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青
【摘要】進入2008年以來,各種經濟現象都表明,浙江省已經進入了第三次經濟轉型期。為探究作為反映社會現象,疏導社會情緒、引導社會輿論的新聞媒體在這一場經濟轉型中應該扮演何種角色,承擔何種責任,筆者以浙江廣電集團各頻道新聞檔節目為分析對象,從數量、性質、題材等幾個方面對一個時期內的新聞節目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并由此認識到,媒體的責任說雖然由來已久,但在新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下,媒體需要不斷緊跟時代,調整策略,完善報道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關鍵詞】經濟轉型 媒體責任 電視新聞
引言
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揭開序幕以來,浙江已經經歷了兩次重要的經濟轉型。第一次1978年到1991年,以農村工業化和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為主要內容;第二次經濟轉型則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始,到2001年底我國加入WTO前,以城鄉結構優化和市場改革為主要內容。①第二次經濟轉型后,浙江省經濟進入了一個平穩快速的發展時期,商品、資本以及勞動力等各類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趨勢加劇,以證券、地產為代表的各種經濟活動變得日益活躍。
而進入2008年后,市場卻開始感受到秋意漸濃。股市低迷,樓市萎縮,物價上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最為關注的話題。有學者指出,“浙江經濟第三次轉型正悄然到來。”②而近期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也已經或多或少地波及到了中國以及浙江。面臨新一輪的經濟轉型以及全球金融危機事件,作為人民喉舌、輿論導向的媒體應及時準確地找到自身的合適定位。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決定了政府在宏觀經濟中扮演著積極的干預者角色,而新聞媒體以輿論引導的方式配合政府的各項經濟政策,對社會反應進行及時、準確、客觀、公正及全方位的報道,為引導輿論和維系社會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經濟轉型時期機遇與危險并存,政府如能抓住時機,有效應對和化解經濟轉型時期民眾的恐慌情緒,那么公共部門的形象會得到很好的維護,政府的公信力也會明顯的提高,所以媒體在防范并化解社會危機方面處在關鍵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承擔著重大的責任。所以說媒體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
二、國內外相關理論參考
西方媒體社會責任論發軔于20世紀50年代左右。1947年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發表的《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被視為社會責任論最早的經典性文件。該報告指出:“新聞自由的危險,部分源自新聞業經濟結構的變化,部分源自現代社會的工業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更是由于操縱新聞的人不能洞見一個現代化國家對新聞業的需求以及他們不能判斷責任和不能承擔肩負的責任所造成的。”③
而國內早期關于媒介的社會責任,一些著名的報人已經有過許多論述,例如,王韜提出記者應當“其立論一秉公正,其居心務期誠正”,鄭觀應認為記者應當“其胸中不染一塵”。梁啟超也曾提出“史家辦報”的思想,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業諸君》中指出西哲有言:“報館者,現代之史記也”,“故治此業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鑒以往,示將來,導國民以進化之途徑者也”。④而作為中國新聞學開山祖的徐寶璜在其《新聞學》一書中也特別強調:媒介應當遵守職業道德以及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⑤

可以看出,雖然東西方媒體可能在媒介性質、價值判斷、報道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對于媒體應該承擔社會責任這一論點都保有相同的態度。既然媒體的社會責任已在理論上得到學界的承認和強調,那么在全社會面臨的經濟轉型的時期,媒體又應該采取哪些具體措施,承擔起哪些具體責任呢?筆者選取了浙江廣電集團浙江衛視、錢江頻道、浙江經視、民生休閑、科技教育、公共新農村6個頻道2008年10月19日到26日一周的新聞檔節目,以期通過對以上頻道新聞內容的總結、歸納和分析,找到在經濟轉型時期媒體履行社會責任的可由之路。
三、基于浙江廣電集團電視頻道的個案分析
浙江廣電集團沒有專屬的新聞頻道,下設各電視頻道都有自辦的新聞欄目。表-1和圖-1反映了筆者在2008年10月19日到26日之間對所選取的6個頻道新聞檔節目所進行統計的結果。
從絕對數字和比例數字上都不難看出,浙江衛視和浙江經視在經濟轉型類新聞的報道方面較其他電視頻道多出許多。定位綜合頻道的浙江衛視作為省內第一媒體,需要從戰略的角度來關注全省的經濟民生;而且政府也需要一個站在高位的媒體來對宏觀調控的措施和整體經濟形勢的變化向民眾作及時和正確的解讀;而作為財經頻道的浙江經視則更多的是從專業方向來對政府的政策、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進行深度解讀,力求從多個角度建構當下經濟形勢的立體解構圖。
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各檔新聞節目在經濟轉型背景下的選題標準和制作意圖,筆者按照“政策措施”“數據解讀”“產業升級”“地方經濟”四類分類標準對經濟轉型類新聞進行了二次分析。在筆者的統計中,對政府這段時間內出臺的各項經濟政策進行報道和評論的占到30%,關注的重點是地產新政、出口退稅和農業政策;數據解讀類新聞意指在報道中對CPI、GDP、經濟增長速度等經濟數據進行報告,并對其中含義作簡單解釋的新聞。在這類報道中,記者往往還會通過連線經濟學家和相關學者的方式,以“專家說法”的方式增強新聞的可信性和權威性;在“地方經濟”和“產業升級”選題中,新聞多選擇企業在經濟轉型中抓住機遇成功轉型度過難關的典型個案進行報道,意在為其他同樣面臨轉型困惑和難題的企業提供媒體樣板和輿論支撐。
基于上述簡要分析,筆者認為:首先,在第三輪經濟轉型開始之后,浙江省的主要媒體已經開始行動,從一個負責任媒體的角度表達了對這次經濟轉型的正面關注;其次,媒體還通過正面報道,穩定社會情緒,力求為經濟轉型提供一個穩定的社會輿論環境,這也是新時代媒體責任的一種表現。同時,筆者也必須指出,雖然浙江衛視和浙江經視在經濟轉型新聞報道上已經走在了前面,但其他頻道相對而言對于這方面的新聞報道關注度還不是非常充分,尤其是如今所謂的“民生新聞”占據了較長的新聞時間,各種負面新聞充斥電視畫面,低俗化傾向明顯,對于社會不良情緒不但不能起到減壓的作用,甚至推波助瀾。
四、小結
浙江是經濟大省,隨著社會經濟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經濟觸角伸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每一次經濟轉型則因牽動整個社會總能得到從上至下的關注。同時,因為經濟報道又有很強的政策性、專業性、針對性和敏感性,媒體在從事經濟報道時,要時刻銘記自己的責任,要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對經濟現象進行公正、客觀、全面的報道,疏導不良負面情緒,培養積極健康的輿論氛圍,從而為順利經濟轉型盡到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
注釋
①《浙江經濟迎來第三次轉型》,中廣網,http://www.cnr.cn/zjfw/zj
zt/zjsjjzx/200808/t20080808_505061255.html,2008-8-8
②同上
③《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展江,王征,王濤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
④《五四前后新聞思想的再認識》,黃旦,《浙江大學學報》,2000
⑤《略論徐寶璜的新聞倫理觀》,徐新平,《新聞大學》,2000年冬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傳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