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在農村率先推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激發出鳳臺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昔日“老災窩”建成靚麗的“淮上明珠”;剛剛召開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惠農之策必將聚合成強大的感召力、戰斗力,助推共建和諧社會躍上新的臺階。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地處淮河中游的鳳臺縣,30年前的“老災窩”靠改革開放和扎實拼搏,實現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被譽為“淮上明珠”。
200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7億元,財政收入13.2億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34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96元,固定資產投資59.74億元。變在觀念,變在實在,變在實施惠民政策而形成的強大拉動力。
“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分享改革開放的喜人成果。”該縣縣委書記姚多詠坦言,“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把農民的事情辦好,推進“民生工程”鑄和諧,把滿足人民群眾的意愿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行動。”如今,受益頗豐的鳳臺縣劉集鄉樊廟村種菜大戶韓貴德老漢再也不用為蔬菜外運難而發愁,他說,“早上俺家兒子、媳婦進城賣茄子,不到兩小時就賣完回來,錢賺到腰包里,還不耽誤一天的活計,再不像以前,因為路不好、不通車,擔挑趕集賣菜,一天只能起早摸黑賣一趟菜,‘村村通為俺農民發家致富幫上大忙了……”劉集鄉自2005年啟動“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以來,多方籌措資金300多萬元,建成水泥路11條、30.68公里,柏油鄉道2條、7.91公里。“村村通”不僅方便了群眾的生活,還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來自鳳臺縣交通局的資料顯示,截止目前,全縣共完成“村村通”工程道路174條、454.6公里,遍布全縣17個鄉鎮。縣政府續建的100公里“村村通”工程已全面開工建設。
“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只是鳳臺縣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縮影。
民營經濟花正紅
鳳臺縣堅持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產業發展思路,民營經濟發展呈現強勁的勢頭,在2007年度淮南市民營企業排序中,該縣有6家企業躋身全市“五十強”,在全省民營企業排序中,有3家企業進入全省200強,5家農業企業躍升2008年安徽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
為加速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推進“工業立縣”、“民營富縣”,該縣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大力推進全民創業活動,把發展農產品加工、礦山機械制造與加工、現代商貿流通服務業作為民營經濟的主攻方向,培育了一批生產經營狀況良好的中小企業。同時充分發揮傳統工業產業資源優勢,加快國有、集體企業民營化改造,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及其產業基地,在發展農、牧、林、礦產品加工及釀造、運輸、建材、房地產、餐飲服務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并引入了激勵機制,加大對貢獻突出的民營企業的獎勵,形成了民營經濟大干快上的氛圍。目前,以桂集——顧橋——朱馬店——尚塘等為主體的“桂顧馬尚”民營經濟走廊初步形成,匯集米面加工、陳醋釀造、現代物流等各類企業150多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文化大縣”綻異彩
鳳臺是淮河流域的一個文化資源大縣。這里孕育有花鼓燈、“火老虎”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全國稀有劇種——推劇,群眾文化活動異常活躍;出過少年上卿甘羅、三國大將周泰,并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茅仙洞、慰農亭……
鳳臺縣深入開展“雙城聯創”活動,以打造“青山、碧水、新城”為依托,一舉榮獲安徽首個“全國園林縣城”和首批“全省文明縣城”稱號。投入4000多萬元興建鳳凰文化公園、西城河公園、濱河公園;投資2000多萬元新建安徽省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現已投入使用。投巨資對道教文化勝地茅仙洞真洞進行擴容,將茅仙洞打造成“江北第一人文洞府”。
