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華,1955年生在江蘇鹽城市大豐大橋鎮雙豐村。他曾經是一名普通的鄉村獸醫,如今,他被稱作“麋鹿之父”,他參與建設了我國第一個麋鹿保護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了世界麋鹿研究史上的空白,他拯救了一個瀕危物種。二十多年來,丁玉華為了跟蹤觀察麋鹿,他經常不顧蚊蟲的叮咬,潛伏在草叢中,親歷過陷入沼澤地里的危機,面臨過被蛇咬的危險,他還曾經成為了數萬只饑渴難耐血蜱的美食,常被螞蝗咬得鮮血直流,被蚊蟲叮咬得渾身起包,手腳起凍瘡。二十年來,丁玉華在灘涂濕地行走的路程,加起來足足可繞地球兩圈半,而他每年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卻屈指可數。老婆病了他沒時間管,發大水他路過家門卻不進,父親去世他都沒能盡孝。在丁玉華的努力下,23年時間,這個占地達78萬公頃的保護區也從二十年前的荒草地一躍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麋鹿自然保護區,麋鹿總數從1986年的39頭發展到現在的1317頭,占到全球總數的三分之一;繁殖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9個百分點,成為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庫;完全放歸自然118頭麋鹿,是世界最大的麋鹿野外種群。
《功夫苗人》
1972年,楊金榮出生在貴州省合江縣五通鎮頂子中心村,這里山巒疊嶂,交通閉塞,經濟落后,19歲時,楊到貴州打工,可因為沒什么特長,只能靠賣力氣掙些辛苦錢。后來在貴州的一些風景區,細心的楊金榮發現很多苗族同鄉能歌善舞,而且會許多諸如踩刀山、輕功等絕活表演。許多苗族藝人也正是憑借這些功夫改變了一家人在窮山溝里貧窮的生活。這讓他從中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從此,楊金榮毅然回到家鄉開始專心學習苗族歌舞和許多絕活。他邊學習,邊研究,邊創新,邊表演,先后繼承、掌握了二十多項苗族藝術。
在此期間,為節目的創新,楊金榮曾九死一生,付出極大。然而工夫不負有心人,如今,楊金榮已經成了貴州赤水苗寨名人,他的表演獨具一格,倍受歡迎。他還開始發現、培養好苗子,決心將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本期節目通過對貴州大山深處苗家小伙楊金榮的訪談,給許多想利用自身環境優勢開創屬于自己一片天空的年輕人帶來啟示。
節目中展示的苗藝絕活有:魔術百寶箱、苗寨傳統節目上刀山、踩著雞蛋吹蘆笙、踩根南竹渡江、對歌表演打連槍。“眼睛喝酒”、“鼻孔穿釘”兩個含有刺激鏡頭的表演已經刪除。
《胖就胖吧》
她是一個26歲體重達310斤的胖姑娘,但卻能靈活的做出下腰、劈叉等舞蹈動作;她組建了一個特殊的藝術隊,演員主要是來自各地的農村女孩,幾位主要演員的體重平均為240斤;她和隊員們用一種常人不可想象努力追逐著一份幾乎所有女孩都曾有過的夢想一當演員。
她叫賈梅,藝名肥肥,出生在四川省雙流縣華陽鎮的一個小山村,出生時體重就超過了11斤,由于自己超常的體重,兒時的賈梅一直是小朋友們譏諷的對象,沒有小朋友愿意和她玩,尤其是像蹺蹺板、蕩秋千這樣的游戲。長大后她練過4年舉重,后來放棄了。
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看到了南京“千金藝術團”的表演,那是賈悔第一次看到這么多和自己一樣同屬“重量級”的女孩卻展現出如此燦爛、快樂的一面。那一刻,一個或許早已存在但被塵封的夢想從賈梅內心深處浮現出來自己也要站在舞臺上。她毅然前往南京加入了“千金藝術團”。
