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健
【摘要】本文分析了淮北市種植業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淮北種植業發展對策。
【關鍵詞】淮北市 種植業 現狀與問題 發展建議
一、發展現狀
1、糧食生產向能力提升轉變?;幢笔写罅﹂_展小麥高產攻關創建活動,實施了標準糧田建設、高蛋白大豆良種繁育、測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預報及防治等一批部、省級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項目。通過示范引導和項目推動,全市糧食生產連續四年創歷史新高,單產、質量、效益同步提高,逐步走向優質化和規?;l展道路。
2、果蔬生產向優質多樣化轉變。基本實現了由階段性供求平衡向建立長期穩定供給機制轉變。目前全市保護地、反季節蔬菜生產面積穩步擴大,其中塑料大(中)棚面積11.43萬畝,節能日光溫室面積1.54萬畝,露地、保護地、反季節蔬菜生產并重發展,初步實現了周年生產和供應。
3、區域布局向產業升級轉變。一是糧食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引進培育壯大了天宏等19家糧食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260萬噸以上。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初步實現了由比較注重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保證衛生和安全轉變。全市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9個,通過國家級無公害產地認定的55萬畝,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定的15萬畝。農業投入品得到嚴格控制,生物農藥、物理防控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三是產品競爭力顯著增強。加大了優質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目前,全市注冊農產品商標560個,已認證優質安全農產品36個,其中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13個,有機食品認證1個,綠色食品認證的21個,國家免檢產品4個。四是對生態觀光農業、休閑農業以及節約型、環保型、循環型農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全市出現了洪莊、塔山等生態農業觀光示范村。秸稈栽培食用菌跨躍式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轉化利用正在我市普遍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轉化利用在農業生產、農村衛生和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二、存在問題
1、農業靠天收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全市耕地20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22萬畝,其中高標準旱澇保收田僅70萬畝。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脆弱不增收、靠天吃飯的基本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2、糧食增產不增收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一是糧食增產難度加大;二是生產成本增加;三是糧食加工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四是糧食價格與價值背離,農民利益受損。
3、高效經濟作物發展嚴重滯后。2007年我市農村家庭經營性收入中來自第一產業的比重高達84.6%,種植業比重占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五業比重高達56.1%,傳統的“一麥一豆”糧食生產占主導,糧食總面積占農作物總面積比重高達88.9%,規模高效農業發展嚴重滯后。
4、農產品的外向度低。我市僅有淮北福瑞琪食品有限公司等2家企業具有食品(主要是脫水蔬菜)自由出口權,2007年銷售收入470萬元。魯王、華奧等4家企業通過了食品出口衛生許可,年間接出口面粉、食用菌5萬多噸,農產品的外向度低,直接出口幾乎空白。
三、發展建議
1、穩定糧食生產,調整糧食生產結構。目前我市糧食結構不夠合理,小麥、大豆面積過大,不利于全年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糧食生產可持續增長。因此,建議通過3-5年的調整,到2012年小麥面積穩定在140萬畝,大麥和蠶豌豆面積擴大到30萬畝;大豆面積穩定在70萬畝,玉米面積擴大到70萬畝。大力推廣強筋小麥品種和高白度小麥品種訂單生產,主攻單產,提高和優質、中強筋商品小麥無公害規?;瘶藴驶a;大力推廣高蛋白大豆品種和優質玉米品種,主攻單產提高和非轉基因無公害高蛋白大豆、優質飼料玉米規?;瘶藴驶a;在城市近郊、工礦附近和重點鄉鎮,大力發展早玉米、早花生、早毛豆、早豌豆、早山芋“五早”作物,建立特色菜用、鮮食糧食產品無公害標準化規模基地,變主糧為副食,提高糧食附加值。同時在小麥種植時注意留足預留行,為來年發展麥套棉、麥套瓜、麥套菜等高效經濟作物和全年農業結構調整奠定基礎。
2、大力發展果蔬生產,努力實現全年平衡供應。近年來,國內主要農產品轉入買方市場,糧油消費呈逐步下降態勢,肉類食品消費呈現出增幅由大變小的基本穩定態勢。而果蔬產品消費持續上升,而且呈現出營養化、多樣化、優質化和均衡化趨勢。若進一步提高設施蔬菜比重,發展優質精細類蔬菜生產,則比較效益優勢會更加明顯。因此,建議通過3-5年的大力發展,到2012年,全市果蔬種植面積達80萬畝,實現果蔬產業總產值25億元,農民來自果蔬產業年人均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在保障城鄉市場長期穩定供應的基礎上,提升果蔬產業發展的整體素質,促進社會經濟穩定協調發展。
