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樹讓
一、海南發展“北果南種”的特殊意義在哪里?
關于這個問題,三亞市政府已為我們作出最好的回答。目前,哈密瓜成功在三亞栽植近1.6萬畝,今后計劃種植3萬畝,年產值達4億元。今年三亞市又投巨資擴大面積力爭達到數十億產業。筆者認為,哈密瓜只是個突破口,還有更多項目需要去開發,去創新。
日前,中國紅棗協會秘書長、著名紅棗專家張志善教授對海南“北果南種”課題做了考察,認為是個奇跡;他又到海南文昌基地考察,對當地當年栽植的鮮棗當年三次掛果倍加稱贊,他認為,露地當年栽植當年三次掛果是絕無僅有的。說到“北果南種”的設施栽培,各位專家一致認為,海南發展“北果南種”設施栽培,在農業上是一次飛躍。筆者分析總結了以下幾點優勢:
(1)大量的節約了用地。就拿山東紅棗來講,露地栽培每畝僅種植220株(北方為110株),而大棚內可以密植到1200株,也就是說,一畝設施栽培就相當于北方露地栽植10畝。
(2)大大提高了產量。設施栽植二、三年生大苗,只要10月栽植,春節第一次掛果上市,每畝產量達500kg,按目前北京市場鮮棗每公斤120元計算,第一次掛果收入可達6萬元,加上五一期間的第二次掛果及八月第三次掛果,全年收人可達10多萬元,去除成本,這將是種植哈密瓜畝產收入的數倍。
(3)大大改變市場供應。鮮棗在海南設施栽培,不僅要抓住一個“早”字,也要抓住一個“晚”字,也就是說它是反季節的,既能提前,也能延后。這樣可增加種植時間,提高土地利用率,達到當年供應市場,充分利用我國稀缺的熱帶土地資源,這也是大陸任何地區不能相比的。
(4)大大豐富國際旅游的特色。“北果南種”設施栽培極大的豐富了海南旅游市場。以三亞市為例,春節前后每天旅游人數最高達2萬人次,這些既有第一次來的,也有多次來過的。如何讓他們看到三亞不斷變化,更富有特色呢?“北果南種”就是一大特色。我們既可舉行“南方鮮棗節”活動,也可建立采摘園,供國內外游客樹下采摘,現摘現食,別有風味。再者,中華棗文化是中國一大特色,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如果能夠好好開發,將極大豐富海南國際旅游的特色。這也是將資源優勢、中華文化與觀光旅游相結合。
(5)大力開發中華棗出口產品。我們大家知道,棗是極富有營養的,有“活維生素丸”之美譽。每100g鮮棗中維生素c含量高達400mg,其相對含量是蘋果、柑橘的若干倍,甚至還大大高于獼猴桃。棗既抗疲勞又防癌,是延年益壽的寶果,老祖宗曾留下“一日三棗,長生不老”的諺語。海南新科匯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正在開發16綠系列多種加工產品,計劃和河南好想你棗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開發棗酒、棗汁、棗飲料、棗口香糖、棗茶、棗粉等四十多種產品出口國際市場。他們還將計劃在海南東方建萬畝鮮棗出口基地。
(6)大面積建成“南繁育苗”基地。目前農業部已將海南三亞“南繁育種”項目列為國家重大項目。但是“南繁育苗”目前還是空白,在此可向大家舉例說明。山東播種紅棗砧木苗是在4月份,3、4個月后長到直徑0.4cm,嫁接成品苗,已至秋冬,不能繼續生長,生長期不到6個月。以三亞市為例,年日平均氣溫是25.8℃,這是生長鮮棗的最佳溫度,任何時間均可育苗和嫁接,也就是說我們育苗1年相當于北方的23年。正是這種優勢,決定了三亞是各種果苗育苗的最佳地區。大陸每年栽植各種果苗耗資數十億元,如果能在三亞建成育苗基地,將大大降低生產成本,為農民增收,特別是給三亞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大家知道,“南繁育種”僅是為各大種子公司創造優越條件,而良種繁育所帶來的最大利潤卻為全國各地種子公司所得。而“南繁育苗”是三亞市地方財政收入,為三亞農民所得。如果建起萬畝全國最大的紅棗育苗基地,將為三亞帶來數十億元的財政收入,苗木價格的下降也將大大減輕全國農民的負擔,同時支援了全國新農村建設,意義非凡。