對于一個當時體重260多斤的女孩來說,辛苦、誤解、酸楚所有這些從事表演職業的女孩可能遇到的事情,賈梅都成倍嘗到了。但是一種真正發自內心的快樂感受支撐她無悔前行。
2008年,“千金藝術尉”由于種種問題解散了,賈梅經朋友介紹到鄭州通過一家演出公司幫忙組建了一支胖女孩表演隊,她和那些曾經因為肥胖在生活中失去自信的人,在這里找到了自信和快樂,同時也園了自己的舞臺夢。
《俺村節目進奧運》
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鄉村藝人,吹、拉、彈、唱樣樣精通,他是一位身懷絕技的嗩吶高手,他不僅能吹奏《三對面》《丹鳳朝陽》等經典曲目幾十首,而且能吹奏短到2寸,長到3米多的大小嗩吶,還能同時吹奏大小不一的14支嗩吶,因而參加各種嗩吶大賽頻頻獲獎,他還是唯一一位將自己編導的節目帶進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熱場環節的農民。
他叫蘇安福,現年52歲,山西運城人。他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從小就對當地民間傳統藝術很感興趣,小時候方圓數十里不管哪個村里有唱戲的,都要想方設法去看。13歲,他開始學習吹笛、拉二胡、板胡和手風琴。一個偶然的機會,蘇安福深深愛上了嗩吶藝術,經過十年苦練,蘇安福練出了一系列吹嗩吶的絕活。還先后在影視劇《稷山事件》《棗樹溝》《不安的夜晚》
《鋼鐵俠》
他被譽為“中國鐵掌第一人”和。中國金鐘罩鐵布衫第一人。他被中國武術協會評為“中華武林百杰”、“當代少林拳派代表人”,他在第七屆世界杯武術錦標賽獲“少林功夫第一名”、“世界杰出武術成就金牌獎”。一位普通的四川農民為弘揚少林武術做出了杰出貢獻。
胡瓊,1972年6月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悅中鄉富陽村,兄弟四人,排行老二。自幼喜歡跟著爺爺習武強身,常在田間地頭練習扎馬步、打沙包。從小就力大無窮,8歲時就曾抱起過一頭半大的牛。
癡迷武術的胡瓊初中畢業后沒有繼續讀書,而是只身來到河南一所武校,等待進少林寺鉆研武術的機會。1988年底,少林寺要成立一個武術隊,胡瓊在學校脫穎而出,成為學校唯一一個被錄取的學生。
之后他瞞著父母在少林寺削發受戒。經過3年苦練他學得少林連環拳、羅漢拳、金剛拳、朝陽拳、螳螂拳、長拳、南拳等規定套路,以及十八般兵器。還加入了少林武術隊到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進行表演。在少林寺整整呆了12年的胡瓊,最后還是瞞不住父母。由于家里極力反對,不斷催促他回家結婚,胡瓊只得戀戀不合的還俗?;氐郊抑泻倹]有忘記宣傳少林武術和武術精神,結婚不久他曾嘗試開辦武術學校、當過武術替身演員,在拍了兩部電視劇后,他又回到村里。2004年,他被聘請到營山縣業余體育學校當武術教練,招收了一批農民弟子在農閑的時候在附近的村子里進行表演,不僅讓一匹有志的農民青年強健身體,懂得了武術的內涵還有了經濟收入。并且宣揚少林武術。
如今胡瓊帶著他10多名農民弟子組成的武術表演團,走街串巷,在村里、縣里進行表演,宣傳少林武術。國內各大媒體也紛紛邀請他們表演,胡瓊還帶著他的農民武術團到國外進行表演。
一個普通農民懷著對傳統武術文化的熱愛,積極的宣傳我國的傳統武術精華,并將我國的傳統武術文化弘揚到國外。中扮演民間嗩吶藝人角色。日本電視臺記者古林茂樹專程到中國為他制作專題節目。他被觀眾贊譽為“中華嗩吶王”。
2008年8月8日,由蘇安福編導的高臺花鼓節目擂響在奧運會開幕式前熱場演出的舞臺上。
蘇安福擎上了一個鄉村藝人藝術追求的高峰,也完成了一份傳承與發揚中華民間藝術的職責。
《農民海洋夢》
