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教智
【摘要】近幾年時評得到了快速發展,既是新聞競爭的結果,也是新聞事業整體發展的體現。但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在時評速熱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誤區,需要引起時評創作者和時評編輯的注意。
【關鍵詞】時評熱 時評 誤區
時評熱產生原因
近年來,紙質媒體尤其是都市報出現一股時評熱,幾乎都推出了時評專版,每周五期甚至是天天都有,足見報紙對時評的重視。而時評作為一種并不時新的新聞體裁,何以受到紙質媒體如此的重視呢?仔細分析,時評熱的產生有原因。
一是紙質媒體為應對網絡等新媒體的沖擊,在新聞的深度和獨家性上作出的選擇。由于網絡等新興媒體的出現和不斷發展,在新聞的反應速度上,作為傳統媒體的報紙已很難跟得上網絡媒體,而挖掘新聞的深度則是報紙的強項,時評作為對新聞事件背后深層次原因的分析和評判,自然是新聞深度報道不可或缺的一個選項,而時評所具有觀點的獨家性特點,也使得網絡媒體具有的快速反應特點難以發揮作用。
二是伴隨民主進程的不斷推進、輿論空間的逐漸開放,普通民眾有了更多的表達欲望,公民寫作熱情助推了時評熱的產生。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民主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開始向公民社會轉型,公民意識開始覺醒,普通民眾越來越希望參與到社會變革的進程中,越來越希望對社會事件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愿望。
三是時評版作出一個互動的平臺,搭起了報紙與讀者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交流的平臺,是報紙貼近民眾、體現民意的表現。以《中國青年報》的“青年話題”版為例,其話題覆蓋范圍廣,選題豐富,使它能廣泛觸及社會現實,與實際生活緊密相聯,因而能激起眾多讀者的參與意識。“青年話題”這種在稿件選擇上廣納百家之言,注意傾聽來自普通作者聲音的編輯思路,為普通讀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和表達觀點的論壇。同時,對來自讀者的不同聲音,在理性的范圍內給予表達的機會,使“青年話題”也成了讀者之間思想交流的平臺。這種貼近民聲的編輯思路更好地發揮了時評版與大多數讀者之間的互動作用。
時評的功能
時評作為新聞報道縱深發展的理性產物,它幫助讀者分析新聞事件究竟為什么會發生。新聞是媒體對世事準確客觀快捷的反映,時評是透視隱含在現象背后的發生發展的脈絡,給紛紜世相一個恰如其分的理由。
首先,有益的新聞時評承擔起批評、建議的功能。對于社會不合理現象進行一針見血的批判,揭露其丑陋的本質,幫助公眾認清不合理現象所產生的危害,引起社會的關注與重視,并對不合理現象的解決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督促社會管理機關著手改善管理機制,強化管理手段,促使社會發展始終運行于良性軌道上。時評這種批評、建議的功能是規范、調整社會運行的有力的外界監督。
其次,新聞時評承擔起為受眾闡釋、解惑的功能。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當今社會始終處在一種快速變化的過程中,社會公眾接受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長,信息涉及面也紛繁復雜,對于缺乏專業知識的普通公眾來說,時評可以在較短的文字空間里,對復雜的社會問題進行通俗的闡釋,讓公眾對其周圍世界發生的事件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幫助人們理清思路、判斷其所處的環境狀況,進而作出正確的選擇。
時評的誤區
正是由于時評有其煥發生機的條件,加之其所具有的獨特功能,使“時評熱”的出現成為一種必然,時評也成為報紙新聞報道中的一個亮點。但在仔細觀察時評這一評論形式從重現到速熱的過程,不難發現其發展速度有些“超常規”,在這種快速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泥沙俱下的情況。筆者在編輯中發現,在“時評熱”的背后,時評創作也出現了諸多誤區。
