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上海 200065)お
摘 要:目的:研究成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方法:分析221例明確診斷為ITP的患者的臨床資料,治療后血小板計數開始回升的時間、血小板峰值,不同的治療方案與預后的關系。結果:腎上腺皮質激素聯合應用丙種球蛋白與單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顯效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皮質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單用皮質激素與其聯合免疫抑制劑組間無統計學差異。結論:建議成人ITP的患者采用含有丙種球蛋白的方案,早確診早治療,可提高預后質量。成人ITP患者的疾病分型及治療前血小板計數為影響預后的因素。
關鍵詞: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特發性;預后
中圖分類號:R54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3-0073-01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稱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以外周血小板減少(其它血細胞計數正常、外周血涂片無異常)、骨髓巨核細胞數正?;蛟錾槌墒煺系K為特征的孤立性血小板減少(缺乏任何發病原因包括外源的或繼發性因素)疾病[1-2]。成人ITP以慢性型多見,臨床表現多隱匿,病情反復,療效較差,預后多不良。
1 資料與方法
221例患者于某院2004-2008年期間就診,并根據國內ITP診療標準首次確診。男65例,女156例;年齡12~82歲,平均年齡37歲;發病年齡6~82歲,平均36歲;病程(即為發病距治療的時間)1d~40年,中位病程15d;急性型ITP159例,慢性62例;出血嚴重程度:隱性16例,輕度77例,中度9例,重度119例;患者臨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現,僅皮膚出血者76例,同時伴有粘膜出血者98例,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者12例,出現貧血癥狀者20例。
治療方案包括:Ⅰ單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者(強的松1mg/(kg?d))84例,Ⅱ腎上腺皮質激素聯合丙種球蛋白者(0.4g/(kg?d),靜滴,連用5天)127例,Ⅲ聯合免疫抑制劑(長春新堿、環磷酞胺)者10例。
統計分析按顯效和非顯效分組,分別比較兩組患者年齡、發病年齡、性別、分型、病程,治療前血小板計數、平均體積及骨髓巨核細胞總數,治療后血小板計數開始回升的時間及達到峰值的時間,不同的治療方案之間的差異有無顯著性。正態分布的資料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計量資料均數的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方差非齊性),統計軟件為SPSS14.0。
2 結果
將患者分組后做組間的可能影響預后因素的比較。
2.1 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

表1通過χ2檢驗可以看出不同的治療方案的顯效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8)。而疾病分型即急性ITP與慢性ITP的顯效率的差異沒有顯著性(P=0.069),男女患者間的顯效率差異也沒有統計學意義(P=0.391).

表2將方案Ⅰ,Ⅱ,Ⅲ分別比較觀察3種不同方案對療效的影響,兩兩比較3種治療方案見單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與其聯合應用丙種球蛋白間(方案Ⅱ)顯效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1<0.017),方案Ⅱ與皮質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間顯效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66<0.017),而單用皮質激素與其聯合免疫抑制劑組間無統計學差異,比較顯效率可見方案Ⅱ的療效優于其它兩種方案。
2.2 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

表3所示發病年齡、年齡、治療前血小板計數、平均血小板體積、骨髓巨核細胞總數及血小板治療后達到的峰值分組后經F檢驗P<0.05方差不齊,使用t檢驗比較兩組因素的均數,可見僅兩組間的Plt峰值差異具有顯著性(P=0.000),即兩組Plt峰值不同,顯效組高于非顯效組。其余各指標P均>0.05。
3 討論
不同的治療方案影響ITP的療效:腎上腺皮質激素聯合應用丙種球蛋白方案優于單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聯合免疫抑制劑治療。建議ITP的患者采用含有丙種球蛋白的方案,早確診早治療,可提高預后質量。病程長短及治療后Plt回升的速度的快慢可評價療效,病程短的患者治療效果優于病程長者;治療后Plt回升速度快及血小板水平峰值高提示治療效果佳。成人ITP患者疾病分型及治療前血小板計數為影響預后的因素。
參考文獻:
[1] 李軍民,黃秋愛.成人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癱患者骨髓巨核細胞的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1994,15(5):251-253.
[2] 田凡清,瞿桂芳,兩種球蛋白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癱療效觀察[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4, 14(18):81-82,86.
[3] 程洪波,羅敏智,張勝敏,等.糖皮質激素治療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相關因素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5.
[4] 武國霞,王秀蘭.小兒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因及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06.
(責任編輯: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