他是全國第一位自己個人斥資2000萬元開辦鄉村海洋館的農民;他的海洋館擁有200多種,一萬多只稀有海洋動物;這是全國首家位于內陸省份小村落里的海洋館他叫管世廣,是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張海村農民,小時候家里窮,管世廣連村都沒出過,更別說去看海了。第一次有關大海的記憶是小學語文課上一篇有關海的文章,聽著老師講海的美麗,海里動物的神奇,小管世廣頓時被大海深深的吸引了,他多么希望能去看看向往中的大海。
由于家庭的貧困,管世廣小小的年紀就出來打工。他當過建筑工人,在油田干過臨時工。20歲的時候,有個朋友要到山東青島去旅游。管世廣一聽,纏著朋友帶他一起去看大海。父母堅決不同意,因為來回一趟就要花費400多元,而管世廣一個月的工資只有200元,是家里的經濟來源??墒嵌嗄陙韺Υ蠛5南蛲?,讓管世廣不顧一切地直奔青島。他終于第一次見到了夢中的大海。
從此大海的形象在他的心中生根了。后來十多年,他從建筑工地上的小工一直摸爬滾打到有了自己的建筑隊。日子越來越寬裕了,可對大海的憧憬卻始終沒有改變,雖然他現在有機會更多地接觸大海,但是他更希望自己那些從來沒出過遠門的父老鄉親都能欣賞到大海的美麗和神奇。他決心在自己的家鄉——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張海村建一個海洋館!
這個想法遭到了家人朋友的強烈反對,管世廣卻是打定了注意,說干就干!可是面對運輸海洋動物,訓練海洋動物等等等等一些對的技術問題,一個農民又該如何應對?資金更是一個大的難題!
面對種種困境,管世廣硬是一個人扛下來,從四處觀摩學習取經,到籌措資金、興建場館,再到引進海洋動物,訓練動物,終于在2006年8月11日管世廣建起了濮陽市第一家鄉村海洋館。海洋館一建成就轟動了四鄰八鄉,很多一輩子沒見過大海的鄉親們第一次親密接觸了海洋動物,領略到了大海的魅力。
現在,管世廣的海洋館被當地政府授予“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十佳旅游景區”稱號,目前還在申報“AAA級旅游景區”。而海洋館的建立給當地帶來了上千萬的旅游收入,還解決了當地上百個村民的就業問題。
一個普通的農民懷著一份執著的海洋夢,為家鄉父老帶來一絲清涼的海風,也為新農村建設創造了精神和物質上的巨大財富。
《鳥藝公主》
她曾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姑娘,卻因為十多年的愛鳥,護鳥行動成為湖南省“愛鳥形象大使”,“湖北十佳打工麗人”、“鳥類語言全能冠軍”。她和鳥的故事曾受到中央電視臺《生活》、《家庭》、《財富故事會》等多個欄目的報道。她就是出生在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石門鎮團山子村的農家姑娘——蔡長敏。
蔡長敏,1978年出生,打小就特別愛鳥。說起特別愛鳥,是因為她特別懂鳥,而有著這樣一種與眾不同本領,還與她頗有淵源的家學有關。她的曾祖父曾經是清朝末代皇宮里的一名馴鳥師,隨著清政府被推翻,她的曾祖父帶著一家老小回到鄉里,一身馴鳥絕藝也就此傳人民間。到了蔡長敏這一輩兒已經是第四代。而蔡長敏從小在這方面表現出很高的天賦,兒時在農村,上學路上、勞動途中,她常常被田野里鳥兒的歡叫吸引,鳥兒成了她時常駐足“交流”的伙伴,久而久之,她甚至一度被十里八鄉傳為是一個能和小鳥“說話”的神奇姑娘。
蔡長敏人生的轉變發生在1997年,一天,家鄉來了一個鳥藝表演團。那里面各種精靈古怪的鳥兒一下子吸引住了蔡長敏,她決心跟隨這個藝術團成為一名專業的馴鳥師。憑借天資聰穎和家庭的熏陶,她很快成為這個團里的頂梁柱,然而為了精于此道,她也付出了比很多同齡姑娘更多的一份努力。
