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 弓
一、郭姓起源
郭氏是中國的大姓之一,在全國100大姓中名列第18位,郭姓人口占漢族人口的1%以上。郭氏姓源主要有三:一、出于夏代郭支、商代郭崇之后。據《姓氏考略》記載:“夏有郭支,見《抱樸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此郭氏之始。”郭支、郭崇得姓因由不詳,但卻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郭姓,因此被后人認為是郭姓之始祖。二、以居住地為姓氏,如城、郭、園、池之類。郭,意為外城,即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住在外城的人以居處為姓。《風俗通》上有記載:“氏以居者,城、廓、園、池是也。”三、來自炎黃,出自姬姓,為黃帝姬姓后裔。《元和姓纂》上說:“郭,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為氏。”《公羊傳》上也有“虢謂之郭,聲之轉也”的說法。周武王時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東虢。周平王時,鄭武公滅鄶和東虢,建立鄭國,平王不得不認可,并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做法引起了諸侯的不滿。南方的楚國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王無故滅虢為借口,興師問罪,一直打到京城洛邑附近。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于陽曲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此外,還有一部分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成納,后冒姓郭氏;后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漢姓為郭;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故改姓郭。

春秋戰國時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山西、陜西省者外,已播遷于山東、河北。此外,郭氏在漢代又有移居于今內蒙、甘肅、四川、安徽者。唐初與唐末,河南郭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逃,大批中原人隨之到了江南,居于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
二、郡望堂號
堂號:
尊賢堂:
戰國時燕昭王招賢,郭隗對他說:“你要是招賢,先從我開始。你把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昭王于是給他建了宮室,并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于是強大起來。
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太原陽曲,生蘊,蘊生準、配、鎮。準,魏雍州刺史,生奕。配,城陽太守,其婿有裴秀、賈充。鎮,尚書郎、昌平侯。鎮七代孫祚,后魏左仆射、東光文貞公。曾孫士謙、士倫。士謙玄孫由為駙馬。士倫,唐戶部員外、深州刺史。曾孫珍,桂州都督。
華陰縣:漢時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
馮翊郡:三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開基始祖為東漢馮翊太守郭孟儒。魏雍州刺史郭準之孫名正,因官馮翊,居焉。
汾陽縣:西漢時置郡。此支郭氏為華陰郭氏分支,開基始祖為郭子儀。
京兆郡:即為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天陜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開基祖為西魏右仆射郭嵩,郭準八代孫。
中山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市)。
館陶郡:此支開基祖為唐齊州刺史郭慶善,林宗之后。生元振,兵禮刑三尚書、平章事、代國公。生晟,鴻臚卿、左驍衛將軍。
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開基祖為北齊黃門侍郎平章事郭舉,生秦方。
三、楹聯典故
北宮史表;東國人倫。
上聯典指戰國時燕國大臣郭隗。下聯典指東漢學者郭泰。博通墳典,居家教授,弟子至數千人,名震京師。
道學千士;綱佐一人。
上聯典指北宋開封人郭忠孝,字立之,曾跟從程頤學《易經》和《中庸》。進士出身,靖康年間官永興軍路提點刑獄,金人侵永興,他與唐重分城拒守,城破戰死。他曾命名書房為“兼山”,學者稱他“兼山先生”,著有《兼山易解》。下聯典指唐代大將郭子儀。“綱佐”指官員中的主管和輔佐。郭子儀以一身系天下安危達二十年,故如此稱謂。
光州世胄;魏闕名家。
上聯典指郭姓的望族在河南省光州固始縣。下聯典指郭子儀。
祖德問安猶點頷;我裔繼烈要留心。
典出《舊唐書》記載的有關郭子儀的史實。《舊唐書》記載,唐德宗時,郭子儀被封為宰相,尊稱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冊封2000戶。建宗二年,郭子儀得病,德宗派舒王去探望郭子儀,郭子儀不能起床,只能在床上叩頭謝恩。《舊唐書》還記載,郭子儀8個兒子7個女兒、孫和外孫數十人,每年末向郭子儀拜年問安時,郭子儀認不完這些孫子和外孫,只能點頷作答。這二段歷史即謂之為“點頷流輝”。

四、歷史名人
郭隗:戰國時代燕國大臣,為燕昭王招賢納士出計獻策,為燕國的興起作出了貢獻。
郭象:河南洛陽人,西晉時的玄學名士。幼年非常好學,善于思考問題,對于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事情,他總喜歡探個究竟。成年后,許多人請他去做官,他都推辭不就,而是把研究學問和談論哲學當成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因為他專心讀書,所以知識非常淵博。講解問題時能夠把事情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又喜歡發揮自己的見解。當時的太尉王衍常常稱贊他說:“聽郭象說話,好比懸在山上的河流奔瀉,直往下灌,從來沒有枯竭的時候。”后來,人們就用“口若懸河”來形容談吐流利,能言善辯。
郭璞: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人,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博學多才。代表作為《游仙詩》,著有《江賦》等著作,并注釋《爾雅》、《穆天子傳》、《山海經》、《楚辭》等典籍,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威: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隆堯)人,生于公元904年,公元951年稱帝,至954年病逝,五代時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父郭簡曾任刺史,在戰亂中被殺,不久,母親也去世。郭威從小依靠姨母韓氏提攜撫育。18歲時,應募做軍卒,仗著一身勇力,加上學了一些兵法,逐步升遷。郭威即位稱帝時,年近五十歲,三十年的軍旅生活,給他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常以前代的興衰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鑒。郭威針對前朝弊政,進行了一些改革,刑罰有所輕減,某些苛稅被廢止,部分官田散給佃戶,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人民的壓迫剝削。郭威在五代確是一位較好的皇帝。他死于954年,時年51歲。
郭子儀,唐朝大將,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為平定“安史之亂”最主要將領。唐肅宗即位后,郭子儀任關內河東副元帥,他聯合回紇兵馬收復長安、洛陽,因功升中書令,進封汾陽郡王。他一生為國家屢建戰功,唐德宗尊稱他為“尚父”。
郭守敬,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學家和數學家,順德邢臺(今屬河北)人。他與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的《授時歷》,施行達360年,是我國歷史上施行最久的歷法。他擅長制造儀器,創造和改進了10多件觀測天象的儀器,并組織了大規模的土地測量工作,重新觀測了二十八星宿及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測定了黃赤交角,達到較高的精確度。(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