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杰
摘要: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共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民族文化創新與產業發展要做到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突出特色。積極推動民族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實現“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目標,是實現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民族文化創新產業發展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共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民族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一個民族的飲食、服飾、建筑、民族工藝品等屬于物質文化;民族語言、文字、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慶等屬于精神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構造民族社會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銅仁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民族文化的發展。按照黨的十七大關于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總體要求,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于推進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振奮民族精神,全面建設銅仁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那么,民族文化應如何創新,才能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呢?
一、與時俱進是民族文化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時代要求
民族文化同其他先進文化一樣,只有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新發展,才能體現民族文化的社會價值和時代價值。只有創新,原始的民族文化才能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文化產業,才能擁有自己的文化品牌,造福于各族人民。我們不能把民族文化產品僅僅當作一種“宣傳教育品”,而應賦予其商品性,做到文化產品既講社會效益,也講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民族文化,而不能把文化的內涵簡單地界定在“觀念形態”或者“意識形態”的狹小范圍之內,不能千古不變地傳承民族文化模式。銅仁優秀的民族文化不僅能夠為全區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而且民族文化已經成為一種產業、一種財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發展的水平,構成了地區的軟實力。與時俱進地推進全區民族文化的創新,是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客觀要求。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已產生巨大的變化,特別是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拉進了人與人之間、民族之間、甚至東西方之間的距離,無論城市與農村,人們的交往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都在改變著傳統的文化觀念,如果民族文化不能與時俱進地創新發展,其經濟社會發展必將落后于時代前進的步伐。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正確處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進行分類管理,在辦好公益性非營利性文化事業的同時,要積極推動民族文化事業中可以產業化的文化轉型,打造能占領市場的“民族文化品牌”,促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二、科學發展是民族文化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根本要求
民族文化創新包括民族文化的創意、民族文化的機制、民族文化的組織、民族文化的政策和民族文化的經營等諸多方面。民族文化的創新,同其他領域的創新一樣,有它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我們要推動民族文化不斷創新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民族文化創新的根本指導思想。因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它既以人類先進文化為基礎,又代表著人類前進的方向。在推動民族文化創新和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中,一定要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歷史地、辯證地全面審視融入各民族生產生活中的祭祀、婚戀、娛樂、節慶等文化現象,既要充分肯定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又要敢于科學否定民族文化中殘存的消極文化沉渣,做到辯證地弘揚其“精華”,摒棄其“糟粕”,不斷實現民族文化的創新突破。在民族文化創新過程中,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正確處理好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矛盾,文化思潮。一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矛盾。要以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和氣魄,吸取和借鑒漢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以及與現代文明相聯系的優秀文化成果,做到“博采眾長”。只有這樣,民族文化的創新才有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天地。如果我們不從實際出發,不堅持科學發展的原則,離開人類社全文明進步的發展現實,分辯不清民族文化中什么是優秀傳統的先進文化,什么是與時代相背的垃圾文化,民族文化的創新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是一句空話,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更無從談起。比如,我們銅仁地區的苗族、土家族、侗族和仡佬少數民族同胞,有著崇尚自然、崇尚自由、崇尚祖先、勤勞勇敢、熱情好客、自強不息的優秀文化,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但是,對于滲透到苗族、土家族、侗族和仡佬族文化中那些不合時宜的陳腐觀念、陳規陋習及明顯帶有封建迷信、消極腐朽的文化遺存,也必須實事求是地革除。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三、突出特色是民族文化品牌創新的基本前提
民族文化有各自的特色。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活力所在。凡優秀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這就告訴我們,少數民族的文化自然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也就是民族文化的性質。我們要推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創新有民族特色的先進文化品牌,就必須圍繞“特色”二字做文章,堅持把突出民族特色作為民族品牌創新的基本前提。銅仁地區的民族文化資源同自然資源一樣極其豐富,具有底蘊深厚的歌舞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在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中既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有形的如苗族的花鼓、蘆笙、臘染、銀飾、服飾和上刀山下火海特技等,侗族的簫笛、鑼藝等,土家族的長號、金錢桿以及各民族的工藝品等。無形的有各民族各自保留著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傳統道德觀念、民歌、古歌、戲劇、民族語言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等等。可以說,這些都是銅仁地區各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近年來,銅仁地區加大對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立足于把各民族的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品牌優勢,極大地推動了以梵凈山為龍頭的生態旅游業發展,促進了全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加快了銅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銅地區在突出民族特色的基礎上狠抓民族文化的創新,民族文化彰顯了強大的活力。比如,松桃苗族自治縣在城鄉組建了30余支苗族文化表演隊,經創新編排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苗族歌舞文化品牌,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貴陽等大城市表演驚心動魄的《上刀山下火海》等特技藝術和花鼓舞藝術,還應邀先后到美國、加拿大、法國、新加坡、南非等國家進行商業演出,讓國際友人為之傾倒。德江縣的土家族儺戲也應邀到日本表演,受到日本友人的高度評價。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肉蓮花》舞蹈上了中央電視臺2008年農民春節聯歡晚會。通過民族文化的創新,形成了具有影響力的演藝,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總之,只要我們與時俱進地抓住民族特色這一核心,堅持在突出特色上創新、在科學創新上發展,就一定能推動民族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實現“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的目標,為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