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語
導語:
連續8年在中考作文閱卷小組擔任組長的陳鑒老師說:“近兩年的中考閱卷越來越成為‘苦活兒和‘險活兒了。因為孩子們的生活基本上成了從家到學校、再到補習班的三點一線,實在是太單調乏味了,這導致他們頭腦空空,一寫作文就發怵。而中考作文所占的分值卻越來越大,怎么辦呢?孩子們只得從各種作文選和文摘雜志上背范文,硬往要寫的作文題里套。這致使一個考場30個人中,有15個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拾金不昧12個人的媽媽或姥姥‘病重身亡……可憐這些家長正候在考場外,等著燒一桌好菜犒勞孩子。沒想到自己已在孩子的作文中平白無故地‘犧牲了一回!”這讓陳鑒老師哭笑不得。“有些孩子背的范文連閱卷老師也沒看過,于是初評時就給了高分,但拿出來讀給大家聽時,有人覺得似曾相識,于是在Google上一搜。果然是這個孩子當了文抄公!”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委屈:“我的生活一成不變,根本沒什么可寫的。爸爸媽媽也不帶我出門觀察,就知道掙錢。掙錢,再掙錢。掙回錢來再給報更多的補習班,把我的每一分鐘都填滿!”
蒼白的生活怎么能醞釀出敏銳,豐沃的心靈呢?精神食糧的匱乏不僅讓孩子們內心麻木、不知感恩,也使他們為排遣心靈的空虛而去交男女朋友,沉溺于網絡游戲。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校自主招生和跨國公司、國家機關招聘增加了面試環節,面試是要對孩子的人文素養進行全面的考察。而孩子是否有一顆豐富敏銳的心,是不能“突擊”出來的,而要靠有遠見的父母從小來培養。
有生活,才有寫作的素材和靈魂
(田甜,女,37歲,公司職員)
很多父母去菜場都不愿帶孩子。認為那里空氣污濁、場地濕滑、經營者素質不高。對孩子會有不良的影響。而我卻認為菜場是觀察生活、收集作文素材的大好課堂。城里孩子從哪里嗅到田野的氣息呢?當然是在菜場里。在那里。能看得到五顏六色、春華秋實,看得到底層勞動者的生活縮影。
在我常去的那個菜市場的入口處,有十幾個早點鋪,小攤販們各有絕活。用我女兒的話說。他們拿捏鍋貼的動作就像快鏡頭,翻烙餅的動作就像耍雜技;撒芝麻的動作好比天女散花:包餛飩時“頭也不抬。一個個白白的小餛飩就被丟在竹匾里,像落了一地的梨花。”當我買菜時,我就指點女兒觀察小販們捉黃鱔、剖黃鱔的動作,大力斬排骨的動作,撈炸丸子的動作……女兒都看得津津有味,還不時與人搭話,回家后原樣記錄下來,就成了一篇好作文。
有一次,她見到在菜攤旁跳繩的一個女孩子,就跟人家搭話,問人家在哪兒上學,平時睡在哪兒,在哪兒寫作業。菜販的女兒就指給她看家里燒飯做菜用的電飯煲、他們收在菜攤后面木架子上的花被褥、他們的黑白小電視機,還跟女兒聊起父母每天早上4點鐘去批菜理菜的艱苦生活。女兒還特意去握了握菜販的手。回來對我說:“那個阿姨的手就像尼龍絲板刷。連她女兒的手心里也有老繭呢!”菜販的女兒平時就靠市場頂棚漏下的一點點光線在方凳上寫作業。雖然如此。她在民工子弟學校還是班長呢,功課極好。她的媽媽極驕傲地給我女兒看了她女兒的獎狀,有厚厚的一沓呢!女兒回來后感慨良久,寫了一篇作文,叫做《菜販一家的24小時》,以時間順序講述了菜販女兒和她父母的生活。她在作文的結尾寫道:“生活也許是單調的、艱辛的,但孩子掛在板壁上的獎勵照亮了父母的笑臉。他們是幸福的,因為憑自己的辛勤勞動在城里站穩了腳跟,家人開心團聚;天漸漸暗下來,在這個充滿著土豆、芹菜的濕漉漉氣息的空間里,跳繩的孩子露出了燦爛的笑臉……這是這個黝暗空間里希望的亮光。”
有生活,才有寫作的素材和靈魂,這一點真的一點兒沒錯!
