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中國人對身后事很避忌,不愿公開討論,但因為香港可能會出現一個“死無葬身之地”的景況,所以,如何處理身后事,已成為港人熱門的話題。
香港地少人多,而在特區政府的高地價政策下,不但豪宅市場屢創天價,甚至骨灰位也是供不應求,價格飛漲。對于正步入老齡化社會的香港。如何“葬身”,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為什么港府不加建墳場呢?據稱,由于居民反對,過去幾年曾擱置興建多個骨灰龕堂,涉及20多萬個骨灰位。香港特區政府會繼續覓地建骨灰龕堂,也會加強推廣海葬等方式。
其實,本來港府已有一條“絕世好橋”(好辦法),就是將部分空置工廈改建成骨灰龕堂。但當有人提出,可考慮在已擁有多家殯儀館的地方先行改建時。立即遭區內人士嚴加反對。
當然,有誰會同意殯儀館及骨灰龕堂設在自己的住家附近呢?陰森可怕的喪禮場面,會使游人望而卻步,不愿進入這些區,這不但影響商業店鋪的生意,甚至自住的單位,樓價也是易跌難升。
在今年特首曾蔭權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將改寬管制全港2000多幢已沒有工廠的工業大廈,容許它們改建成不同類型的樓宇。既然骨灰龕堂有價有市,在商言商,是值得考慮的。
有人認為,若香港人的骨灰能安置在市區的改建工廈內,將可大大減輕家人的麻煩和負擔,不用每年的清明及重陽,長途跋涉到新界的墳場去掃墓。也有人提出,若單獨由某區改建工廈做骨灰龕堂,當然是對那一區不公平,遭到大力反對是可預見的,但既然這些工廈在香港多個區都有。為何不規定每一區都有一定數量的“骨灰工廈”呢?
負責土地規劃的香港發展局指出,骨灰龕不直接涉及工業、商貿或商業用途,若想將工廈轉做骨灰龕堂,就不可以通過改建工廈政策申請。該局強調,工廈轉做骨灰龕堂項目須個別向城規會申請,并得到區議會和地政總署署長許可,才可更改工廈用途,程序較為繁復,相信阻力也會很大。
怎么辦呢?港府預計,未來10年會有47萬名港人死亡,超過九成會以火葬處理,需要43萬個骨灰位,但政府和宗教團體已計劃新建的骨灰位,只有14萬至15萬個,短缺情況會愈趨嚴重。至于港府近年積極推廣的海葬,和將骨灰撒在指定紀念花園的花園葬,去年共有600多名先人的骨灰以這兩種方式處理,比2007年分別增加5成和超過一倍。
死亡可怕,而“死無葬身之地”就無奈,所以骨灰位短缺問題,需要港府及早處理。
(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
(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