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有植
進軍中國3G無線上網卡市場的韓國中小企業Bora電信,最近因產品價格問題陷入苦惱。
公司原計劃將每張卡的售價定為80美元,但競爭企業華為今年4月以42美元的價格,向中國聯通出售了90萬張上網卡,導致原本計劃泡湯。出現差價的主要原因在于生產規模。Bora電信年均生產規模僅為100萬張,但華為年均生產規模高達3000萬張。通過大量生產下調價格的所謂“規模經濟”發揮了作用。Bora電信中國公司總經理高英華(音)表示:“據市場調查結果顯示,按照華為的生產規模,每張售價可以降至42美元。在從規模上取勝的中國企業面前,韓國企業面臨著生存危機。”
在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企業仍在擴大規模。按照中國政府的產業振興政策,通過同種企業并購,不斷加快企業大型化腳步。在海外,也憑借巨大的外匯儲備,收購能源、資源及技術企業。
大型化速度最快的是國企壟斷的能源、煉油等產業。去年銷售額居首位的是中國石化(Sinopec),銷售額和資產均超過韓國最大集團三星。該公司最近以72億美元收購了在西非和伊拉克等地區擁有油田的瑞士Addax石油公司,不斷壯大規模。
在鋼鐵、汽車、航空產業等領域,同種企業合并現象也十分常見。比如,中國最大鋼鐵集團寶山鋼鐵去年并購了包頭鋼鐵、寧波鋼鐵等,因此年均產量增至3544萬噸,超過POSCO(世界第四,3470萬噸)位居世界第三。此外,合并河北省鋼鐵公司成立的河北鋼鐵(3328萬噸)、合并廣西柳州鋼鐵的武漢鋼鐵(2773萬噸)等也對POSCO構成了威脅。
中國企業如此迅速擴大規模,其原因就是具備“規模經濟”可以提高國際競爭力。POSCO相關人士表示:“鋼鐵產業是‘規模經濟左右企業效率的行業。中國鋼鐵企業通過合并壯大規模,成為韓國鋼鐵業界的重大挑戰。”
中國大企業的技術水平也正在迅速提升。今年在中國汽車市場中型車領域,爭奪銷售排名前兩位的廣州本田雅閣,將汽車外板的90%使用寶山鋼鐵的產品。另外,相當于韓國雷諾三星SM5、SM7的日產中國版Tiena的外板也全部使用中國產品。
作為汽車安全的核心材料的外板要求高難度技術,而且由于價格昂貴,被認為是“鋼鐵產品之花”。在三四年前業界還評價稱,中國企業生產不出汽車用外板。但從寶山鋼鐵開始,鞍山鋼鐵、武漢鋼鐵等接連在實現國產化方面取得成功,早日目前在中國國內汽車外板市場,中國產品占50%以上。
在汽車產業領域,總部設在深圳的比亞迪公司的飛躍令人眼前一亮。比亞迪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售出17.7萬輛汽車,銷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76%。其在整個汽車業界排在第七位,在中國本土品牌中則排在第一位。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這家企業去年底已經推出了電動汽車,并計劃今年進軍美國市場。
韓國駐中國使館公使銜商務參贊金京鐘表示:“今天的中國大企業類似于上世紀70至90年代引領韓國高速增長的國內大企業。過去10年間在規模和技術方面迅速成長的中國大企業以全球金融危機為契機,迎來了騰飛的機遇。”
編輯唐馨
海外星云 2009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