1、盲目追求時效性,導致對新聞事實把握不清,評論失去真實性基礎。時評的特點就是反應快,但一味強調時評的時效性,就會忽略時評最重要的思想性,把本來應該富有穿透力、思想性的時評,搞成了“快餐式”的貌似深刻、實則淺薄的應景文章。一些時評作家為追求時效性,在新聞報道還沒有完全展現事件的全貌時,便急于發表評論,由于事實不清,難免目標不清,言之失當,使批評成了無的之矢,評論失去了嚴肅性與公正性,難以發揮時評所具有的針砭時弊、揭露事件本質的功能。
2、專業與非專業的誤區。現代社會高速發展,各類事物之間的聯系非常復雜,對于一個新聞事件的解讀或時事的評論,往往涉及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規范等方方面面,需要有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士的參與,而時評的公民寫作特點,又注定了時評是一個民眾可以廣泛參與的園地。因此,我們經常可看到在一些時評中,由于作者缺乏專業背景原因,評論往往難以點到要害,顯得力量不夠,或是失之偏頗,讓專業人士見笑。這是非專業的誤區。為了彌補不專業的問題,一些報紙的時評編輯會邀請一些專家學者寫稿,專家學者的專業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一些專業人士習慣于學術論文的寫作,行文晦澀,或故作高深,專業術語滿天飛,看了讓人如墜云霧之中,讓原本是為普通民眾解疑釋惑的言論廣場成為枯燥的學術研討會,失去了時評解疑釋惑的功用。這是專業的誤區。作為公民言論廣場的時評,其性質決定了不排除市井之聲,也不排除學者之論,但都應是言之有據,言之成理,且雅俗共賞。
3、時評的功利性誤區。筆者在編輯中發現,少數時評撰稿人利字當頭,使得時評淪為單純的賺錢工具。首先,由于目前報刊普遍設有時評版,出于競爭,對時評的時效性和數量要求較高,導致少數自由撰稿人粗制濫造。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面對一個新聞事件,常常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以最快的速度、固有的模式制造或表揚或抨擊的觀點,或是上綱上線,上到大道理,上到國家的、民族的、法治的高度,或是觀點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形不成理性,形不成一以貫之的思想脈絡。其次,少數時評撰稿人為追求稿酬,一稿多投現象嚴重,我們經常可以在各種報刊上、網站上看到同一作者、同一個內容的時評文章,導致報紙版面資源及讀者的時間被極大地浪費。
4、時評寫作的日漸精英化,公民的聲音難得一見。如今打開一張報紙的時評版,常可以看到一些專業時評作者的專欄,有的甚至不止一個作者的專欄,這些專欄幾乎是每期都有,這些專欄作者往往是專家學者、大學教授和媒體從業人員,一些報紙的時評版上往往也是老面孔重復出現。據一名調查者對2006年9月與10月份《新京報》A02版的時事評論進行了統計,在除去社論剩余的87篇評論的,作者中,專家、學者和媒體從業人員占到76%。應該說這些專欄作者確實給時評版增加了份量,但我們不應該忽視報紙尤其是都市類報紙已經不再只是精英階層閱讀的對象,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商品”,時評版也應該是公眾參與互動的平臺,是一個開放的公民言論的社區,成為普通公民發表言論的園地,而時評精英化的傾向則偏離了時評原本的功能屬性。
5、時評寫作的“八股化”。打開各家報紙的時評版,會發現時評寫作與編輯的格式化現象非常嚴重,其基本模式:一段新聞事件(評論目標)、對新聞事件本身的評述(陳述論點)、評論的延伸(引經據典式的論據)、總結結尾。有些報紙為了閱讀方便,會在文章之前加上一段時評的觀點概述。這種缺乏變化的“八股”格式很容易引起閱讀疲勞,也禁錮了時評寫作風格和表達形式的多樣化,尤其對于一些普通讀者,這種模式會抑制他們自由表達觀點的欲望,不利于時評以公民寫作為基礎的言論廣場這一特色的發揮。只有打破時評格式“八股化”,才能充分展示時評應具有的“自由之聲”,時評也才有更大的拓展空間。■
(作者單位:江淮晨報社)
責任編輯:姚少寶 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