鳳臺縣在文化的商業化運作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近年來,縣推劇團、花鼓燈藝術團在節目的創作編排上既突出藝術創新型的“陽春白雪”,又兼顧群眾喜聞樂見的“下里巴人”,兩團每年受邀作商業性演出均在100場以上。
目前,伴隨“文化大縣”向“文化強縣”邁進,該縣一個凝聚力量、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載體初見端倪,正成為推進又好又快發展新的引擎。
“和諧鳳臺”勇爭先
鳳臺縣靠弘揚“開放創新、文明誠信、善謀實干、奮力爭先”的“鳳臺精神”,大力實施“工業立縣、農業穩縣、招商強縣、商貿活縣、民營富縣、科教興縣”六大戰略,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連續六年位居全省“十強縣”、連續四年位居全國中部“百強縣”。
注重改善群眾的生存環境,是該縣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又一舉措。2004年,縣委、縣政府從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上了解到,全縣因病致貧的農民達4000多人。面對這一狀況,他們決定在全縣農村推行新型合作醫療,讓農民兄弟切身感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縣從發動到籌集資金僅用一個月時間就讓67.9%的農民加入到農村合作醫療的隊伍,占全縣農業人口的七成以上。近兩年來,這個縣又把參合農民住院的“門檻”一降再降,同時提高報銷比例,擴大受益面,激發了群眾的參合積極性。2008年,全縣有47.67萬農民參合,參合率96.7%。1至10月份,全縣共有43753戶、148759人次從新農合中受益,累計補償支出2644.51萬元。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是構建“和諧鳳臺”的又一著力點。這個縣除了加強中心建制鎮和渋礦鄉鎮的小城鎮建設外,重點是把“一體兩翼、兩個組團”的縣城發展思路擴展為“一體兩翼、兩個組團、兩個副中心”的發展構想,兩個副中心就是分別結合礦區和電廠建設,在縣城外圍沿鳳利路于桂顧之間和沿鳳蒙路的電廠旁分別重新規劃建設兩個新型小城鎮,并逐步與縣城實現對接,使縣城周邊及外圍鄉鎮分批納入城區建設,形成城鄉一體化。在資金投入上,依托經濟強縣的實力“反哺”新農村建設,去年以來,縣財政投入及項目扶持資金已達2000多萬元。目前楊村鄉店集村、錢廟鄉關莊村等新農村試點建設各具特色、魅力四射,大有不是城鎮勝似城鎮之感。
鳳臺縣把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難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編制了《鳳臺縣“十一五”住房建設規劃》,制定了《鳳臺縣經濟適用住房管理暫行規定》和《鳳臺縣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暫行規定》。并從2007年9月啟動首個經濟適用住房“和諧家園”項目建設,工程分兩批實施。全部工程完工后可解決1800多戶中低收入城鎮居民的住房問題。同時建設一批“限價房”、“限型房”,滿足廣大低收入群眾的購房需求。
在鳳臺縣采訪,我們聽到該縣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對和諧社會這樣的理解:“和諧社會是由一個個和諧音符組成的。黨委政府一定要關注每一個不和諧音符,在關注中調整和諧。”城鄉勞動者充分就業是社會和諧的重要音符。鳳臺縣在解決這些問題中,始終帶著一顆親民、愛民的赤誠之心,認真抓好新一輪就業再就業政策的落實,著力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就業服務體系。今年1至6月份,全縣新增就業崗位4366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186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28人。
該縣強化各項就業優惠政策服務,認真審核發放《再就業優惠證》、《就業服務卡》,做到應發盡發。積極為下崗失業人員落實稅費減免政策,今年上半年地稅減免64戶48萬元,工商費減免334戶21萬元。為符合政策的527名下崗失業人員落實崗位補貼,為428人落實社保補貼17.53萬元。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工作順利開展,上半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金額450萬元。并注重把職業技能培訓與技能鑒定結合起來,積極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開展了24個工種的技能鑒定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全縣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形成了培訓、鑒定、就業良性聯動機制。
改革三十年,共享民心安。正是這一件件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讓鳳臺人真切感受到,今天的縣委、政府是在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構建著和諧鳳臺,用親民、愛民的政治魅力,凝聚著全縣人民的力量,扎實推進鳳臺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中共鳳臺縣委宣傳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