二、紅棗的高產設施栽培
(1)設施紅棗栽培的基本原理
在自然條件下,鮮棗通過自然體眠后,由于北方外界環境不適宜于其生長發育而處于被迫休眠狀態。而海南設施棗樹栽培時,使棗樹順利通過自然休眠后,創造一個適宜于棗樹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促使棗樹提前發芽、開花、結果,它的管理方式有別于露地栽培。棗樹進行設施栽培必須堅持從當地環境出發的原則,加上先進技術,海南樹讓紅棗研究所總結出了適應三亞環境條件的栽培新技術。
(2)設施棗樹品種選擇原則
設施紅棗品種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著設施栽培的成敗,品種選擇在設施栽培中尤為重要。在品種選擇上要堅持以下原則:①早熟栽培,應選擇極早熟、早熟和中熟品種,如桂臺1號、金絲1號、“16綠”系列,以利提早上市,延遲栽培則應選擇晚熟品種或易多次結果的品種。②選擇自然休眠期短、需冷量低、易人工打破休眠的品種,以進行早期或超早期保護生產。③選花芽形成快、促花容易、白花結實率高、易高產的“16綠”品種。④以鮮食為主,選個大、色艷、酸甜適口、商品性強,品質優的品種。⑤選適應性強,尤其是對環境條件適應范圍較廣、耐弱光且抗病性強的新品種。⑥選樹體緊湊矮化,易開花、結果早的金絲系列品種。同時為觀光農業服務,可種植一批工藝棗,如葫蘆棗、磨盤棗、大瓜棗、龍棗、三變色等。建議三亞市農業局考慮以三亞農科所為中心,搞品種示范,為三亞市大面積發展出口基地、加工基地作樣板,用農科所現有條件育出更多新品種供應全國各地,改變三亞市農科所現有狀態。
(5)設施棗樹需冷量及破眠技術
從環境上講,設施棗樹促成栽培,扣棚時間愈早,成熟上市時間愈提前,效益越高。但設施栽培中扣棚時間是有限制的,并不是無限提前和隨意定的。因為,棗樹都有自然休眠習性,如果低溫積累量不夠,達不到棗樹需冷量,沒有通過自然休眠,即使扣棚保溫,給予生長發育適宜的環境條件,棗樹也不會萌芽開花,有時盡管萌芽開花,但往往開花不整齊,生產周期長,坐果率低。因此,需冷量是決定扣棚時間的首要依據。滿足棗樹的需冷量,使其通過自然休眠后扣棚是設施栽培獲得成功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使紅棗在設施條件下加快生長發育。
目前,大多數專家的觀點是,棗樹通過自然休眠的有效溫度是0℃-7.2℃的低溫積累小時數(稱需冷量),而10℃以上或0℃以下的溫度對低溫累積小時數基本無效。一般來講,需冷量在800-1200小時或在500-900小時。
生產實踐中,采用人工低溫集中處理法來打破棗樹休眠,即當外界平均溫度低于10℃時,一般在7℃-8℃,開始扣棚保溫,覆蓋薄膜并加蓋草苫,只是草苫的揭放與正常保護時正好相反,夜晚揭開草苫,打開風口作低溫處理,白天蓋上草苫并關閉風口,保持夜晚低溫。大多數棗樹按此種方法集中處理15-20天,便可順利通
過自然休眠,以后進行保護栽培即可。廣西南寧、云南楚雄、湖南常德等地均已成功。山東、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區棗樹供苗時間多在10月底到11月初,正是適宜海南栽入大棚里的時間。
目前,生產中紅棗設施栽培多使用石灰氮來打破休眠。石灰氮學名氰氨基化鈣,我們在云南元謀試驗,紅棗經石灰氮處理后,可比未處理提前25天發芽且發芽整齊。每1kg石灰氮需加40℃-50℃的溫水5kg,使用時,將石灰氮和溫水放入桶或盆中,不停地攪拌,充分浸泡2小時以上使其均勻呈糊狀,并加人適量展著劑,然后小毛刷蘸取適量,均勻涂抹在紅棗結果枝上部和兩側芽眼處。
