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陽芹
從2005~2007年推廣溫室高棵作物架下套作雙孢菇,已實施3年,高棵作物包括番茄、茄子、黃瓜、青椒、葡萄、桃、杏、李子等。目前,主要以溫室189番茄架下套雙孢菇為主。通過幾年示范,說明該項目具有提高地溫,增加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對溫室蔬菜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增加效益的作用。
溫室高棵作物架下套作雙孢菇就是利用溫室現有面積和空間,在不增加耕地面積、不影響主栽作物正常生長、不影響產量和品質的同時,利用小行間套作雙孢菇,實現地上產番茄等作物,地面產雙孢菇的立體栽培模式,通過雙孢菇生產提高地溫、增加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從而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實現菜菇雙豐收。提高單位面積產值和效益,為今后的大面積推廣奠定基礎。雙孢菇生產技術要點如下:
1雙孢菇選料與堆制
1.1原料選擇
主料:選用沒有發霉的秸稈(稻草、玉米秸、高梁秸、雜草均可)、牛馬驢糞便作主料。
配料:石膏、石灰、磷酸二銨、餅肥。高錳酸鉀1斤,覆蓋材料黑薄膜、舊纖維袋若干,一本pH試紙,辛硫磷1斤或菊酯類藥劑,甲醛1斤。
1.2配比:每平方米需干秸稈24斤,沒發酵的干糞便24斤,石灰、磷酸二銨、餅肥各1斤,石膏2斤。
1.3發酵場地的選擇:選擇具有通風向陽、排水好、不積水,水源條件方便的地方,場地距菇棚較近,便于發酵料快速進菇房。每100平方米栽培面積需堆料面積50平方米。建堆前1天用石灰水或氨水處理地面,不許禽畜進入堆料場所。
1.4糞、秸稈的預濕處理
1.4.1糞肥的預濕:建堆需3天,將按配方比例稱好的畜禽糞便破碎過篩,去除糞塊或雜草,然后用清水或糞水邊澆邊拌邊做堆,含水量在50%~55%(大約100千克干糞拌入110千克水)。拋之即散為準,堆成高1米,寬2米左右的堆,堆溫控制在55%左右,每3~5天翻一次堆。
1.4.2秸稈預濕:首先將秸桿鍘成3~4厘米,在建堆前2~3天預濕,踩實后進行預濕。按比例稱好秸稈,堆成寬1.8米,高1-8米,長任意的堆,用水澆2-3天,每天3-4次,中間翻堆一次,含水量以手握秸稈用力擰后滴水5-6滴為宜,含水量為58%-60%。此外,糞肥比例小的,草料最好用糞水潑澆預濕。
1.4.3餅肥預濕:餅肥應在建堆前一天粉碎并加水預濕做堆,含水量為50%-55%,加水時可摻入二銨,用量以不超過配方中的用量為準。如有剩余在建堆時一次性加入。
1.5堆制方法:先把預濕好的糞肥,餅肥混合均勻。
1.5.1建堆:堆料時先鋪一層厚30厘米、寬2.5米的秸稈,上鋪一層糞,厚度以蓋嚴草層為準;或根據糞肥數量而定,但必須鋪蓋均勻。一層秸稈、一層糞,至第四層時,開始放入二銨和一半石膏(二銨和石膏加在4、5、6、7層中)8層、9層、10層不放二銨和石膏,大約10層左右,頂層為糞肥層,但不能放化肥,以免氨態氮揮發,浪費肥料。堆高2米左右。堆頂為拱形。料堆需蓋上草簾或棚膜以防日曬雨淋。堆完之后,堆的四周不得有水流現象。然后用直徑5厘米的木棍打孔,孔距10厘米,每排孔之間距離大約50厘米。孔深以扎透培養料為準,以使發酵均勻。
