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楠
內窖提要:學校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在教育系統中特殊形態的專門化服務。本文從學生工作科學發展要求、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要求、貫徹“以人為本”育人理念、提供專業化服務、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等五個方面闡述了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意艾。
關鍵詞:學校社會工作高校學生工作意義
隨著高校改革發展向縱深推進,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無論在形式還是內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觀念、方法、隊伍、載體上的不適應逐漸凸顯出來。改善傳統學生工作現狀,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是開創高校學生工作科學發展新局面的必然趨勢。在高校學生工作的專業化、專家化和科學發展進程中。將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原則、方法導人高校學生管理領域,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更為優質細致的專業化服務,構建更加充滿生機活力的學生管理模式,積極探索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的新途徑,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有助于推動高校學生工作實現科學發展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后勤服務走向社會化,學分制改革不斷完善和發展、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不斷深入。青年大學生在思想心理行為諸方面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新特點。傳統高校學生工作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其弊端逐漸暴露出來:工作理念趨于保守,工作手段單一、平面化,重教育輕服務,管理效能較為低下,甚至在出現了育人盲區和管理空白。阻礙和影響學生工作實現科學發展。具體表現為以下五個特征:第一,行政性傾向。憑借經驗、書本主觀教育管理學生,單向輸出,單向接收,學生工作者和學生是上下級的關系。學生工作者被當作絕對的管理主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受到壓抑;第二,強制性傾向。把學生視為社會規范的接收器,消極被動的客體,我命令你服從,學生工作者統得過多,包得過寬,管得過死;第三,封閉性傾向。將學生局限于在學校單一的環境中,忽視和放棄了學校外部的力量因素,就管理而管理,忽略學校與社區、家長的聯系;第四。滯后性傾向。只著眼于眼前現象的治理,沒有前瞻性,缺乏預防性的措施,學工部門像“消防隊”、“救護隊”;第五,微觀傾向。重視“保姆式”的工作方式,學生工作者事無巨細均親歷親為,扮演了“包攬萬事”的“萬金油”形象,輕個人利益、個人價值。忽視學生個體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在高校學生工作中在導入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是對傳統高校學生工作的有益補充,也是對日益增長的大學生社會性問題的積極回應。首先,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目標上是一致的。兩者均直接服務于培養人才這個主目標,致力于協助和鼓勵大學生成為社會中成熟、負責的成員,為成為未來社會棟梁之材做好準備。同時,高校學生工作中存在著與專業社會工作相一致的職責和內容,遵從“以學生為本”和“管理就是服務”的管理理念。誠然,傳統高校學生工作也積累了豐富的管理育人的經驗,但高校學生工作者多數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多數是憑經驗、熱情、奉獻工作,常帶有自發的、主觀性和隨意性色彩,助人策略的多樣性及有效性極為欠缺。學校社會工作強調雙向溝通與民主參與,更加注重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及尊重個體的獨特性,加強校內外資源的整合,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從而進一步拓展、延伸了學生工作的空間。
二、有助于社會工作專業本身的發展
近年來,社會工作在我國呈加速度發展態勢。社會工作的專業實踐逐步介入不同社會服務領域,其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學校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在教育系統中特殊形態的專門化服務。它是由英文“School Social workt”翻譯而來,根據美國社會工作學者柯斯丁(Costin)的解釋,指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以實現學校“為學生提供教與學的適當環境,以協助學生能為現在所居住的世界及未來可能面對的世界,準備他們自己”的目標。也就是說,通過“協助學生與學校、家庭及社區、社會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從而達到切實關懷學生群體和促成良性學校教育的目的?!痹诎l達國家和地區,學校社會工作是一項學校領域專業化的社會事業。學校社會工作者是專門的職業。在中國香港、澳門、臺灣,社會工作者進入校園提供服務與幫助已經非常普遍。香港中、小學近幾年己經推行了“一校一社工”的做法。在內地。只有上海、廣州等地初有規模,尚處于探索階段。對于專業自身的發展而言,學校社會工作同樣面臨著發揮自身優勢逐步介入教育系統,逐步邁向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挑戰。
三、有助于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