她為了和鳥合練一個節目,手和嘴經常被尖利的爪和喙弄出血;她為了培養和鳥兒的感情,很多時候就把小鳥放在自己的寢室里喂養;她為了不干擾鳥兒的嗅覺,甚至很少用姑娘們喜愛的化妝品;她還曾為調養生病的鳥兒,不惜用自己并不高的收入買來營養品等等。
真心付出總會換來回報,鳥兒逐漸也把蔡長敏當成了好朋友。她們和諧相處、默契配合,練就了許多精彩絕倫的鳥藝表演節目,這些節目曾受到了胡錦濤、吳邦國等國家領導人的贊許。
出了名的蔡長敏還憑借自己的馴鳥絕技,向世人展示鳥類的聰明、介紹鳥類的知識,呼吁大家愛鳥、護鳥,感動了許多人,也帶動了很多人。
《影視馬王》
三年的時間,200余部影視劇的拍攝,做《英雄》,闖《赤壁》,《臥虎藏龍》,他的馬,揚名天下。一段人與動物的真摯情感,一種超拔智慧的傳奇人生。農民孫文瑞,用心傾訴創業路上的“馬到成功”!
孫文瑞,1956年出生于天津市武清縣大黃堡鄉泗蒲棒村,鄉村原野泥土的滋養侵潤,養成了孫文瑞與自然和諧共處、熱愛生命的本性。長大的過程中,從1960到1970年代,孫文瑞經歷了無數中國農民幾乎相似的一段生命歷程,是改革開放改變了他后來的人生軌跡。憑借洞察商機的本領和膽大,他干起了“國際倒爺”這個行當,并在隨后的八年里,積累了兩千萬的資金。
后來,或許是嗅到了新的商機,也許是對鄉村生活的一份眷戀觸動了他心底的一種情結,他在朋友的建議下來到京郊建了一個養馬場,一方面供城里人休閑娛樂,一方面做良種馬的改良繁育。
1998年,《臥虎藏龍》劇組恰巧在馬場附近拍戲,無意中看到了他的馬,想征用幾匹,由此孫文瑞和他的馬走上了“從影”的道路。
如果《臥虎藏龍》僅是孫文瑞無意中把馬和影視劇結合的無意識行為,那么在《武士》中的亮相則讓孫文瑞徹底把自己的馬群,當作一個專門為影視劇提供“馬匹演員”的產業。2001年,孫文瑞又與《英雄》劇組簽下了演出合同,他帶上了120匹駿馬,長途跋涉2000多公里奔赴拍攝場地,由于拍攝時間長、當地氣候及自然環境惡劣,孫文瑞和他的馬要同時面臨酷暑及嚴寒的雙重考驗,但憑借著從小在農村、后來跑經商養成的一股韌勁,他咬著牙克服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下來了。
如今,養馬已經成了孫文瑞徹頭徹尾的一份職業,這一是緣于他愛馬的天性,二是緣于他聰明的頭腦,三是源于他能夠吃得苦中苦的品格。一個農民出身的商人,憑借于此而找得了一個新的社會位置。中國新型農民的一個個縮影正是《鄉約》遍訪鄉村最想相約的群體之一。
《紅薯革命》——鄒光友
他,讓價格低廉的紅薯增值40多倍,他被薯農稱為“紅薯大王”;他被國家發展委、國家經貿委、國家農業部冠以“方便粉絲之父”的頭銜。他引發紅薯粉絲四次革命,榮獲50項國家專利,其中10項為發明發專利。他的紅薯粉絲走出國門,遠銷東南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四川當地60萬薯農因此受惠致富。
鄒光友,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綿陽市三臺
縣譚家溝。四歲起就幫父母下地鋤地拔草,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連吃飯都成問題,鄒光友一家的主糧就是紅薯。蒸紅薯、曬薯干、紅薯圓子、紅薯涼粉,這是幼時的鄒光友最熟悉的食物。然而紅薯這救命糧卻讓9歲的鄒光友吃出了嚴重的胃病。那時鄒光友便立下心愿,努力學習,長大后當醫生,專治胃病。
1978年考上西南農學院的鄒光友,一心想著如何改變家鄉貧窮的面貌,如何讓紅薯不再傷人。畢業后,他分到了家鄉的一家外貿公司做茶葉生產和加工指導工作。1990年,年僅30歲的鄒光友憑借出色的業務能力,成為三臺縣干壩王區的科技副區長。在做副區長其問,他下到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帶領全區加工紅薯粉絲,全區紅薯粉條加工專業戶300多戶,當地的農民終于生產紅薯發了財,讓干壩王區甩脫了“空殼村”的帽子。就在在仕途上一片光明之時,他卻辭職了,下海賣紅薯粉絲。