社會實踐活動是教育“雛鷹”的良好課堂
(汪洋,男,39歲,市場部經理)
每次放假。學校都會布置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自選。有些家長怕孩子“浪費”時間,于是請自己單位管公章的人給蓋個章,偽造證明。不讓孩子參加。這樣好不好?肯定是目光短淺的行為。我就主張讓兒子與同學們組隊,去敬老院慰問;去圖書館幫助圖書上架;去醫院當“護士助理”;替病人量體溫、送檢尿液。
兒子和同學們組織了一個叫“雛鷹”的小隊。第一次去敬老院給老人們帶去了糕點和水果,還給老人們表演了節目。末了,孩子們請爺爺奶奶們說一說他們的心愿,誰想到,老人們一說。就有孩子哭了起來。有的老人說:“我想中秋節回家團圓,但兒女們已經大半年沒接我回家了。”有的老人說:“我想剪腳趾甲,這里的護理員忙不過來。”還有的老人說:“等桂花開的時候,你們能把我推出去聞一聞桂花香嗎?自從坐上輪椅,我有9年沒聞到桂花香了。”兒子回來后。寫了2000多字的日記,感嘆地說,兒孫們也許沒少給老人物質上的保障。但八九十歲的老人。最需要的是精神撫慰,兒孫們卻沒有給他們。而人到暮年,他們的愿望越來越少,實現愿望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抽出一天時間,不,只要半天,去聆聽和陪伴他們吧。要知道,每個人都要老的。”以前,要是星期天有空,兒子寧可打半天電腦游戲也不愿去看望從小把他帶大的爺爺奶奶,而現在,他不僅自己去,也催著我們一起去。他還“教育”我說:“爸,那些應酬場合,少了你就不轉了?你知道爺爺奶奶是多么盼你回去嗎?上次你沒去,多燒的菜他們消滅了三四天。為了讓他們不吃剩菜,你也應該常回家看看啊。”
還猶豫什么?我當然是跟孩子去看老爸老媽啊!我相信,敬老院的活動提前讓兒子認識到了很多生與死、成長與衰老、團聚與分離、冷漠與祈盼的道理。有這些源源不斷的“營養”滋潤著頭腦,他還會為寫文章而發愁嗎?
那些免費開放的人文設施,你帶孩子去體驗過嗎?
(周春萍,女,38歲,店長)
星期天,如果有這樣三個選項,你領孩子去哪一個?第一,去游樂園或電玩城:第二,參加成年人的飯局:第三,去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和科技館。我周圍的許多朋友都會選前兩項,因為“我們當父母的累了一個禮拜,也該好好放松一下了,去博物館學習,多累啊!”但我當年在英國留學時卻發現,去博物館或科技館才是家長與孩子“休閑”的好地方。英國人認為,博物館中的名畫、雕塑、玉器、瓷器、鐘表以及各種精湛工藝品的熏陶,既是一種審美教育,又是心靈教育,“了解它們的歷史和驚人的制作工藝,孩子自會為自己的祖先所創造的恢弘文明而驕傲,他會明白自己的使命,不再成為得過且過、頭腦空泛的人”。像我的孩子,現在帶上一瓶礦泉水,能在博物館的書畫館中泡上大半天。他練習書法5年,本來一直進步不快,自從看了博物館里的書法碑帖拓印后,就開始天天琢磨起寫字如何謀篇布局,怎樣字字響應,氣脈相通。他還非常精通地告訴我,什么是方筆,什么是圓筆,什么是直筆,什么是彎筆;粗筆如何粗而不豪,細筆如何細而不弱……他去了兩次書畫院,就認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書法老師”,書法技藝進
步神速。他的書法老師認為他“開了竅,知道發奮苦練了”,其實他練得倒是不多,是看得多,揣摩得多,默誦得多,效果反而以一當十。
經常去博物館、科技館和圖書館,這不僅讓孩子長了很多見識,任何一類作文題都能寫得有聲有色,還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他的氣質,讓他少了這個時代的孩子特有的浮躁性情……
臨湖登山,去大自然的懷抱汲取養分
(林蔚,女,40歲,會計)
