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寧
【關鍵詞】媒介 職業精神 職業 道德
“媒介”這個詞對很多人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很多時候,它是客觀公正的文化表征,是社會普遍道德原則的靈魂和化身,它對國家的安危、發展,對社會的穩定,對公眾的生活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因此,新聞工作者的地位也隨之變得特殊起來。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傳播引入市場因素之后,不規范的市場秩序和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對傳播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力,加之媒介或記者自身放松要求,隨波逐流,頻頻出現喪失職業精神和違反職業道德的現象。
眼下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財富崇拜為興奮點的社會風氣,對一些記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凡事以經濟效益為上,一心撲在錢眼里。此外,由于采訪工作是一項高強度、快節奏的重腦力勞動,讓很多人覺得記者是吃青春飯的。因此出現了部分記者只求眼前實際利益,放松了對自己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嚴格要求。一些媒體的領導也放松了對屬下新聞記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職業道德教育。有的單位一年到頭難得開一次業務例會,政治學習例會就更少之又少。更有的媒體主管部門對記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點,監督不嚴、監管不力,獎懲機制不夠完善,一旦記者出現了事故也只能聽之任之。
一、影響新聞職業道德幾個主要的因素
1、政治因素。新聞工作者的把關行為必然要受到所處社會政治體制的制約。美國的新聞界一直標榜自己是自由、民主的,但實際上它受到政治體制的制約是非常明顯的。美國的傳播學家赫伯特·簡認為所謂的“美國新聞界永恒的價值觀”實則是美國資產階級新聞學者的一個“自供狀”,其觀點在美國所有的媒介中幾乎都有所涉及的東西。比如說美國的媒介總是在有意無意地維護著資本主義現行的秩序,對破壞這種秩序造成的后果極力地渲染。這在美國的媒介實踐中運用得非常多。
2、經濟因素。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素材篩選把關的時候,必須顧及由信息帶來的經濟壓力。播什么樣的信息,能不能給自己的媒介和單位掙到錢,這在當前我國媒介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永遠要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將經濟效益放在第二位,否則會嚴重地損害了媒介的公信力和新聞從業者的形象。
3、社會、文化因素。社會文化因素是指新聞工作者在把關的時候,應該使我們的信息符合社會價值標準體系和受眾的文化取向。傳播的東西必須讓受眾能夠理解,或者說跟他認知的這種社會文化行為的方式相符。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迎合,要抓住不同受眾的文化心理,努力地去提高受眾的文化層次。從根本上講,媒介的作用就是提升我們的社會文化水平。
4、信息因素。這包括信息本身的因素、個人因素和受眾因素三個方面。比如說時效性、接近性、新聞價值、真實性這樣幾點。個人因素,指的是傳播者個。也就是說,傳播者個人有很多條件的不同,導致了新聞篩選把關的不同,影響了新聞的篩選。具體而言有三項因素對把關的影響比較大。第一,世界觀和價值觀;第二,個性特征;第三,個人的傳播方式。
作為新聞的篩選把關者,新聞工作者必須通過前饋、反饋這些手段來了解目標受眾的構成、需要、心理和行為等等信息,因為現在的社會已經日趨多元化。在多元化的背景中,受眾出現越來越多的不同的生存狀態和背景,比如說年齡不同、收入不同、職業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注意受眾因素,才能較合理地滿足受眾的需要。
二、新聞記者應遵守什么樣的道德規范
新聞職業道德是用于調整新聞行業內外的矛盾關系,規范新聞傳播職業行為的一種道德。它是以新聞職業責任為核心的一個綜合價值體系,是新聞傳媒及其從業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和道德規范。
國外較早就提出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問題。1874年,瑞典輿論家聯誼會成立時就強調要提供正確的消息給讀者,同時新聞和意見必須明確地劃分,新聞是新聞,評論是評論,意見是意見。1908年,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威廉斯博士公布了《記者守則》八條,其中強調新聞媒介要為大眾服務,要堅持一個超然的地位,就是永遠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介入社會生活,用平靜、客觀的筆觸去描寫你所看到的新聞事實。
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在輿論監督上聲名顯赫,其報道之嚴厲、批評之尖銳,人所共知。但是,在批評報道極容易惹官司的今天,尚未有人或單位與《焦點訪談》打官司,這是因為,“用事實說話”是《焦點訪談》的立足點;它追求新聞的真實性,務求每個畫面、每句話都是真實的,每一個評論都是準確的。正是因為《焦點訪談》在新聞真實性的問題上,始終堅持一絲不茍的原則,其報道內容和結論經得起核對和檢驗,真正做到確鑿有據,使人無懈可擊。因此,《焦點訪談》在受眾中有很高的可信度。這是新聞記者苦苦追求的,更是難能可貴的。無疑,“用事實說話”,是記者職業道德的根本所在。
新聞界有句話說得好:“先做人,再作文。”新聞工作者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給予的,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以人民利益為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和發揚廉潔奉公的優良傳統。
三、如何解決當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缺失
我國早在1993年就出臺了《關于加強新聞隊伍職業道德建設、禁止“有償新聞”的通知》,《關于新聞采編人員從業管理的規定(試行)》也很早頒布實施,但是到現在為什么有償新聞還是屢禁不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鄭保衛認為,盡管已經有了一些相關的規章制度,也一直對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但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而導致規章制度的執行常常出現“梗阻”現象,導致對教育后的效果檢驗和行為監督缺少相應的手段而流于形式的現象。鄭保衛認為可以借鑒國外的新聞評議制度,負責處理新聞業內部或新聞業與社會間的新聞糾紛,即因新聞傳播行為所引發的矛盾糾紛。
1、加強自身修養,堅持實事求是。只有傳播者、新聞工作者對自身素質堅持更高要求,才能不斷地進步,加強自律。另外,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仔細核實新聞,許多假新聞還是可以避免的。
2、強化監管職能,建立媒體信用等級評價機制。監管就是要發現假新聞,鼓勵媒介之間互相舉報假新聞。同時,建立一個媒介等級信用評價機制,發假新聞多的媒介信用等級相應降低。在這種機制的制約之下,權威性強的媒介、從不發假新聞或者極少發假新聞的媒介就會脫穎而出,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支持,得到更多的信任。
3、加強政治和業務教育。要加強政治、業務素質教育,使新聞工作者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掌握正確的方法論,進行自我約束,自覺地遵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
新聞記者就應該客觀地報道,而且不要在新聞報道中摻雜個人的感情色彩。因為這個職業既平凡又特殊。平凡,是因為它是諸多職業中的一種,記者不是官,是普通老百姓;特殊,是因為它既直接接觸上層,又直接深入下層,更為重要的是它傳播新聞事實,擔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
(作者單位:合肥電視臺)
責任編輯:姚少寶 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