頂著所有人的不理解和些許風言風雨,鄒光友借來五千塊錢在郊區租下了一處小廠房研究生產起精白粉絲來。當時的紅薯粉絲都是黑色的不美觀,鄒光友利用自己的科研知識,1992年研究出中國第一代精白粉絲,并為其加上了包裝,1997年生產出方便粉絲,獲全國發明專利,讓粉絲也成了方便食品;2000年發明無明礬粉絲,利用草本提取物代替明礬,從而保證了食用的健康安全;2005年發明全薯粉絲,與以往的淀粉制造粉絲不同的是,全薯粉絲保全了紅薯的所有營養。近年來,光友粉絲飄洋過海,打人國外市場,鄒光友也多次被邀請到國外食品研究機構和大學講課,受到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接見,受秘魯總統之邀前去講授紅薯加工知識。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產國,年產鮮薯1,5億噸,占世界總量的80%以上,目前甘薯的利用以飼料為主占75%左右,用于加工的僅占10%左右。而方便粉絲的開發生產,不但讓紅薯成為了便捷的健康快餐,更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財源。
《曲劇名旦》——王秀玲
她是一位曾與毛主席有過9次見面記錄的女性,她曾因《紅樓夢》紅極一時,曾師從梅蘭芳、程硯秋等。她還被譽為“活林黛玉”、“莎士比亞小美人”。她是曲劇第一代登臺的女演員,她就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秀玲。
曲劇,俗稱高臺曲、曲子戲,是由河南鼓子曲中雜牌小調與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于1926年5月18日經臨汝縣農民“同樂社”搬上舞臺發展而成。為河南豫劇之外的第二大劇種,樸實通俗貼近民眾,是深受中原百姓歡迎的劇種之一。汝州乃著名的曲劇之鄉,有著“書山曲海”之美譽,地處豫西南腹地,汝州四寶“汝石、汝瓷、汝帖、汝粉絲”在全國乃至世界享富盛名。
明清時期,汝州文化生活特別是戲曲文化非常豐富,城鄉的劇團包括豫劇、越調、梆子等諸多曲種,因此汝州有“戲窩子”的美譽,上至80歲的老人,下至會說話的孩子,都能哼唱幾句。汝州的戲曲文化的原創性和包容性,形成了汝州戲曲文化的地方特色,出現了全才的演員,一個人扮幾個角色,哼多個唱腔,唱幾種調子,拿今天的話叫“模仿秀”,很受群眾的歡迎。
1935年出生于河南郟縣的王秀玲就在這個“戲窩子”里創造了中國曲劇的奇跡,在曲劇屆有“活林黛玉”、“曲劇天使”的美譽。其父王俊卿是曲劇第一代藝人中的老演員,王秀玲6歲便隨父學唱曲劇,7歲已能主演《藍橋會》、《花庭會》等戲,9歲時主演《七仙女》一舉成名。王秀玲扮相秀麗,音質甜美,她的唱腔清麗柔婉,吐字清晰,表演聲情并茂,內蘊飽滿,是曲劇閨門旦的優秀代表人物。她從藝60余年來曾主演過100余部傳統戲和現代戲,如《風雪配》《拾玉鐲》《聽琴》《柳毅傳書》等,成功地塑造了不同類型鮮活的少女、少婦形象,不知有多少觀眾曾被她的舞臺形象所征服。