(4)設施棗樹栽培的環境調控
設施棗樹栽培要為植株生長創造特殊的、可控的小區環境,而不是對自然環境的簡單模仿和移植。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樹種、品種的最適環境模型不僅相同,應根據當地條件區別對待,靈活調控。影響紅棗設施環境的因素主要是光照、溫度、濕度。
1、光的調控針對棚內光照強度弱、光譜質量差、光照時間短的特點,在光的調控上有以下具體措施:④選擇透光率高的覆蓋材料。常用的有普通、無滴、漫反射、符合功能棚膜等,可根據經濟狀況選用。⑦棚室結構要合理。棚室結構在保證環境條件便于調控,堅固耐用、抗性較強的基礎上,要適當降低棚體高度,以增加棗樹下部光照,盡量避免支柱、立架、墻體等附屬物遮光。③鋪設反光膜。在棚內地面鋪設鍍鋁膜,利用其反射光增強光照。④人工補光。常用光源有熒光燈(4-100w)、水銀燈(350w)、齒化金屬燈(400w)、鈉蒸汽燈(350w)。⑤選擇適宜的樹體結構。⑥加強對樹體的綜合管理。
2、溫度的調控棚內升溫初期一定要逐步進行,忌升溫過猛、過快,并注意在扣棚前10-15天先覆蓋地膜,增加地溫,保證根系提早活動,向上供應水分。溫度升降主要是靠揭放草苫、通風來控制。棚內夜間溫度主要與保溫措施有關。在保溫措施較為完善的情況下,夜間氣溫一般可保持在7℃-12℃。如果保溫措施不當,棚內散失的熱量不能及時得到補充,溫度會變得很低,有時甚至低于外界自然氣溫,這就是設施栽培中常見的“棚溫逆轉”現象,即在冬春季節的夜間尤其是日出之前的黎明時刻,棚內溫度會低于棚外氣溫。棚溫逆轉,對棗樹造成的危害很大,尤其在花期和幼果發育期,會導致花器、幼果凍傷,嚴重影響產量,以致設施栽培失敗。以上是指海南、云南、廣西南部以外省份(北方地區),三亞并不存在。
冬季氣溫低,以后隨物候期推進氣溫逐漸升高。一天當中的氣溫變化,晴天時較有規律,午夜至凌晨日出前,氣溫最低;日出后隨著太陽的輻射,溫室效應加強,氣溫上升,最高氣溫發生在上午11時至下午1時;下午2時以后氣溫又開始下降。棚內溫度變化,晴天時變化非常明顯、劇烈,設施栽培應根據需要及時進行降溫,保溫的調節。在陰天太陽輻射弱的情況下,氣溫變化相對平緩。棚內溫度應與品種、發育物候期、設施結構相結合進行適當地調控。如花期(花期前后)白天溫度不能過高,一般不超過25℃。如果超過25℃,在幾個小時內便嚴重影響授粉受精,降低坐果率。但花期夜間溫度不能太低,一般不能低于5℃,否則會發生低溫傷害。其他如幼果發育期、成熟期等均有不同的溫度要求。三亞市設施也不存在低溫,因為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6℃以上,極低溫度8-10℃,年平均氣溫為25.8℃,為紅棗的最適生長溫度。
3、濕度的調控設施內空氣濕度的調控仍較傳統,濕度過高時可通過通風降濕來調控,而濕度低、空氣太干燥時,主要通過地面澆灌和空間噴霧來調控。土壤濕度的調控主要通過控制澆水次數和每次澆水量來實現。
(5)設施棗樹的控長技術
1、限根生長根系是決定棗樹生長發育的重要器官,通過調節設施棗樹根系的分布,類型和生長節奏,可以較好地控制地上部的生長發育。限根主要是限制垂直根、水平根的數量。引導根系向水平方向生長,促進吸收根的發生。限根的方法:①棗樹淺栽。在栽植時,棗樹根莖要高于地面2-3cm。②起壟。起壟是限根生長較為方便有效的方法,起壟栽植,不僅有利于提高地溫,促進吸收根大量發生,使垂直根分布淺,水平根分布范圍廣,而且有利于樹體矮化緊湊,易開花、結果早,同時還有利于棗園管理和更新。③容器限根。容器限根是把棗樹植株載于單個容器中,然后建棚進行設施栽培。常見的有陶盆(30cm×40cm或40cm×40cm)、袋式(塑料編織袋)、箱式(耐腐的塑料箱)三種類型。其他的限根方法還有底層限根、根系修剪等。
2、噴施生長調節劑
