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戲
面具的“殺傷力”早在11世紀威尼斯就已經形成,面具為一些用雞蛋攻擊貴婦的年輕小伙提供了“安全保障”。在11世紀后,面具的流行經歷了起起伏伏,威尼斯人的面具曾被用作掩飾在法庭作證的證人身份或是晚間舞會的穿戴飾品。17世紀時面具只用于威尼斯的狂歡節。拿破侖將威尼斯管轄權轉交給奧地利后,面具曾消失了一陣,直到20世紀中期,才在威尼斯的藝術劇院中再次被使用。現在,能在威尼斯任何商店買到3面面具金畫。
2,部落傳統
這是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胡里部落的男子,他每天都會讓自己的臉鋪滿色彩。充滿活力的紅、白、黃,它們來自這個部落的始祖崇拜——鳥,協調地混合了黃土和泥。這個部落的男子還留長頭發,然后用頭飾將頭發盤起來。與他們崇拜的鳥類不同,他們不會盛裝打扮地尋找伴侶。他們不刻意打扮的原因是,要把治裝的錢用于為自己喜歡的人買更多的豬,這些豬也用于婚典的裝扮,盛大的場面和熱烈的舞蹈象征家族的驕傲。
3,紀念
面具被認為是病態、華麗和富有爭議的,最早在埃及法老們使用后,19世紀在歐洲也被看作尊敬的象征。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在1821年去世,年僅25歲,人們提取了他面部的黏土印記,他的容貌和他的詩一樣,永久地在倫敦濟慈之家向人們展示。
4,復活
上個萬圣節,最暢銷面具為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玩具商們預計今年萬圣節的最暢銷面具是邁克爾-杰克遜,這位流行天王去世在全世界都造成了影響,人們用各種不同方式紀念他。同時,面具在節日總是能炒熱氣氛,驚悚和搞怪正是人們常追求的效果。
(寧良凌編譯自美國《讀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