1955年,鄭州市曲劇團成立后排演第一個大戲《紅樓夢》,為了演好林黛玉,解放后靠自學才認得一些字的王秀玲硬是把小說《紅樓夢》及有關連環畫、仕女圖看了一遍,重要章節反復翻看,努力掌握林黛玉不同凡俗、多愁善感、外冷內熱同時具有叛逆精神的性格特征?!都t樓夢》上演后,產生了轟動效應,場場爆滿。她在人物的塑造及表演和唱腔的把握方面均十分到位:憂傷、哀憐的眼神,細膩、委婉的唱腔,使活脫脫一個林妹妹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一個心地高潔的大家閨秀,卻只能寄人籬下;極富反抗精神,但又孤立無援;向往自由的愛情,但又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內心善良,但身處壓抑的環境,因而異常敏感,只能終日以淚洗面。王秀玲演活了林黛玉,而演林黛玉的同時也讓王秀玲對表演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一表演不能只求形似,而要讓人物活在舞臺上。于是她苛求自己不夸張也不煽情,不裝腔作勢,真情流露自己對人物的把握,她始終堅信表演是對生活的提煉、美化和升華,一心一意地追求表演的準確、精到、優美和分寸感。就這樣,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自然形成了一種清新自然的風格,因此她的表演悅目娛人、真實可信、感人至深卻又恰到好處。認識的升華使她的表演有了質的飛躍,等到1956年她在文化部戲曲演員講習班受到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等大師的指點后,她的表演更是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到河南視察,看了這部戲后說:“這個小女孩演得不錯,真是個‘活林黛玉。”
繼林黛玉之后,王秀玲又拿出了新作《風雪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歡快、喜悅、甜美的高秋芳,完成了自己的又一個代表作。劇中“洞房”的唱段至今仍膾炙人口,廣為流傳。1981年該劇還被河南電影制片廠搬上了銀幕。
1959年,鄭州市曲劇團帶著《紅樓夢》,《風雪配》等劇目晉京匯報演出,原計劃只演10場,但沒想到現場效果出人意料,最后在中南海懷仁堂、釣魚臺國賓館、人民大會堂等劇場連演50場,轟動整個京城,并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在京演出期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習仲勛接見劇團時問及河南省有無省級曲劇表演團體,這成為成立河南省曲劇團的一個重要契機。1960年3月,以鄭州市曲劇團為基礎,河南省曲劇團成立。
1975年,王秀玲開始收徒。退休后,她把主要精力用于培養學生。她門下弟子有十幾位,大都活躍在曲劇舞臺上。在河南省首屆曲劇藝術節上,有l 0位演員被評為“河南曲劇十大名旦”,其中的7位均是她的弟子。
2006年,王秀玲和張新芳、馬騏一起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曲劇藝術家終身榮譽獎。王秀玲的頒獎辭如是說:“五十年前‘活黛玉,新星增輝曲劇,一門心思唱好戲。演繹真善美,傳神復寫意。玲瓏剔透‘九歲紅,精俏秀美‘七仙女;盛演不衰《風雪配》:嫵媚、細膩、飄逸、靚麗……醉了中原大地。深知此身非我有,奉獻不猶豫。榮譽不計,余熱不熄?!?/p>
如今,年過花甲的王秀玲神采依然:高挑的身材,白凈的皮膚,在臺上演起少女來仍是那樣風姿綽約。生活中的她溫婉雅致,很容易讓人聯
想到她演的角色。值得高興的是,喜愛王秀玲的戲迷們現在仍能看到她在臺上的表演。對于舞臺上曾擁有的光彩和取得的成績,王秀玲卻看得很淡,似乎那些過去的事都已不用再提,老藝術家的超然讓人不禁感嘆。退休后的王秀玲參加了“老年樂”藝術團,經常到戲迷活動中心為喜愛她們的觀眾演出。平日里和老伴宋喜元到公園晨練時,興之所至也會唱上幾段,往往引來戲迷圍觀。王秀玲說自己從小就學戲,幾十年風風雨雨都是為了藝術,對于名和利從沒有想過太多?,F在退休了,更是別無所求。只是想著如果還能為曲劇發揮點余熱,能教出幾個有成績的徒弟也就知足了。
《戶撒刀王》——項老賽
