面想擺脫情的糾結;一方面又祈望美好的情感多多益善。藝術作品可以是人的情感最好的載體,作品可說出許許多多的人想說又說不出的情感。能撥動欣賞者的情弦的作品,一定是人們深愛的作品。人們永遠最關心的是自我心靈的感受。激情是激發情感的鼓錘。
作為畫家,我的作品中應該有我對世界的認識方式。我創造的標準。我不能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不能用別人的腦子去認知世界,用別人的心理標準量定自己的藝術語言。否則,這個世界就不能有獨特的藝術作品了。
藝術是一種精神,其價值是超物質之外的一切美好的幻象。人之所以被稱之為人,是因為人們可以享受物質之外的精神的無限誘惑。人們不能生活得太物質化了,否則就可能成為百無聊賴的人。精神生活是不同身份的人共享的資源。貴族與貧民享受不同的物質生活,卻能共享精神生活的無限快樂。
獨辟蹊徑的藝術家,會懂得避開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去培養個人的成熟風格。要知道替自己確立一種表達思想、意念的途徑。我常想著一些非常古老的素材,這些東西,年代久遠,在過去無數世代中,不斷被沿用,已成為人類意識的一部分,這是昔日無窮盡的回響。
今天如果你的藝術不面向未來,明天你的藝術就會朝向過去。我們的創造是嘔心瀝血的結果;我們的經驗是千錘百煉的產物。藝術探索的路險境叢生,然而,那里可見到別人未曾看到的奇景。


(責編:劉賢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