學校社會工作注重對人的關懷與救助。尊重人的尊嚴、價值和個性追求,人有獨特的個性;人有自我改變的能力,強調“助人白助”、“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社工價值觀中人本主義理念,強調對人的尊重,認為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個體;與“以學生為本”的學生工作理念相契合。社會工作把工作對象稱為“案主”,而不是“被管理者”、“被教育者”,即相信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都具備自我解決問題的力量。只要重新讓案主了解自己的潛能,以及協助案主運用外力,即可解除案主的問題來源。
作為學生工作者,重要的是把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發展學生作為工作的目的。注重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積極性。充分考慮學生的意愿和困難,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如個案工作中的人本治療模式認為。人有很多的天賦和能力受后天的環境影響而沒有發揮出來。治療的目標就是協助人將他原來已有的潛能發揮出來,當事人自始至終是主角,輔導員以當事人的需要為依據,會談的控制權在當事人手中,最終的行為改變是當事人發自內心的決定,輔導員在整個輔導的過程中只是一個協助者的角色,自始至終與當事人保持充滿情感的關系。主要的功能聆聽、情感反映、澄清等。而這種方法對成長中需要受到尊重和理解的青少年尤其適用。
四、有助于為學生捷供更專業化的服務
“‘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如果背離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服務工作不切合學生的需要。也一定是無效的。具體而言,表現在解決具體問題方面,就會重思想教育,從而忽視個別需要與生活指導,輕實際利益的提供。高等學校作為新時期社會工作服務的焦點之一,聚集著數量龐大的特殊大學生群體,他們處在社會轉型期和人生特殊轉折期,有著廣泛而多層次的需求。其價值取向具有主體性、多樣性和不穩定性等特點,他們不僅需要專門知識的傳授,還迫切需要來自心理、學習生活、社會適應方面的協助與指導,需要更加周到和人性化的服務和管理。學校社會工作是一項集預防性、發展性、補救性的專業化服務。服務是“軟工程”,“服務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它可以使管理工作更見成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管理就是服務,對學生工作者而言。要牢記
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宗旨,進一步拓展管理者職能。轉變觀念,強化服務意識。強化服務功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并進一步擴大服務工作包容面。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預防性與發展性的措施幫助解決學生的學業問題、情緒和行為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可以整合社區資源創建健康和諧的生活環境;還可以借助個案、團體、社區社會工作等方法來挖掘家長與子女、教師共同發展的潛力;通過心理咨詢、學習生活咨詢、就業指導、談心、熱線電話輔導等多種形式,建立相應的咨詢、服務中心,形成以職能為中心的專業輻射狀服務網絡等等。
五、有助于建立更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從廣義上來講,高等學校的管理者幾乎包括了全體教職工。老師與學生。是大學校園里的兩大基本群體。自漢以來,與君臣、父子的封建倫理觀相適應,“師”與“生”被置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師是長輩,是成熟者,是支配者,學生是未成熟者,是被支配者。這種師生關系使學生養成了以“服從”為價值觀的方式。學生成為接受器。學生管理者“管理”、“教育”的色彩過濃。關于學生遇到煩惱會不會尋求老師幫助的問題,《當代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刊載了涂海霞的研究文章,其中有這樣一組數據,對于家庭問題。22.1%的學生依靠自己解決,找老師的僅占3%;對于交友問題。找老師的僅占8.4%;對于戀愛問題,找老師的更少,僅占1.8%。學生只有遇到與學習有關的“功課問題”、“學業問題”,才有較多的人去尋求老師的幫助,至于其他個人的心理問題。以及情緒問題、家庭問題、交友問題、戀愛問題等,則很少有人會去找老師幫助。學生工作者常常居高臨下進行呆板的說教,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平等交流,嚴重挫傷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前,香港的大專院校的學生工作部門的稱謂是“訓導處”,學生管理者的角色就像家長,隨著社會發展,家長式的訓導觀念被一種把學生看成是平等的觀念所代替,學生的需要、感受和意見開始受到重視,因此,“訓導處”改名為“輔導處”、“學生事物處”。“學生發展處”。泰羅認為:管理的基礎在于管理主、客體雙方的密切合作,管理的目的是使主客體都實現最大限度的發揮。社會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專業關系是社會工作的靈魂,與案主建立信賴關系,了解對方的期待和需求,是案主和工作員之間的內心感受和態度的一種動態交互反應關系,透過這種交互作用以協助案主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的改善和增強。大學階段是青年進行社會化的重要時期,大學生渴望得到師長的尊重和信賴。特別需要通過適當的輔導幫助他們渡過這一特別發展期,協助他們達到自我決定和自我輔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境地,任何教訓、管制、責罰或逼迫就范都只能引起其心理和行為上的抗拒。學生工作者應重新審視自身的角色定位,破除“師道尊嚴”的舊觀念,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與學生建立起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平等關系,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將學生視為平等的對話主體,進一步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綜上,學校社會工作的介A無論在理念、原則、方法等方面,還是在學生工作理論和實務的探索方面,都給高校的學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為高校學生工作指明了一條科學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