目前,生產中常在揭棚后,經過修剪整形促使棗樹生長,為控制其生長促進花芽形成而噴施生長調節劑。使用較多的是向樹冠連續噴施2-3次15%的多效唑100-200倍液、天達2116藥劑800倍液等,或用多效唑50倍液涂抹果樹新梢,控制旺長,達到控冠促花的目的。
(6)提高設施棗樹坐果率措施
1、養根壯樹,提高營養貯藏水平特別是在建園時,必須進行帶狀(80cm×80cm)或穴狀(80cm×80cm×80cm)的改土培肥。有機肥要一年一次集中施人,保證養分的均衡供應,這是鮮棗栽培連續掛果,當年高產的基礎。
2、適時扣棚,勿超年生產超早扣棚加溫,棗樹沒有通過自然休眠,經保溫后,花勉強開放,但開花不整齊,尤其是花粉活力大幅降低。因此,設施棗樹栽培,棗樹必須通過自然休眠后,才能進行保護生產,才能正常開花結果,實現高產。海南三亞市有獨特氣候,露地能2-3次掛果,設施栽培更可周年結果。廣西南寧已有先例,當地大棚栽培一年四次掛果,春節上市。上市越早,價格越高,如山東鮮櫻桃春節在北京上市,每公斤高達600元。為什么海南第一棗不可與其相比?海南臺灣青棗春節在北京銷售也高達50元1公斤,而臺灣青棗遠遠不能和紅棗相比。
3、人工授粉栽植時要配置授粉樹,主栽品種可隔行定植,一般主栽品種與授粉樹的比例為4:1。花期用“雞毛撣子”滾動授粉或人工點授,有條件的地方可建立“花粉貯備制度”,就是將先期采集的露天自然條件下的花粉,貯存在-20℃的低溫處,待棚內棗樹開花時采用人工點授、噴粉等方法授粉,產量高。
4、棚內放蜂花期應在棚內放蜜蜂或壁蜂進行輔助授粉。目前利用壁蜂授粉效果較好,飼養管理簡單,值得大力推廣。一般每棚放1-2箱蜜蜂。
5、葉面噴肥在花期噴施天達2116葉面肥800倍液、0.2%的尿素或0.2%的磷酸二氫鉀或稀土微肥300倍液2-3次,可顯著提高坐果率。
(7)設施棗樹樹體綜合管理
同露地栽培相比,設施棗樹在樹體綜合管理技術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提高地溫,使地上、地下生長發育協調一致
扣棚前30-40天棚內地面全部覆蓋地膜,更大限度的發揮三亞市特殊的自然條件,讓設施栽培高效益。
2、扣棚至開花前管理向枝梢噴天達2116加天達有機硅和紅糖,促進花芽發育。
3、合理選擇樹形應根據樹體、品種特性及定植密度,采用合理樹形。棗樹采用“丫”字形,開心形、紡錘形。最好是籬架式,達到高度密植。
4、正確采用修剪技術冬剪以疏為主,主要疏除擋光大枝、外圍競爭枝和弱枝,多留中短枝,及時回縮復壯結果枝。增加棚內修剪次數,及時抹除萌芽,進行反復摘心,疏除稠密的副側枝和無果枝,以節省養分,還要通過矮化、拉枝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促使主干多萌芽。我們常講,“豎著棗長葉,橫著多長棗”,也就是這個道理。
5、進行人工授粉一般在花期要采用滾動授粉或人工點授的方法授粉2—3遍,以提高坐果率。
6、適時蔬果設施棗樹留果必須堅持留壯枝果的原則,疏去過晚花。花后21天疏除畸形果、小果,雙果的應去1個,一般長果枝留24個,中短枝果留1-2個,盡量留側面果,少留背上果和背下果,留果間距15cm左右,果實分布要均勻。
7、加強葉面噴肥坐果后,每7-10噴施天達2116營養液1次,前期以氮肥為主(0.2%的尿素),后期以磷、鉀為主(0.3%的磷酸二氫鉀)。適當用天達2116加紅糖灌根。
8、肥水管理秋施有機肥,施肥量較露地栽培增加30%,以利改土和養根壯樹,增加養分貯備量;適當減少和控制無機肥的使用量,無機肥使用量為露地栽培的1/3至1/2。由于棚內自然蒸發量減少,應減少澆水次數和數量,避免大水漫灌。
9、病蟲害防治棚內病害主要用化學農藥防治,蟲害主要用農業措施防治。
10、揭棚后的樹體管理揭棚后采用重回縮修剪。促進一級枝條的生長量,控制多級枝條的萌發和旺長,促進花芽形成,提高花芽質量,保證枝條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