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娛自樂與當眾表演
孩子在單獨的房間里邊跑邊跳,用英文數數,是孩子的一種認知、回憶,并從中獲得情緒滿足的過程。但當著別人的面做這些事,卻是一種社會交往過程。這兩種過程的機制不同,孩子從中所產生的內心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孩子在單獨的房間里唱歌可以獲得很大的快樂,但是當眾表演就不會有這樣的快樂。
父母應該尊重他,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但可以引導和鼓勵孩子交往,和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比如,當看到孩子偶然在其他人面前表演時,馬上給予夸獎和適當的物質獎勵。
孩子比大人學得快
正因為孩子有很強的可塑性,所以他們學起東西來比大人要快。大腦的工作就是學習,根據個人的生活,接受外部世界傳入的東西,再建立起連接功能。學習是功能的“自動化”,打個比方,當你學會開車以后,你就不需要先去想油門在哪里,然后再去踩,完全變成了一種下意識的習慣動作。而如果你需要接受一個和第一個任務相近的新任務,比如說,剎車從左邊換到了右邊,你就需要改掉已經掌握的習慣性動作,這時往往會產生錯誤。而對于沒有以往經驗的孩子來說,他們不需要忘記或者加深記憶的習慣動作,所以對他們來說,這是學習第二種語言的極大優勢。
疫苗接種有效率并非100%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疫苗能達到100% 的有效率, 也就是說, 沒有一種疫苗能夠保證接種以后就一定能讓人體產生足夠的抗體,并具有完全抵抗疾病的能力。現在常規接種的疫苗,其有效率大約都在90% ~ 98% 之間。如,麻疹疫苗一次接種的成功率可以達到98%,如果再重復接種一次,有效保護率可以達到99%。盡量如此,仍然有1% ~ 2% 的孩子,對接種的麻疹疫苗就是沒有反應,至于其中的原因,現在仍不清楚。這些對疫苗沒有反應的孩子,由于體內缺乏相應的抗體,在接觸到疾病病原體以后,就可能生病。
對付手足口病——家庭護理做主打
手足口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以對癥治療和正確護理為主。因此,寶寶患上手足口病之后,家庭的護理非常重要。
消毒隔離:首先應將患病的孩子與健康孩子隔離開來。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居室內應空氣新鮮,溫度適宜,定期開窗通風。
休息及飲食: 患病的孩子一周內應臥床休息,多喝溫開水。
口腔護理: 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皮疹護理: 保持孩子的衣服、被褥清潔,衣著應寬大、柔軟,經常更換。
發熱護理: 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熱,不需要特殊處理,多喝水即可。
亂也有好的一面
3 歲的他一回到自己的房間,就開始倒空抽屜里的東西,拿出玩具,玩,然后扔在房間的各個角落……
這是2 ~ 3 歲孩子的特點。他需要感覺到自己是物品的主人,可以隨著自己的意愿“操縱”它們。在這個年齡段,沒有必要限制他這種既含有創造性又具有進攻性的“翻箱倒柜”。
然而,在“暴風雨”過后,孩子需要重歸“風平浪靜”。你可以要求孩子一起收拾——這并不是懲罰,對孩子來說,這是使他靜心的活動。
秩序和收拾的概念是集體生活的基礎,同樣是孩子獲得平衡的關鍵。稍微做一點收拾,他才能掌握最基本的條理性,知道在哪兒能找到自己的東西,同樣,他才能找到自己……
“過量刺激也會阻礙我的發展”
在一項心理學實驗中,研究者把嬰兒分成3 組,向第一組嬰兒提供中等數量的視覺刺激,包括簡單的圖形和掛在床頭的會轉動的積木架,第二組嬰兒什么刺激都沒有,向第三組嬰兒提供過量的刺激,結果,第一組嬰兒比第二組嬰兒早6 ~ 8 周掌握夠摸動作;第三組嬰兒反而沒第一組嬰兒掌握夠摸動作早,而且比第一組嬰兒更愛哭愛鬧。
這個有趣的實驗說明兩個問題:向嬰兒適時適量地提供刺激,可以促進他動作的發展;如果提供的刺激過量,反而可能阻礙他的發展。
他是自我保護還是合群困難?
如果剛入園時,孩子被別的孩子嚇著了或者他發現自己很難在集體中找到位置,會表現得比平時害羞一些。這時候讓他和老師一個人或者和某個同學說說話還可以,但他絕對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講話!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旁觀不加入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這說明他需要一點兒時間讓自己放心,慢慢地他會放松下來。但如果老師告訴你,他同樣很少參與班上的生活,并且好像在為此痛苦,就有必要介入,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他合群的困難,和老師一起想辦法幫助他融入集體。
為父母操心的“父母”
常常有婚姻陷入僵局的夫妻告訴我,他們多年爭吵,但是從來不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分歧。我笑著告訴他們 :“孩子其實什么都知道,他只是裝作不知道而已。”其實孩子不僅什么都知道,而且還采取了很多聰明或者看似愚蠢的行動讓父母從爭吵中脫離出來。比如讓別人覺得自己多動、學習成績下降、網絡成癮、逃避上學等等。父母把全部精力聚焦到孩子身上的同時,他們形成了統一“戰線”,關系得以暫時緩解。最最令青少年痛苦和憂慮的,不是功課,不是人際關系,不是個人感情,而是父母之間的關系!
父母有多愛孩子,孩子就有多愛父母。在孩子心靈的深處,一直由父母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只是父母常常不知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