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澳大利亞位于太平洋西南部與印度洋之間,四面臨海。國土面積76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6位。
澳大利亞經濟以農牧業、采礦業和制造業為主,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是世界上最大的礦產資源國之一,人均占有的資源量更大,鐵、鋁、鎳、鈾等的儲量居世界前列。
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其季節劃分與北半球相反,夏季為12—2月,冬季為6—8月。由于地域遼闊,氣溫相差較大,北部為27℃,南部為14℃。全國有31%的地區年降雨量不足500毫米.有39%的地區年降雨量不足250毫米。水是澳大利亞農業的主要制約因素。
管理機構
澳大利亞主管農業的政府機構是初級產業與能源部。它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初級產業與能源資源。該部共有7個局,其中與農業有關的部門有:農業林業局、農業與資源經濟局、檢疫利監察局、農村資源局、礦產與漁業局。
農業區劃
澳洲大陸有1/3的地區不適于發展農牧業,另外1/3的地區只適宜發展畜牧業,但其農用地面積仍然相當可觀。農牧業用地4.8億多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63%。農用地的90%以上是天然草場,迭4.4億公頃;耕地面積只有4876萬公頃,其中灌溉面積占其中的4%。全國有3個明顯的農業區:(1)集約農業帶,又稱高雨量帶。適于發展種植業和奶牛業:(2)小麥、養牛帶。大多數農場經營小麥、養羊和肉牛業;(3)牧業帶。該地帶面積最大,牧場面積達3.8億公頃,但氣候干燥,植被稀少,以養牛業為主,經營粗放。
澳大利亞農業有明顯的特點:一是畜牧業在農業中占明顯優勢。二是以專業化的大型農場為主體,兼營農場日益增加。澳大利亞農業實行高度專業化、社會化生產。
科研推廣
以資本替代勞動力。澳大利亞是典型的地多人少的國家,農業勞動力逐年減少。為保證農業持續發展.必須大量采用替代農業勞動力的農業機械。澳大利亞農牧業生產經營比較粗放,但由于機械化水平高,采取合理的經營方式,農牧業生產的效率較高。以耕作為例,1950年1個勞動力每小時耕作12公頃,60年代末70年代初使用160馬力拖拉機,每小時可耕作40公頃,80年代使用大型農機每小時可耕作100公頃。農業機械化的趨向是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增加農機具的數量。
澳大利亞在應用農業新技術方面發展很快,包括遙感技術、農用電子計算機系統利生物技術。電子計算機已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和農場經營中。澳大利亞還利用生物技術培養出新的動植物品種,利用無性繁殖方法開發出快速育種技術。此外,他們還選育出了抗逆性強的作物,僅小麥品種就有1000多個。生物防治也是澳大利亞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研究領域。例如利用金龜子分解牛糞,利用寄生沼蠅消滅造成谷物減產的蝸牛,利用狼消滅破壞草原的兔子。
農業教育
澳大利亞的農業教育分為三大類:高等農業教育、中等農業教育和農業職業教育。教育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學制靈活,在教學上特別注意教學與實踐、科研與生產的孵密結合.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農業環保
澳大利亞重視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從農業布局到具體技術措施都圍繞著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進行。首先,建立了一套土地的信息系統和法律體系.通過土地管理機構來保證私人的土地使用符合國家的政策。澳大利亞的公有土地約占87%.大部分牧場和森林用地都是公有土地,租給牧場主和林業公司使用。其次,努力提高土地資源的生產力。主要措施有:(1)大力采用噴灌、地下滲灌和滴灌技術,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2)推行適宜的耕作方法。許多農場在麥茬地放羊,以羊糞肥田,并利用豆科植物,實行麥豆輪作;(3)平衡土壤營養成分。本世紀初,澳大利亞科學家就發現澳洲的土壤需增施磷肥。在60年代,他們發現土壤缺乏活性的硼、銅、鋅、錳等微量元素,影響作物的生長和羊毛的產量與質量,增施了微量元素肥料,效果顯著。
中國種植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