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劍
【關鍵詞】傳統圖形 現代視覺設計
資訊的全球化時代帶來了新技術、新材料、新觀念、新思想的變革,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都充斥著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等等的沖突,形成了矛盾的復雜體。而設計,則通過商業的營運,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從觀念到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
回顧中國傳統圖形的發展與演變過程,從大的圖形樣式到一些基礎的圖形語匯,既有一脈相承,又有開拓創新,它們以其獨立別致而又統一的格調,顯示出獨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傳統和視覺文化。這些符號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展,積淀了豐富的內涵,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而形成延續千年華夏文明的中國傳統圖形體系,這一體系凝聚了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精髓,同時也體現了華夏民族所特有的造物思想和圖形意味。
中國傳統圖形多不勝數,形式也多種多樣,對現代視覺設計極富參考價值,是創意的源泉,并能給設計師帶來無限的靈感、元素與啟發。但事實上,這些寶貴的資源仍未被充分地利用。現今視覺設計的標準,仍是以歐、美為主的西方設計師或設計形式為主導,尤其是亞洲大部分地區的設計群體、年輕的設計師或學生,大多崇尚西方文化潮流,對自身的傳統文化不感興趣,甚至持鄙視態度。這主要是新的文化哲學觀念的形成所導致的。這種文化根基的變化,意味著他們對視覺形象的傳統圖形意義的接受是非常挑剔的。正因為如此,中國豐富的傳統圖形資源,在現代性日益強化的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然而,完全的西化,似乎不應是我們的選擇。由于受制于西方現代設計的主流設計觀念,盡管我們已經在理論建設和操作實踐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客觀上仍然存在迎合西方圖式標準的傾向,這也突出體現了中國的當代視覺設計發展中被動的一面。
美國小布什在上海APEC會議期間曾把浦東說成是美國紐約的曼哈頓,這究竟是贊美還是批評?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浦東的設計充滿了美式設計風格。我們處于一個充滿浮躁文化氛圍的時代,信息化、全球化、商品化……隨之而來的新思想、新觀念、以及國外的各種藝術思潮的涌入,讓我們有點目不暇接,“找不著北”了。我們當然極其希望中國融入世界,但“世界的中國”,應以仍有“中國”作為前提。而有著7000年歷史的“中國傳統圖形”有可能是喚醒中國本土設計面向世界的重要源泉。中國不同思想、宗教、民俗、區域影響下的那些傳統圖形,如果站在現代的角度對它進行重新發現,將會發現巨大的視覺價值,將會成為“世界的中國”設計的一種文化身份識別,而能為多樣的世界消費方式所接受。
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同樣講究內在的延續。一種設計形式產生及被容納,需要特定的歷史文化基礎,當人們在觀看一幅藝術設計作品的時候,他們潛意識里在尋找共鳴,這些共鳴來自于幾千年歷史的沉淀,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和我們的深層記憶里。真正的“中國設計”就應該是試圖去發現一種既根植于我們民族的本土性,又對普遍的設計語言具有意義的東西,將潛于我們無意識深處的“本土記憶”翻出來,重新置于觀眾面前;應該是在尋找表現某種可以識別、分析、解讀我們的傳統藝術中滲透的我們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國特性”。這不僅為找到“中國設計”尋覓了正確的方向,也為國際藝術設計的豐富性提供了來自我們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電影《花樣年華》的播放引發了“旗袍熱”;上海召開的APEC會議上各國首腦身著“唐裝”演繹著“中國符號”;曾經是生活中普通飾物的“中國結”被夸張放大到驚人的尺寸等等——一種傳統審美價值在流行文化中得到復興,種種跡象表明,物質生活日益發達的今天,人們更加需要屬于自己民族的精神載體。在現代視覺設計中,傳統圖形符號的概念不僅僅是從藝術角度出發,遵循著“傳”而“統”之嚴格的概念,而且是具有廣泛文化意義的,反映在物質的衣食住行和精神的符號,包含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之中凡具有形態的文字、圖案、建筑、工藝、飲食、器物等等的圖形符號。在這些圖形符號當中,既把中國的傳統圖形符號應用在視覺設計之中,在運用現代視覺語言的手法下,帶出中國圖形優美神韻和深厚寓意與豐富內涵。
中國傳統圖形符號在現代視覺設計當中得以傳承、延續和發展,自然不是簡單地照抄照搬,而是要適應現代社會人們在視覺傳達中的審美要求,對傳統圖形符號進行再創造。注重傳統圖形符號是否具備“能指”視覺語言功能特征和“所指”產生的文化意象。需要在對傳統圖形符號充分理解和認真選擇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以現代的審美觀念和設計原理對傳統圖形符號中的一些造型元素加以改造、提煉和發揮,使其富有時代特色;或者把傳統圖形符號的造型方法與表現形式運用到現代設計中來,用以表達設計理念和視覺設計趣味,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意象和文化價值。
2008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可以說是運用傳統圖形于現代設計之中的一個成功案例。整個標志造型沒有對傳統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運用了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中特有的介于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手法,將中國傳統的印章與書法等藝術形式與運動特征結合起來,經過藝術夸張變形的設計手法,突出了中國、北京與奧林匹克運動會這幾點要素。以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印章,作為主體圖案表現形式,主體圖案基礎顏色選擇紅色,傳達和代表了中國文化喜慶、熱烈的氣氛。作為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已在中國出現,是淵源深遠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種廣泛使用的社會誠信表現形式。另外,紅色歷來被認為是中國的代表性顏色,具有代表國家、喜慶、文化傳統的特點。白字形“京”字,巧妙地幻化成一個向前奔跑、舞動著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人的造型同時形似現代“京”字的神韻,蘊含濃重的中國韻味,生動地表達出北京開放的姿態,歡迎八方賓客的熱情與真誠,傳遞著奧林匹克的理念與精神。字體部分“Beijing2008”采用漢代竹簡文字的風格,具有明顯的“行書”意趣,體現了“草隸”發展演進,與會徽圖形和奧運五環渾然一體,整體系列感強烈,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融合了傳統、典雅的設計語義,有效地表現了主題,強調了民族文化底蘊,符合了“民族情結”的客觀規律在視覺形態上的展現。
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環境中文化的全球化趨勢,創造出具有中國意味的視覺設計文化,這需要我們對待傳統持一種包容的態度,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吸收它的精華,對待西方國度、其它民族的優秀成果,切實做到“洋為中用”,構建出東方文化的特點,繁榮自我文化,在民族傳統中融入現代意識的再創造,這樣我們的視覺設計作品才能具有獨特的識別性和時代的延伸性,具有使用和審美的雙重價值,最終符合民族性,并適合世界性的交流。
(作者單位:安徽省美術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