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生病了,都是先吃藥,需要時再打“屁股針”,可是現在動不動就輸液。你知道為什么嗎?
給藥的方法加起來不下十幾種,但是口服、肌肉注射和輸液依舊是醫生最常選用的,它們的地位暫時不可替代。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觀看它們之間激烈的PK 吧——
口服藥——方便,但吸收受影響,起效慢
優點:服用方便,要求的藥物制劑比較簡單,痛苦較少,是一種最常用的給藥方法。
缺點:部分藥物會受食物或胃酸的作用而影響吸收,有些藥效會被破壞一大半以上,如青霉素G 口服會被消化酶破壞。甚至有些藥物無法經胃腸道吸收,口服后幾乎“全軍覆沒”,如糖尿病病人用的胰島素,只能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同時,大部分藥物需經過胃的排空進入小腸后才被慢慢吸收,進入血流,而發揮全身作用較慢,不適用于危急病人。
肌肉注射——吸收好,但有副反應
優點:肌肉注射是從肌肉層慢慢進入血液,血管越豐富的部位藥物吸收就越快。可避免口服給藥的缺點,藥物吸收較好。
缺點:除了局部疼痛以外,臨床中兒童肌注常見的嚴重副反應有:
1. 臀部肌肉結塊。
2. 肌攣縮,出現“青蛙腿”。
3. 臀部肌肉萎縮。
4. 神經損傷。
5. 局部感染。
“屁股針”為何退居二線 ?
我們孩提時都有打“屁股針”(肌肉注射)的經歷,但現在為何“屁股針”退居二線了呢?一是由于肌肉注射劑量有限,一天之內要重復注射,以保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而且肌肉注射容易形成局部腫塊,引起劇烈疼痛;二是反復肌肉注射可能會損害坐骨神經甚至影響肌肉發育,形成“青蛙腿”。
靜脈輸液——起效最快,但應在病情較重時才用
優點:靜脈注射通過一次靜脈穿刺和留置針頭,不需要經過口服藥物的崩散、溶解、吸收等步驟,也可避免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的反復多次扎針,且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吸收迅速,是所有給藥方式中最快產生藥效的。
缺點:長期輸液有可能造成靜脈炎、肺動脈炎、肉芽腫、栓塞、體內菌群失調等。同時,抗生素頻繁地被使用,鍛煉了細菌的耐受能力,會造成多重耐藥性菌株大量出現,降低身體的免疫功能。
關于給藥方式的提問
Q:都說打針比吃藥好得快,確實如此嗎?
孩子感冒后消化功能受到影響,吃得少了,精神差了,好像孩子病得很嚴重。而打針以后,能量得到了迅速補充,孩子來了精神,家長就感覺孩子好得快了。其實任何疾病的恢復都有個過程,不可能吃一次藥或打一針就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尤其是對于普通感冒這種自限性疾病,對大點的孩子或成人來說,即使不吃藥,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大多一周也能好。
對于不嚴重的疾病,家長們要掌握一個原則:能吃藥就不打針。
Q:什么情況下需要給孩子打針?
某些特殊情況,給孩子口服藥物的效果并不好,這時必須注射給藥,這種情況包括:
1.吞咽困難,存在明顯的吸收障礙(如嘔吐、嚴重腹瀉、胃腸道病變)或潛在的吸收障礙。2. 疾病嚴重,病情進展迅速,需要給予緊急治療。
3.患者對口服治療依從性差(即不能遵照醫囑按時按量服藥)。
指導專家
劉海燕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編輯/ 覃靜(qinjing@bphg.com.cn)
文章來源:《父母必讀》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