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輝
【摘要】新聞策劃應當遵循新聞規律、尊重客觀事實。新聞策劃選題時應抓住社會生活中的重大題材,緊扣上下關注的焦點、事關百姓冷暖的重要事件。
【關鍵詞】新聞策劃 新聞事件
近年來,各類媒體紛紛注重新聞策劃,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筆者認為,無論新聞策劃多么富有新意、手段多么先進、方案多么完美,策劃的前提應當是遵循新聞規律、尊重客觀事實。
一、新聞策劃是滿足讀者深度、詳細了解新聞產生、發展、走向、影響的需要而產生的
首先,新聞策劃是為了提供新聞內容,實現傳播目標,必須遵循新聞價值要素包括真實性、時新性和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進而言之,一個客觀存在或發生的事實,能否成為新聞,然后被傳播,取決于兩點: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樣的方式與公眾的利益相關聯;二是能否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在這里,所謂的公眾利益既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榮譽、審美等社會價值利益,而心理需求則是人們對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滿足,但不是指滿足少數人獵奇心或者感官刺激的欲望。
其次,新聞報道僅僅告訴讀者何時何地何人做了何事,已經不能充分滿足讀者需求。讀者除了要了解事件本身,還需要知道事件產生的原因、環境因素、影響、事件發展走向、利益相關人、外界的看法、政府對策等,希望得到新觀點、解決問題新思路。一些重要新聞,讀者需要全景報道和精細內容。顯然,報紙只有把眼光看遠一點、看寬一點,多種角度觀照新聞事件,開掘事件的深度和廣度,把重點放在解讀“為何會發生”、“怎么辦”上,才能為讀者提供有厚度、有深度的新聞作品。
二、新聞策劃應遵循新聞基本要素
新聞要素是五個“W”和一個“H”,也就是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和如何。
實現全景報道和精細報道,在新聞策劃時,仍應遵循這些基本要素,且在這些要素上不斷深化,發掘事實。
在時間上,不僅掌握事件的“現在時”,還要了解事件的“過去時”,探索事件的“將來時”,增加事件的歷史厚度。
在地點上,追尋事件發生的環境,包括政治環境、地理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體制環境。把事件放在這些環境中考察。對環境的分析,可幫助讀者了解事件產生的必然或偶然。
在人物上,要解讀人物的環境、背景,解讀性格、思想。
在解釋“如何”上,注重事件是如何產生的,發掘事件開始、發展、沖突、高潮、結局,同時,分析事件影響范圍多大、多深、及各方對事件的反應,探求事件發展的方向。
在解釋“原因”上,要深化原因的分析,滿足讀者探求的愿望。也就是多在深度上拓展,主動地、有意識地引入盡可能多的學科分析工具,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的解讀。
三、新聞策劃絕不能憑空臆造
新聞的本質是反映新近發生的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先有事件,后有記錄反映。事件是第一位的,反映是第二位的。不能追求所謂“轟動效應”,不顧新聞的客觀規律,主觀臆造,捕風捉影,或者隨意鋪陳、渲染、夸大事件。
在現實生產生活中,有些事件發生的氛圍已經形成,記者已經看到苗頭,在分析各種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各種報道手法和技巧推出系列報道,推動事件進程和解決。這種策劃報道已受到業界質疑:新聞不僅是記錄、反映,還參與事件的發生和可能影響事件的走向。筆者傾向于認為,這樣的新聞策劃、報道的事件是客觀的,不是主觀臆造的,只是對事件發展中各種元素的整合、連接。
四、新聞策劃選題時應抓住社會生活中的重大題材
緊扣上下關注的焦點、事關百姓冷暖的重要事件,堅守客觀事實,運用各種新聞手法和技巧去記錄和反映,而不是炒作生活中的細枝末節,這樣才能提升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2004年,《皖西日報》的《“四把掃帚”掃不凈皋城》新聞報道就是新聞策劃成功的范例。六安撤地設市4年多,城市建設突飛猛進,而城市管理卻相對滯后,尤其次干道和小街背巷垃圾成堆。幾乎每天都有群眾向報社反映城市垃圾堆問題。1月23日,市委書記在察看東大街等地文明創建時明確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通力協作,扎扎實實地做好文明創建工作,確保市民生活在干凈、整潔的環境中。2月6日,黨委、政府領導分成兩組,開展城市建設與管理專題調研。報社敏銳看到事件發展的苗頭,解決人居環境臟亂差的氛圍已形成,決定以《“四把掃帚”掃不凈皋城》為題,做好新聞策劃和報道。
《“四把掃帚”掃不凈皋城》一組7篇:《生活環境令人憂》《凈化環境細分析》《代表、委員“開處方”》《市委書記批示:落實責任 建立機制》、《市民踴躍說見解》《中小學生發出倡議:播種習慣,就收獲文明》《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報道中,從人居環境差事實產生的時間跨度、地域范圍、現狀、原因分析,到各當事部門當事人對問題的看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街道、小區物業、環衛、居民、中小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深入采訪,及時報道,使市民看到黨委、政府改善人居環境的決心和措施,推動了城市衛生環境改善進程。黨委、政府、百姓都認為報社辦了一件好事、實事。■
(作者單位:皖西日報社)
責任編輯:姚少寶 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