戶撤鄉位于云南德宏州隴川縣的農村,刀匠們亦農亦工亦商,農忙時種地,閑時打刀,而這樣近千年的刀耕火種,薪火傳承卻煉就了戶撒刀獨特的鍛造技藝。同時也造就了如今的戶撒刀王——項老賽。
本題主人公項老賽代代為農,五世打刀。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項老賽的打刀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亦農,亦工、亦商的特殊身份,也培養了項老賽復雜的人物性格。
2000年項老賽做鑄的戶撒刀被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從2006年開始,戶撒地區政府一共舉辦過三次萬人參與的刀王大賽,項老賽連續奪魁,被人譽為“戶撒刀王”。2006年5月20日戶撒刀的鍛造技藝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老賽為此項技藝的代表傳承人。
十一歲時獨自上山打柴,遇一兩米長毒蛇,幸好身披寶刀方得活命,于是立志打刀。朋友得到一本有關于日本打刀技術的書,但由于目不識丁,所以只能請朋友和家人幫忙翻譯學習,不斷的學習和思考的積累終于是老項有了質的飛躍。在戶撒鄉舉辦的賽刀大會上一刀砍斷手指粗細的鋼筋而一舉奪魁,從而確立了自己在鄉親們心中的戶撒刀王的位置。此外項老賽還憑借著一手打刀的手藝贏得了心愛女人的芳心娶回了好老婆。
刀王項老賽在寨子里叫出了名氣,逐漸,北京衛視,云南衛視,湖南衛視,中央電視臺等也想后對項老賽進行了報道。項老賽的名聲越來越響,身在偏僻農村的老項,從來沒想過他的名字連外國人都知道。甚至就連遠在萬里之遙的法國人也慕名而來拜訪老項,在他家一住就是一個月,學刀、看刀、買刀,走了之后又介紹一位挪威朋友來買刀,同樣是住了一個多月,親眼看著他打了十余把刀,高高興興的買走了。
老項一共有四個兒子,三個大一點的如今有的已經娶妻生子,分家單過,老項傳授給他們的打刀技藝成了他們立命的本錢。不久前,項老賽的小兒子退學回家,發誓要用十年時間成為下一代刀王,從此,刀王又多了一個傳人。
本期《鄉約》節目通過刀王項老賽來反映我國南部邊陲少數民族戶撒族的生活習性、優良傳統以及獨特的少為人知的鍛造寶刀的技藝!講述他們千百年來在打刀技術上的不斷探索和追求的過程,以及為民族文化傳承所做出的貢獻。
《奇畫世界》——鄧明善
一個面部被燒傷致殘的農家小伙,因為鐘愛畫畫走上了一條倍加艱辛的人生之路。一份超越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忍耐力與執著,成就了他不同尋常的人生成就。
鄧明善,1976年2月出生在湖南郴州市永興縣樟樹鄉石橋村,小時候因母親病逝而家境窘迫。小小年紀,便在課余干起了種田、喂豬、拔草、砍柴諸般成年人要干的農活,但或許恰是這些少時的磨難讓鄧明善擁有了超過常人的堅強與執著,也為他后來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人生空間奠定了基礎。
除了擁有堅強的意志和品格,年少的鄧明善還有一大愛好一喜歡畫畫。然而這對于一名長在鄉村、家境貧寒的農家少年來說,是多么“奢侈”的一個愛好啊。父親的責怪、鄉鄰的誤解、學習環境的缺失等等一切障礙,曾無數次讓鄧明善有過放棄的可能。但他始終以自己的方式堅持了下來。
