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函謙
臺灣南部海邊墾丁的珊瑚農場里,珊瑚就像牡蠣一樣綁在釣魚線上,一串串掛在大型水缸中。樊同云是這里的研究員,他每天都來巡視,控制各種變因,找出讓珊瑚長得快又好的方式:“陽光充足、水流強勁、抑制藻類競爭、水溫控制在28至30度,珊瑚就會長得快一點。”
近年來,氣候變遷、人為污染、沿岸開發,墾丁珊瑚礁大量減少;加上景氣好時,很多人花大錢養珊瑚缸,成本高,存活率低,珊瑚養死了,業者就去海里采。
10年前,海洋生物博物館成立,興建了全世界最大的珊瑚農場,希望以養殖取代采集。樊同云帶領東華大學的研究生,在養殖缸內注入新鮮海水,置入活沙、活巖石、魚類和螺類等,模擬野外環境,讓養殖缸自然運作。
目前人工培養成功的珊瑚已有2萬株、130多種,“如果大量生產,可提供復育、研究、工藝和生物科技,甚至開發新藥,附加價值很高。”核三廠出水口發現了耐高溫的珊瑚,也成為他研究的重點,就不怕海水暖化了。他觀察發現,墾丁有涌升流及黑潮洋流,將冷水團帶入淺海,減緩暖化傷害,珊瑚礁自然恢復成果不錯:“不需要人工復育,只要控制好污染和破壞即可。”
從事珊瑚研究,必須定期潛水觀察海底生態,加上珊瑚礁應用層面尚不廣,工作機會也少。大學、研究所學生有意投入者不多,“保護珊瑚礁在臺灣還算冷門領域,研究人員不超過10個”。
樊同云就讀臺大動物系時到墾丁潛水,迷上海底美景,決定從事珊瑚礁生態研究;取得博士學位后,他來到墾丁工作,自認幸運:“我對陸上運動沒什么興趣,唯一擅長的是游泳,又喜歡海洋和生物,到海里就像魚一樣自在。工作與興趣結合,很快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