3、大力恢復和加快發展棉花生產。從我市發展條件分析,我市發展棉花生產具有以下比較優勢。一是自然條件適宜棉花生產,棉花質量較好,在國內市場具有區域競爭力,同時還具有區位優勢,過去曾一度是江浙滬等南方用棉大省采購棉花的首選目標。二是植棉效益明顯高于黃豆、玉米等糧食作物,發展棉花生產仍是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三是我市發展棉花生產具有品種和科技優勢。近幾年,淮北市棉花產業化促進中心先后培育出淮雜2號、淮雜3號、淮雜5號等多個適合我市生產水平的棉花新品種。其中,淮雜2號獲2002年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另外,中心還培育出增效潛力更大、綜合利用價值更高的彩色棉淮棕棉1號、2號、淮綠棉1號和優質低酚棉淮無8系等專用棉新品種。四是我市棉花初加工和棉紡業發達,在安置城鄉人民就業和發展非煤產業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不僅要看GDP的增長,還應看勞動力就業率的高低和產業的帶動作用。因此,建議我市要高度重視棉花產業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盡快制定有效措施,大力恢復和加快發展棉花生產。力爭到2015年,棉花恢復到35萬畝,其中彩色棉5萬畝,紡織業產值突破40億元,把我市建成真正意義上的棉花大市、紡織強市。
4、發展生態觀光農業,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依托礦鎮伴生、塌陷水面等比較優勢,積極拓展農業生態功能、休閑娛樂功能等,積極發展洪莊生態村建設,以及圍繞塔山石榴、和村蘋果、段園葡萄等建設的功能示范村,使之逐步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新模式。注重作物秸稈與發展食用菌、草食性動物養殖、農村沼氣等產業的結合,大力發展生物產業。
四、工作著力點
1、科學規劃,發展規模經營。盡快制訂高效農業規?;巹?明確發展格局、基地范圍、產品種類、實施方案,做到集中力量,“連點成片”,規模發展。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總體要求和“千戶帶動,千畝起步,萬畝鞏固”的建設標準,突出特色建基地,連片開發建基地,盡快使高效農業從“盆景”發展為“花園”。
2、特色引路,項目帶動。小麥突出 “高白度優質中強筋蒸煮類食品”,大豆突出“高蛋白非轉基因綠色食品”,玉米突出“高蛋白綠色飼料”,棉花突出“彩色棉、低酚棉、高比強棉花”,果菜突出“無公害、高檔、均衡、規模化”。用足用活用好國家支持中部地區發展的政策,確立“抓農業,重在抓項目”的發展思路,通過優質糧食產業工程、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提升行動等農業大項目的實施,推動種植業生產尤其是高效農業規模擴大、質量提高、效益提高。
3、培育龍頭,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一是要引導工商資本投入農業。二是要鼓勵龍頭企業加大投入。重點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對其進行擴能改造,發展產業化基地。三是要務實高效地招商引資。認真抓好項目的包裝,真正拿出項目的具體品種、面積、政策,讓投資者選擇,緊緊扣住高效農業規?;@一主題開展和客商對接。四是要積極引導農民的投入。把農民組織起來,大家搞股份,搞合作,按照政府的總體布局合力發展,形成產業聚集和競爭力。
4、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農產品品牌化。一是要良種先行,抓好品種基地建設;二是要技術配套,建立專業化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基地,“不一定質量最高,一定要質量最穩定”,這是產品質量穩定的保證;三是要鼓勵龍頭企業建立科技發展基金,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寬領域、多層次的技術合作,以大型骨干龍頭企業的企業技術中心為依托,組建跨區域技術研發中心,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鼓勵科技單位通過技術入股、專利轉讓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四是產品品牌化,實施農產品品牌推進戰略,做響品牌,做大市場,做強產業。
5、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制定完善農產品生產、加工業標準體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構建市、縣、鄉、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四級信息平臺,健全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良種供應、植物病蟲害預測預報、農業技術推廣、職業培訓等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服務體系。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賦予其更加豐富的職能,提高其服務帶動能力。大力培育農產品流通服務組織,建立農產品大型物流配送貿易公司,推廣現代營銷方式,形成以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為中心、以農村流通組織為主體、以信息網絡為依托、與國內外市場相銜接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6、建立完善政策支持保障和工作組織實施體系。擴大小麥、棉花、玉米等良種補貼規模,落實農產品加工稅收優惠政策,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風險防范和災害救助機制,建立農業產業化多元化投入體系,培育農村金融體系,建立農業產業化風險基金,化解龍頭企業開展訂單生產的部分風險。建立市領導掛重點項目責任制度,健全“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批龍頭、一片基地、一套政策、一套班子”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實施體系。■
(作者單位:淮北市農業委員會)
責任編輯:姚少寶 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