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銘
莆依,1972年生于河北玉田,字子元,號明一、止觀樓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河北省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河北省書法家協會鑒定收藏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書法家協會省直分會秘書長。
2001年作品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中青年篆刻名家作品展”,2002年作品入選“西泠印社第三屆國際篆刻書法大展”并獲優秀獎,2006年參加“當代河北優秀中青年書法家二十人全省巡回展”,2007年參加“當代河北草書九家作品展”,2008年參加赴日本“當代河北名家邀請展”。
多篇理論文章在《中國書法通訊》《書法家》《青年書法》《藝術狀態》《中國書畫報》等報刊上發表。出版專集《當代河北篆刻名家精品集·蕭依卷》《蕭依工筆十八羅漢》《蕭依書法、篆刻、繪畫精品集》《蕭依草書集》《中國當代名家系列——箭依畫卷》等、
我與蕭依是同鄉,現工作和居住在同城,又是同一戒壇的師兄弟,拜在四祖寺大和尚凈慧法師門下一起研習佛法,在藝術的道路上又都是執著的踐行者。種種機緣把我們聯系在一起。看到蕭依這幾年在藝術道路上取得的成績,使我常有為蕭依寫點東西的沖動。
蕭依,河北玉田人。在藝術上,幼承家學,臨池不輟。工詩善畫。尤善大草,佛教造像,富收藏,長于鑒賞。蕭依在仕途上嶄露頭角之時,他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重新的選擇:傾心藝術。參禪悟道。在這樣一個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和世俗化的社會,蕭依成了一位“脫俗”與“入俗”的典型人物。他經營一個茶樓——大唐禪茶,除茶樓的正常經營外,集諸名士于此,賓客列坐,品茗論道,操翰無虛日。蕭依如今參禪念佛,終日以書畫自娛,過著一個職業藝術家的生活。他曾在止觀樓心語里記錄他的感慨:一心貪權者。必被權傷;一心逐利者。必被利逐;著想不被傷逐,必先破其貪心。他明白了,他徹悟了,他看破了。他用實踐詮釋著他冷雋、奇超、圓凈的品格。
“書畫家創作如禪人修行。去其執,求相應,不執于技,不執于法,不執于境;如清凈創作,好壞不執,必有與心相應之作……”蕭依的這段創作感悟似乎道出其創作和修為就像他的畫一樣縹緲。但縹緲中又極其明朗。
我幾乎沒有想過蕭依從何時開始學畫。曾師從何人。但我清楚地看到他的細朱文篆刻、書畫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展覽,所作詩文令出版社的編輯不敢相信是時人所為,甚至上網查找詩文的出處;所收藏古代字畫、碑刻造像為圈內藏家垂重,足以證明其眼力之高。對于習畫者來說,師從何門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師法于心。他的畫風既有與時風相同的地方。更有與時風相異之處。學習他人的人,是善化的人。用一切前人的成果而為我用。蕭依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們沒有必要找出他的畫法淵源。蕭依學習古人絕非亦步亦趨。照搬因襲。蕭依之吞,人不知其然;蕭依之吐,人亦不知其所以然。在當今畫壇。蕭依的佛教畫悄然出世。別開蹊徑,就在于它逸出時流之表,不落尋常窠臼之中。
蕭依并不長于描繪山重水復與奇峰峻嶺,也少表現平波遠渚與溪山坡岸。他所繪畫的題材在佛教畫上,這與他對佛的敬仰、對佛教文化的研究是分不開的。他所描繪的佛像平中見奇,尋常中不乏悠遠的意蘊。所做之工筆佛像。人物表情細膩,神態生動。線條勾勒松動,筆觸虛靈,神情呼之欲出;衣紋線條輕松率真,薄施淡彩:人物結構準確,骨骼起伏凹凸感明顯。這些人物造型的夸張變形。與他多次深入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是分不開的。蕭依數次參拜名山古剎,研究古代壁畫造像中人物的神態,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美學思想和佛教發展的演變過程,結合自己的感受及對佛法的理解。把筆下的佛菩薩展現到眾人面前。畫中菩薩高古靜穆,莊嚴慈祥,神情虛恬。把佛像畫在整幅畫的中心偏下,既穩重又空靈,好似云中古佛飄然而來。畫上部的小楷題跋使畫面富于變化。似乎在解釋著畫面,又好像在詮釋著廣博的佛法。題字中的點、線與佛像中的色塊相映成趣。宇和畫之間留有通透的空間,營造出一片虛靈。佛像膚色罩染朱紅、淡赭,以暖色調為主;衣物和場景或藍或黃。以冷色調為主,形成鮮明的色調對比;佛像面部、眼睛或是四肢間留白,實為透氣。猶如畫中氣眼。既增加畫面變化又增加了畫面空白處的聯系。妙不可言。畫中的神韻大方明朗,畫面省去了一切外境,更突出了蕭依從內心深處參悟佛法“安住當下”“四大皆空”的信念。
其白描羅漢,氣骨古雅,神韻秀逸,使筆無痕,用筆精彩。生拙樸辣,布局富于變化。時而墨色,時而朱砂。筆如刀刻。鋒棱銛銳。線如屈鐵,剛勁斬利,其深厚的書法功底在這里可窺一斑,正如他在金石上用線暗臺于殷商甲骨鐫刻的線條。這樣近乎奇特的畫面構成方式和表現手法。多出自于畫家獨特的觀察方法和奇特的造型語言,這正是蕭依長期抽象概括而寫意表現的結果。蕭依畫中挺拔的線條與獨特的造型結構,具有一種框架般的金石感。這些足以看出蕭依在古代線描、東西方版畫藝術中用線的趣味上的研究是很有自己的觀點的。
蕭依除了畫佛教題材畫外,在他的花鳥畫中也能體現出很高的素養。所畫蘭草、墨竹具有傳統文人畫里四君子的象征意義。梅寒傲骨。翠竹虛心,蘭花高雅,松柏強勁不屈——有所寄托。所畫荷花純潔隱逸,既有“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還表現佛家的意趣。在這一點上,蕭依的傳統情結是濃重的。題畫詩時繁時簡,常常流露出與傳統文人畫一脈相承的旨趣。
能在夢與現實之間找到合適的支點,也許是蕭依在創作時最佳的一種狀態吧。
(責編:劉賢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