1992年初中畢業后的邛明善和家鄉千千萬萬個年輕伙伴一樣開始了進域打工的人生旅程,因為有了一份畫畫的愛好,他干上了許多農家小伙不容易干上的一些活,比如他能在設計公司干干下手、在廣告公司做些初始的創作、在印刷廠里當過色彩校對等等,這些工作經歷不僅讓他鞏固提高了自己的畫畫技能,還為他帶來了許多同伴羨慕的收入。然而,就在鄧明善滿懷豪情憧憬規劃著自己的人生未來的時候,一次意外的打擊降臨了:一次事故把他右邊的臉燒壞了,耳朵燒掉了,從此他成了一個面部殘缺的半面人。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鄧明善曾一度意志極度消沉,甚至想過放棄生命。但最后依靠內心的堅強,在家人朋友的鼓勵下,鄧明善走出了艱難與失敗的籠罩,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人生的重大轉機發生在他傾己所有開了一家畫店之后。在此階段,他實現了愛好與工作的結合,成為千百萬農村進城務工者創業的一種新的典范。他利用自己的技能學會了為人裝裱字畫、學會了給人們制作裝飾畫、學會了制作感染力強的多維立體畫,不僅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殘疾人,還開辟了一條農民工很少涉足的創業途徑。他成為央視《財富故事會》、《勞動與就業》,江西衛視《傳奇》 等等媒體報道農民工創業的典型。
鄧明善,因為有著一份特殊的愛好和追求,便有了一段與眾不同的經歷,他的故事或許能給更多鄉村青年,特別是同樣身有殘疾的人更多塑造美麗人生的信心和思考。
《尋夢可可西里》——門曉俊
門曉俊,1968年出生于陜西乾縣輛村鎮塬上村。
他是中國第一個奔赴可可西里做環保宣傳的農民。他單騎摩托三次穿越川藏,新藏,滇藏和青藏線全段,行程十多萬公里,沿途拍攝萬余幅照片。他曾經歷盡萬難爬出“死人溝”,在“紅柳灘到多瑪”昏死了三天。在藏區他曾被藏獒追襲十幾公里,在西雙版納時下雨路滑加上山高彎急,從摩托車上甩了下去,幾次險些喪命。他用拍成的1000多幅照片舉行“門曉俊《走進西藏》攝影展”,為人們進行了生動的環保意識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為了宣傳環保他耗盡家財,負債累累,從老板變成了打工者,如今他依然決心要把中國走個遍,把環保繼續下去。
他始終堅持做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夢想著走遍中國的所有學校去做真實生動的環保影展,讓人們更懂得與自然與動物和諧相處。
《冷血朋友》——楊建松
楊建松,原本是云南省勐臘縣一普通農民。可15年前一件偶然發生的事情,讓他的生活徹底發生了變化。因為從那時起到現在,他和一條蟒蛇朝夕相處了15載。
1994楊建松上山采蘑菇撿回一個鵝蛋大小長滿花紋的“怪蛋”,沒想到這是一只孵化即將孵化的蟒蛇蛋。回家只一天蛋里就孵出一條小蛇,經別人鑒定這家伙叫金花大蟒。因為長年在山區生活,楊建松和村民們不僅不討厭、不害怕蟒蛇這類動物,還對它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加上好奇,他決定把這條意外得來的“家伙”養在家里。
開始時,楊建松從電影中看過蛇吃青蛙,就捉來10多只青蛙喂蛇,誰知小蟒蛇“不屑一顧”。隨后他只得到市場買了10元錢的肉剁成小塊,掰著嘴喂了進去……
從此楊建松的生活徹底改變,每天他都要把小蟒蛇喂飽才能外出,開始喂肉,后來喂鼠;開始出于好玩,楊建松曾將這條小蟒蛇拿到床上玩耍,沒成想竟給它養成了“毛病”,時不時就要和他同床共眠,時間一長,楊建松也就習以為常,期間諸多趣事既讓人忍俊不禁,又引人思索。
如今家有蟒蛇似乎在我國南方很多鄉村并不鮮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人蟒相處的和諧現象?除了動物的習性之外,人的心性或許也很重要。也許本期《鄉約》通過對楊建松的訪談,就會讓更多人從這位普通農民身上學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學會遵循關愛動物、保護動物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