為什么現在的孩子都喊日子過得太乏味,人生沒意義?很關鍵的一點就在于父母把他們關在水泥匣子里。他們無論是在學校、在補習班,還是在家,都是呆在水泥匣子里,與書本、電視、電腦為伍。俄羅斯人有一句名言說:“大自然是世界上最百讀不厭的百科全書,是藝術家的搖籃。”仔細想想,我們已經多長時間沒跟孩子去爬山、去湖邊散步,或者去田野里躺著,觀察雁群排著怎樣的隊伍南飛了?這不僅僅是搜集作文素材的好方法,也是父子間或母女問親情交流的一種方式。很多父母都知道,如果你在家嘮叨“勤能補拙”那樣的大道理,孩子多半會煩躁地摔門而出,而在自然環境中,你如果通過采藥人、釣魚人的遭遇來講述同樣的道理,孩子反而聽得進去。
我大概每兩周與孩子登山或在湖邊長距離散步一次,孩子為此寫了《尋訪秋天》、《我見到了城墻根下的人家》、《樹葉畫》、《撈魚蟲的老人》等作文,并多次獲獎。《撈魚蟲的老人》是真有其人的,現在已經成了女兒的忘年交,他每周來湖邊撈魚蟲,已堅持了10年。他用活魚蟲養的錦鯉長達兩尺,最后都免費送給他開水族館的朋友了。女兒問他:“那你養魚圖個啥?”老人說:“就圖個親手養它長大的樂趣。這樂趣,沒養過魚的人是不懂的,”現在,老人又重新買了8尾小錦鯉開始喂養。女兒通過這件事,得到了這樣的感悟:“原來,成功的樂趣從來就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的過程。”配上她結識的撈魚蟲老人的故事,十分有說服力。
本刊觀點:“為什么我家孩子上了好幾年作文輔導班,作文寫得還是干癟無物、讓人難以看得下去?”如果您有這樣的疑問,說明您的孩子寫不好作文。可能與技巧無關,而是與生活的單調乏味相關。寫作文就像下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這至關重要的“米”,就是有聲有色的生活細節。怎樣幫助孩子捕捉到這些靈動的細節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啟發孩子:
▲與情境中的人物換位思考,品味他(或她)的特殊心境。一個菜販在幽暗的菜場里看著孩子寫作業、跳繩,是什么心境一個母親在兒童醫院里抱著她不停哭泣的小寶寶輸液,是什么心境?終于抽出空來替母親洗頭的兒子,發現母親的白發又稀疏了一半,是什么心境?父母經常與孩子討論筆下人物復雜的思想感情,并啟發孩子,通過人物的細微動作來表現特有的感情。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
▲養成用日記來積累素材的習慣。這是避免遺忘的最好方式。當孩子在上下學的路上、在登山途中、在去醫院看病的過程中,見到有意思的人和事。父母不妨馬上讓他記在筆記本上。先不用去考慮它適合放在哪類主題的文章中。這是下一步的事,而是在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把它“速寫”下來,這既考驗了孩子瞬間觀察事物的深入性,也幫助孩子最終跨越寫作的瓶頸提供了一個突破口。
▲為孩子提供盡可能豐富的生活范疇。如果作文輔導班無效。那就停下這一補習班。將節省下來的時間帶孩子去吃一頓農家飯。親自體驗一下用轆轤提水和踩水車澆灌的艱辛:讓孩子陪護自己住院的親人幾小時,體驗一下護工的辛勞:讓孩子早起一天。跟著浩浩蕩蕩的展練大軍學打一次太極拳;讓孩子趴在中藥房柜臺上,留心觀察調藥師們忙碌的身影:參加社區的義教,免費教老外漢語:跟著露天菜市的小販。去看他們是怎樣為蔬菜保鮮的……
總之,只有父母首先行動起來,打破僵化貧乏的生活模式。帶著一顆躍躍欲試的好奇之心去體驗,孩子才會被我們帶動起來,從生活冷漠的旁觀者變成體驗者,摸著真實生活的脈絡。很自然地嗅見生活中的情感所發散的芬芳和美。若能如此,還怕寫不好作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