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辰
在兒子出生前,我才是個完美的父親。
——一位2 歲孩子的父親

有一句老話這樣說:“10 點以后,媽媽會變成巫婆。”從早上起床就開始,如廁、用餐、刷牙、玩耍……直到夜幕降臨,一天的勞累過后,真希望孩子能夠順從地去睡覺,好讓你能擁有片刻的安寧,但是,他卻還在大發脾氣,亂扔東西,或是不肯刷牙、不愿洗臉……忍無可忍,你沖他大發雷霆——但是“戰爭”一結束,自責又讓你倍感壓力:為什么我會這樣對待孩子?為什么我就做不到心平氣和?
為什么我們總是沖孩子發火?心理學家Nancy?Samalin 女士認為,有了孩子,并不意味著你就要成為一個完人或者教育專家。
父母必讀:為什么我們總是容易向自己最親的人,比如孩子,發泄怒火?
Nancy:這再自然不過了——就像孩子也經常向自己的父母生氣一樣。因為,他們是我們最親的人,我們投入了最強烈的感情和最殷切的期望在他們身上,因而,我們期望他們表現完美。恰恰當我們對一個人無所謂的時候,反而會表現得更小心翼翼一些。比如,如果鄰居或者朋友把果汁灑到了你的新沙發上,你一定不會像對自己孩子那樣對待他們吧。就像老話說得那樣“我們總是對最在意的人說著最無情的話”。
另外,如果讓我們生氣的人是我們的上司、客戶、同事等讓你覺得必須忍讓的人,我們一般也不會直接對他們發火,因為對方也許會“威脅”到你。這時候,身邊較安全且弱勢的孩子很可能就會成為我們怒氣的“出口”。
父母必讀:多年來,我和我的同事們一直在向父母們強調“溫和而堅定”的教養態度。但當我發現自己遠遠達不到這個目標時就會異常沮喪。您覺得父母應該怎么“解讀”這個“理想”的標簽?
Nancy:溫和而堅定是一個非常好的目標,但是要做到,確實并不是那么容易。每一次沖突后,我們最好能夠想一想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憤怒而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同時,我們也要幫助我們的孩子學會用一種有效而非傷害的形式表達他們的憤怒,這需要我們不斷努力:雖然這次做不到,但是,下一次我們會做得更好。
父母必讀:回頭看看,很多讓我們沖孩子發火的事情都不是什么真正的“大事”,反而是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會令我們“氣得抓狂”?
Nancy:是的,我經常會讓父母們寫下孩子觸怒他們的“生氣按鈕”,他們很容易說出一大串,比如:“我的兒子總是不停斷地喊著‘媽,媽……”“在公共場合,他永遠都有辦法讓我難堪或發脾氣。”“在單位忙了一天,我都筋疲力盡了,孩子卻還不愿上床睡覺!”這只是清單里的一小部分。你也不妨親自列一列自己的清單,如果能和其他父母分享就更好了,這會達到一點宣泄的作用。令父母們生氣的理由通常都非常類似而瑣碎,其他父母也同樣會為這樣的芝麻綠豆大的瑣事生氣、不知所措。
其實,就向前邊提到的那樣,正是因為我們愛孩子,才會在瞬間被孩子激怒。哭哭啼啼與發牢騷、拒絕洗澡或上床睡覺、臟亂的房間,這些都是典型的引發父母憤怒情緒的導火線。很瑣碎,但是這些事情不斷積累后,會讓你覺得挫敗、內疚,并失去自我控制。
Tips:“碎餅干”現象
別以為孩子的脾氣也都會“事出有因”,他們有時也會出現“出離憤怒”的情況,怒氣似乎與引發的情境沒有任何聯系。比如,餅干掉在地上碎掉了,本來不是什么大事,他卻哭得好像他的世界也跟著四分五裂!這其實是孩子累積了許多痛苦的情緒后,在這件小事上一股腦地宣泄出來。發展心理學家稱此為“碎餅干”現象。
父母必讀:那么,憤怒的底線是什么?
Nancy:想想看,我們與生俱來就有應對憤怒的方式。有一位媽媽曾經描述她在商場時的一次經歷,女兒躺著玩具柜前不停地尖叫,所有的人都在看著她,對她指指點點……她在氣頭上甚至希望當時沒有要這個女兒該多好!你看,“想”和“希望”可并不等于“說”和“做”,我們要區分被憤怒激起的不好的、甚至有些罪惡的“感覺”,和真正實行的“行為”的區別。我們的目標并不是把憤怒帶來的“感覺”變消失了,事實上我們也做不到。我們要做的是,承認憤怒的合理性,但要避免在憤怒的時候采取不理性的行動。你需要找到一些方法,生氣時可以表達自己,但卻不會傷害、侮辱、貶低或激怒你的孩子,或引發他的報復心。
父母必讀:打孩子是很多父母們在憤怒情緒下容易采取的行為。能分享您對此所持觀點嗎?
Nancy:我反對打罵孩子,或者其他任何傷害孩子的舉動。這只會教給孩子,當一個巨人憤怒的時候,他可以打比他弱小的一方。這對孩子學會用非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來說,沒有任何好處。真正能夠影響孩子,使他們變得更友善、更有責任感和道德心的,是父母和他之間建立在愛和信任之上的緊密的關系,而不是憤怒和痛苦。
父母必讀:沖突之后,如何和孩子和好?
Nancy:一旦大家冷靜下來,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盡快回復好感覺——有些人害怕讓孩子看到他們的脆弱,但這剛好讓孩子們上了很棒的一課。有時候,一個擁抱或者簡單的一句“媽媽愛你”就可以了,但是有時候,需要較長時間的談話——尤其是較大的孩子。
Tips:
緊急情況時,“滅火”4 大要點
最重要的是,當你感到即將失去控制,在身體或言語上傷害到孩子時, 讓自己“暫停”然后冷靜下來。
1.離開或等待。當你生氣時,必須記住兩個重要的詞匯“離開”、“等待”。當我們生氣得快要失控的時候,離開或者暫停可以給我們喘息的機會,我們就不會因為盛怒而產生攻擊行為。
2.“我”,不是“你”。當小孩令我們生氣時,我們不假思索的響應可能是大聲責罵:“你怎么這么蠢?”“你怎么這么粗魯?”這樣的信息傳遞出我們不能接受孩子這個人,而不是他的行為。而“我”字句可以更有效地陳述重點,而不會傷害孩子自尊心。比如,你可以說“我氣瘋了”而不是“你怎么這么糟糕”?
3.讓現在定格。不要用當前的事情預測未來。你可以說“我對你的成績很失望”,但是不要說“這種成績,你別妄想將來還能做什么”。
4.避免暴力與威脅。像前面說過得那樣,暴力只會帶來創傷,你什么好處也得不到。
專家簡介
Nancy?Samalin
美國執業心理治療師,《Parents》雜志專欄作家,《愛與憤怒 父母親的兩難困境》一書著作者
文章來源:《父母必讀》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