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偉
【編者按】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基礎,作為安徽省會城市的合肥,近年來用其巨大的牽引力、包容力、輻射力,讓這塊土地發生質變,合肥“大建設”應運而生!建設者竭其心血和汗水,繪制出無愧于時代與人民的力作,鑄造開啟了“新合肥”的里程碑。
合肥的巨變凝聚著廣大城建人的心血和汗水,揮灑出城建人獨特的風采。而作為敢接任務、且能高質量地完成任務的合肥市重點工程管理局項目管理二處處長張超,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用汗水為“大建設”譜寫音符。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出生的張超畢業于同濟大學。1993年7月,在大學畢業前夕,張超剛踏上合肥,便被這座美麗的城市深深吸引住了。當時,合肥正掀起“開放開發、再造新合肥”的城市建設熱潮。這位同濟大學的高才生決定放棄一些大城市優越舒適的環境,回到合肥工作,用自己的所學專長,為家鄉的建設添一份力。從當初的市重點辦,到現在的重點局,16年間,張超摸爬滾打在合肥城市建設第一線。在合肥市大建設之前,他曾經負責組織實施了合裕路一期、美菱大道、二環路改造等20余項城建重點工程建設;合肥市大建設之后,他開始負責組織實施了徽州大道南段、徽州大道北段、繁華大道東段、機場路、徽州大道南段等10余項重點工程建設。2008年,張超指揮建設的青陽路、亳州路、勝利路等工程均已順利完工。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演繹著一名城建人的高尚情懷。
作為一名城市建設者,張超意識到,修路架橋不僅是一項工作,更重要的是一項責任,那就是賦予道路以精、氣、神,使之成為城市形象的名片。大建設啟動以來,張超不僅全身心投入到大建設工作當中,更是帶頭解放思想、創新思維,把工作做到細致,把管理做到極致。徽州大道、黃山路建設等幾個重點工程,均是出自張超的手筆。這幾場漂亮的戰役也奠定了他在業界的名聲。
在被喻為“濱湖新區第一路”的徽州大道南段工程建設中,張超堅持吃住在工地,指揮在一線,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最終以提前合同工期105天實現通車目標的優異成績,為建設填寫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作為項目負責人,張超在項目開工之前就組織力量研究圖紙、踏勘現場、制定方案,各類可預見的問題總是分門別類超前解決,為后期施工掃清了障礙。正因為這樣,徽州大道南段工程目前榮獲了2008年度中國工程建設“魯班獎”,這一榮譽在市政工程中實為罕見。
張超告訴記者,搞工程建設是個苦活累活,只有實干,來不得半點虛假。2006年12月份,徽州大道工程進入最后的攻堅階段,此時卻面臨著冬季施工的困難。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張超率領項目組北上濟南、天津、北京等地學習取經,請教專家、收集資料。啃著餅干、睡在車上,短短四天半的時間,行程千里。在借鑒北方城市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合肥的實際,終于拿出了合肥市首套冬季施工方案,為保證工程按質按期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了能夠更好更快地推進工程建設,盡早地還路于民,張超每干一項目,都吃住在工地,平均每天工作達12個小時以上。在他的生活中,假日休息、正常上下班、盡享親情,甚至睡一個安穩覺,都成了很難實現的奢想。多年來,他義務加班幾百個工作日。由于長年累月在工地,回家時間少,孩子長時間見不著面,看到張超十分生疏。對此,張超十分內疚,對于親情,他欠得太多。但家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孰輕孰重,張超心里清楚。
作為一名工程建設人員,張超深知“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正人先正己,自己正了,才能高標準要求施工、監理單位,才能保證工程建設又好又快地開展。16年來,他所參與和負責的項目,工程一次性合格率達100%,優良率達80%以上。其中,多項工程獲中國市政工程金杯獎、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同時,其本人也榮獲了合肥市優秀黨員、合肥市“大建設”先進個人、“江淮十大杰出青年”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對此,他深感鼓舞,更倍感壓力。大建設,合肥市重點局重任在肩,使命光榮。作為其中的一員,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做得更多、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