1.5.2翻堆。建堆后需四次翻堆,以使堆料發酵充分。
第一次翻堆:建堆后6-7天,料面深25~30厘米處溫度達到70qC以上,維持兩天時間開始翻堆。把秸稈與糞肥充分混勻,抖松,做到里外顛倒,上下顛倒。從第四層開始加剩余的石膏,方法同建堆時加化肥一樣。如料干用1%石灰水調。第一次翻堆的重點是澆足水分。翻堆后48小時,料溫可達75-80℃,若達不到70℃,說明是厭氧發酵,料過濕造成氧氣不足,應翻動通風。
第二次翻堆:在第一次翻堆后5-6天,25~30厘米處溫度達到70℃以上,保持兩天,第二次翻堆。仍把里外,上下顛倒,將料充分拌勻,讓氨氣散發出去,再重新建堆。全部二銨和剩余石膏在堆到第四層時加入。方法同上次化肥加入方法一樣。這時水分進入調整階段,注意澆水不宜過多,以免造成厭氧發酵而腐爛。用手緊握培養料可以擠出3—4滴水為宜。第二次翻堆后堆的四周有少量水珠滴下,堆高度不變,寬度縮至2米。料溫又可重新升到70%。
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后4-5天,料溫達70℃左右保持2天,進行第三次翻堆,如有糞塊應及時搗碎。在堆至第四層時把石灰加入,方法同上。堆高不變,寬度1.7米,長度不限,堆料時放木棍,堆好后將木棍抽出,以便通風。翻完堆后,堆的四周不得有水珠滴下為宜。如果有條件,建完堆后在四周加蓋草簾或麻袋等覆蓋物,防止料堆水分過多散發。
第四次翻堆:在第三次翻堆后4天進行。這一次要進一步把糞草抖松,以便提高料堆的通氣性,促進發酵,翻堆時要注意檢測和調整pH值,此時pH值應達到8~9之間。料的含水量應是:用手緊握培養料,指縫間有水溢出而不滴下為好。翻堆后不能被雨淋,堆的高寬可降到1.4米,長度不限。四次翻堆時,若培養料腐熟適中,應著重調節好進房時所需的含水量及酸堿度(標準同上)。若偏酸偏濕,要翻開晾曬,散發多余水分,并加入少量石灰粉;若料偏干,可用pH值8~9左右的石灰水調節;若料中氨氣較重,可結合料堆含水量用過磷酸鈣溶液噴灑中和,或用過磷酸鈣粉均勻撒入料內。此外,培養料進房前噴0.1%甲基托布津殺菌,再噴少量殺蟲劑如辛硫磷、菊酯類藥劑等,以減少病蟲害。四次翻堆后,經堆制2~3天后培養料溫度在55%左右,發酵符合標準即可拆堆進棚。此時的培養料不能過生,也不能過熟。一般栽培雙孢菇的培養料以6~7成腐熟度為宜。發酵后培養料標準:棕褐色或黃褐色,草易折斷,有一定彈性,用手握培養料指縫間有水但不下滴,料里有少量的白色放線菌。手感松軟,不粘、不滑。聞不到酸味、氨味、臭味,略有醬香味或甜面包味。pH值8-9,含水量55%~60%,最后一次翻堆后2—3天,堆溫仍可維持在55%左右,堆制后的料堆體積是原來的60%左右。每次翻堆前所用的用具、覆蓋物用5%石灰水消毒,有條件的用0.1%高錳酸鉀消毒半小時以上。
2雙孢菇播種方法與管理
培養料進房前一天把事先挖好的池子澆一遍水,水滲完后每平方米撒4兩石灰粉,消滅雜菌。把盛裝培養料的用具用1%~2%的石灰水或0.1%~0.2%的高錳酸鉀液浸泡或刷洗干凈。將菌種瓶外壁用高錳酸鉀水或75%酒精擦洗。
2.1鋪料:養料鋪設厚度大約在18~20厘米,用木板刮平,但不要壓實。溫度穩定在28℃以下時即可播種。
2.2混播法:此法適合于麥粒菌種(475毫升瓶,一平方米用1.5瓶)。將2/3菌種拌料內,1/3撒于料面,再用少量料撒蓋表面,此法發菌快,整齊一致,不污染。
