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向平
【關鍵詞】農村宣傳 金融知識 銀媒合作
“三農”問題是中央和省里關注的焦點問題。筆者以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而其中金融是重要支柱。筆者曾參與相關部門對農村居民金融知識了解情況進行的測試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當前農村居民金融知識掌握程度低,亟須構建農村地區金融公益宣傳網絡。
作為我省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安徽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注重農村金融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成立不久便與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合作,在《安徽日報農村版》上開辟“安徽農金”專刊,每周推出兩個版面的農村金融知識、新聞宣傳。這種合作,通過農信社眾多網點和活躍在田間地頭的信貸員隊伍的有力推介,有效地把金融知識送到農村千家萬戶,送到農民手中。這種合作在省內銀行業和媒體界尚屬首創,在全國也不多見。四年多的實踐證明,這種“銀媒”合作是宣傳農村金融知識的有效方式,提高了農村居民金融知識掌握程度。
2005年9月23日,《安徽日報農村版》“安徽農金”專刊創刊,每周兩個彩色版面。花錢做廣告的宣傳,只能起到一時的宣傳效果,而農村信用社選擇這種合作能夠長期全面宣傳農村金融知識,介紹信用社業務。這種合作之所以能取得成效,源于《安徽日報農村版》和農村信用社服務宗旨的一致性,都是為“三農”服務;服務對象一致性,都是為農民群眾服務。
自創刊以來,“安徽農金”專刊已經編輯出版180期(截至2009年8月5日),刊發我省農信社系統特約通訊員、特約記者以及其他農村金融機構通訊員稿件4500余篇,專刊成為農村居民投資理財的好助手。
通過四年精心打造,“安徽農金”專刊成為農村群眾了解農村金融機構的窗口,促進了農村金融知識的普及。專刊設立“創業故事”、“金手指”、“理財寶典”等欄目刊發了大量信用社支持當地企業和個人創業致富的故事,刊登大量創業項目、金融知識,為農村居民創業理財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農村金融機構有哪些貸款品種,怎樣貸款,貸款要具備哪些條件,這些知識通過“安徽農金”專刊走入千家萬戶。廣大農村居民、涉農企業、鄉村干部,都通過專刊來了解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獲取自己需要的金融知識。
專刊開設“讀者點題”專欄,針對讀者提出的問題,如貸款問題、信用社股金問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發展問題,逐一解答。2006年11月17日,“讀者點題”欄目一推出便受到廣大農村讀者歡迎,他們紛紛通過電話、來信、網絡等形式和渠道提出問題,成為報紙讀者最為關注、最受歡迎的欄目之一。
“過去,家里有人得了急病,半夜三更去信用社敲門,就能及時貸到款。現在去農村信用社貸款很難,還要找人擔保、派人審核,手續增多了,沒以前方便,請問,去信用社貸款為什么感覺比過去難了?”巢湖市居巢區讀者張祥漢第一個打開了話匣子。專刊特派本報記者采訪了基層信用社主任,說明了信用社貸款手續多是防范不良貸款的必然手段,農戶只要守信,有了信用記錄,憑借小額貸款信用證,貸款還是很方便的。2006年11月17日一篇《農民為什么感覺貸款難了》解開了張祥漢心里的結。
“手里有了閑錢,除了存款外,農信社還有別的招讓我的錢多增值嗎?”旌德縣讀者張發寶說出了他困惑。2006年11月24日,本報約請旌德聯社撰文《怎樣讓錢多生“錢”》,指出目前各聯社都在進行統一法人產權改革,在做增資擴股工作,建議他可以到聯社“入股分紅”,可能更劃算。此話題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鳳陽、石臺、居巢、東至等縣都有反映自己或者是其父輩在信用社入過股卻沒有得到分紅,本報再次選擇巢湖市居巢區讀者張祥漢來信反映的比較典型股金問題作為話題,請居巢區聯社作了解答,同年12月22日《我入股為何沒有紅利》一文,詳細介紹了股金的幾次規范問題,以及如何分紅退股等問題,再一次為張祥漢們解開心中疙瘩。
更多的讀者關心的是如何從信用社貸到款。池州市貴池區阮橋鄉讀者曹壯軍說“我是一名農村青年,現在想買輛農用車發家致富,但是我沒有足夠的資金,想從信用社貸款4萬元,不知道信用社有哪幾種貸款,哪種貸款適合我。”2007年12月1日,本報特約省聯社業務部王波撰文《信用社有哪些貸款品種》詳細介紹了信用社貸款種類。后來曹壯軍打電話高興地告訴筆者,阮橋鄉信用社見到本報稿件主動找到他,進行貸前調查,并同意貸款給他。《我有家產,能從信用社貸款10萬元嗎?》《如何獲得創業貸款》《貸款五級分類影響農戶貸款嗎?》《年關將至,怎樣匯錢更方便?》《為他人擔保會吃虧嗎?》……讀者的一個個話題,都得到了滿意的答復。
“安徽農金”專刊成為農村金融機構與社會交流的橋梁。專刊為全省農村金融機構內部交流建立了一個平臺。兄弟單位在干什么,有什么好的經驗值得借鑒,打開專刊便知道。如馬鞍山農村合作銀行針對鄉鎮企業無抵押物的情況,借鑒農戶小額聯保貸款的經驗在全省率先推出鄉企聯保貸款,此事經專刊報道后,省銀監局、省聯社到馬鞍山開了現場推介會,不少縣級農村信用聯社推廣了此種貸款。專刊樹立了農信社良好的社會形象,為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有利于全省農村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三農”、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專刊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農村金融宣傳隊伍。為了辦好專刊,省聯社和報社還在全省信用社系統發展100多名特約記者和1000多名特約通訊員,培養了一大批“筆桿子”。這支隊伍在不斷寫稿和有組織的培訓下,自身素質得以提高,成為活躍在農村一線的金融知識宣傳骨干力量。他們不僅寫稿,而且還肩負著推廣專刊的任務。通過他們的宣傳,越來越多的農村讀者認識了《安徽日報農村版》,接受了“農金專刊”,擴大了專刊的有效閱讀群體,普及了農村金融知識。■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農村版)
責任編輯:姚少寶 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