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清
發展農業、培育農民、繁榮農村,是我們做好“三農”工作的基本理念。本文擬從財政的角度提出破解三農難題的幾個著力點。
首先,大力推動土地規模經營補貼制度,以財政發展農業。土地規模經營對于發展現代農業、發展農村規模經濟、培育具有豐富市場和法治意識的現代農民,無疑具有重要和根本的意義。在現行法律和政策體制下,經營土地雖不如工商業那樣收益可觀,但農業稅的取消、土地承包法和物權法的實施等利好因素的存在,使土地規模經營成為可能。但是,基于農業的天然弱質和弱勢地位及高風險低收益性,土地流轉成本太高則流入戶不愿意,太低則流出戶不愿意。因此,從財政角度給予流轉者一定的補貼,無疑可以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的實現,助推農業的現代轉型。
其次,大力推動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以財政培育農民。作為市場弱勢群體的農民,其議價能力和組織程度直接影響其收入水平與發展潛力。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與完善,無疑可以加深農民的組織程度,增強農民的議價能力,培育能夠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克服弱勢,增強自身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并最終以實質平等的市場主體身份實現自身經濟發展、生活改善、精神文明的現代農民。同時,我省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存在發展數量少、速度慢、組織不規范、管理不到位、效果不明顯等缺陷。因此,從財政角度大力推動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建立或增加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專項基金,無疑可以促進農民實質平等市場主體地位的實現,助推農民素質的提升和農業基礎地位的進一步鞏固。
再次,大力推動農村養老體制的建立,以財政繁榮農村。農村的繁榮靠農業的支撐,更靠農民的支撐。傳統的“低消費、低儲蓄、低保障”模式對于習慣了節衣縮食的廣大農民來說,具有一定的社會穩定作用。但在內需大擴以提振國家經濟發展的當下,農村市場的培育尤顯重要。沒有農民的大力大量消費,內需發展經濟只能是空談。新農合的推行,能解決農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后顧之憂。只有適度而廣覆蓋的養老制度的建立,才能解決更廣范圍更高水平更大程度上的農民社保問題,農民也才能消費、敢消費。因此,從財政角度大力推動農村養老體制的建立,實現“廣覆蓋”并進而在可能時實現“高水平”的農村養老體制,建立農民養老專項財政和賬戶,無疑可以解農民之憂,擴內需之空間,助推農村經濟和全省經濟的雙快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