2.3養菌:指播種至覆土前為養菌期,大約15天左
右。①前期保濕發菌,3天之內水分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0%左右,3天后少量通風,料內溫度22-26℃,料面覆蓋用0.2%高錳酸鉀水浸泡0.5小時的黑塑料薄膜。②中期通風。播后7天菌種萌發正常,可加大通風量,揭去報紙,料不能見干,促使菌絲向料中生長。③打扦發菌。播后10天左右,當菌絲長入料層一半厚時,用直徑1厘米竹棍扎眼,從料面扎到底,間距13厘米,有利排除料內C02等有害氣體。大約15~18天菌絲吃料至2/3以上即可覆土。
2.4覆土:取耕作層30厘米以下的壤土或溝坎土,洼地以壤土為好。采用一次覆土法,每100平方米栽培面積用大約3.5-4方土,暴曬2-3天,過篩后土粒如豆粒至核桃大小,一般粗土占3/5,細土占2/5。每100斤土加入1~2斤石灰粉,然后用2%甲醛液噴灑消毒,噴1 500倍菊酯類農藥殺蟲,調濕使土含水量在18%-20%,無白心,手捏即扁,拋之即散為準,蓋塑料悶24小時。pH值8—9左右,覆土前如料面偏干,用少量1%石灰水噴灑料面。覆土厚度3.5厘米。覆土后3~4天內,床面每天要噴水2次,達到用手捏土粒,不粘不散。調水結束后,保溫保濕,保溫(氣溫)18~26℃以上,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0%~85%,促使菌絲向上生長。從覆土至出菇大約20天左右。
2.5出菇后管理:①噴水。噴水量應根據天氣狀況,菌絲發育情況,菌床實際濕度而定。注意使土層各部分的水分均勻,以利出菇整齊。②通氣。隨著菌絲發育,呼吸加強,且菇房濕度也較高,應注意開窗通風換氣。③檢查菌絲進入土層情況。如若覆土一周后菌絲尚未進入土層,則應噴水使中層土略濕,并減少通風增加空氣濕度,促使菌絲進入土層。當覆土20天左右。菌絲爬到土表,此時加強通風換氣2天,讓表面菌絲倒伏,干燥,而后重噴1次“結菇水”,噴水每平方米2-2.5千克,在1-2天內分2-3次噴完,噴水后通風0.5-1小時。待菇蕾長至黃豆大小以后,再噴1次重水,即“出菇水”,每平方米2.5-3千克,分2-3次噴完,噴水要均勻,霧化,不能用水管淋澆,米粒菇要用土覆蓋后噴水。一般1周1潮菇。氣溫低時15-20天1潮菇,如果氣溫再降,有條件的加溫,保持料溫15-16%℃即可繼續出菇。若沒有條件加溫,可采取濕過冬的方法,保持土壤濕潤。翌春氣溫適宜后耙土,調濕,繼續出菇。
2.6采收及追肥:①采收:蘑菇出菇有連續成批的特點,一般每天都要采,盛產期每天采2次。當菇長到3-5厘米時即采收。采收時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菇柄基部或菇蓋邊緣輕輕扭轉采下。產菇中后期,菇床上老菇根增多,會影響蘑菇再生。為此,可用鑷子把繩索狀老根剔除,在穴洞中填人事先準備好的覆土(98%細土粒加2%石膏拌勻),然后保溫、保濕、通風,加強培養管理,以利于新的菇峰出現。②追肥:在蘑菇生長后期,培養料養分減少,可適當噴灑肥水,如1%葡萄糖水,化肥水(0.2%尿素或0.4%硫銨水)等,一般待菇蕾長至豆粒大小時可結合噴水噴施。如若噴灑菇類健壯素、三十烷醇或磁化水等,可刺激蘑菇生長,從而達到增產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