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臺灣的寵物標本制作師,郭聯成的工作滿足了不少人要紀念死去的寵物寶貝的心愿。
傳統標本做法,必須剝下外皮、涂上防腐劑,再以鐵絲做骨架,塞 入泡綿填充。郭聯成說:“寵物就是家人,一聽到骨頭身體要挖出來丟掉,飼主都不忍心。”他改從寵物腹部開小洞、抽出內臟脂肪,以特制藥水浸泡防腐,干透后跟生前一模一樣,讓飼主安心。缺點是制作時間較長,三個月到半年,標本才能完全干燥。
郭聯成原從事飾品設計加工,因為從小喜歡養各種動物,覺得動物“死了爛掉很可惜”,無師自通學會做標本。早年,他多接受民俗村或動物園的委托,做野生動物標本;現在,兔鼠龜鳥和貓狗等寵物占了八成。
最普遍的是鸚鵡或白文鳥,“這3年才有貓狗。”他百無禁忌,桌上就擺了一只白色金吉拉標本,唯一的原則是“不收盜獵者打死的動物”。標本師傅人數少,即使景氣不好,也不影響生意。
貓狗老病死相不好看,郭聯成為它們調整出帶笑的嘴角、舒服的臥姿,讓主人忘記寶貝開刀插管的痛苦;被車撞到眼睛突出,也可以修補。但如果“鮮度”不夠,會因腐敗導致皮毛松脫,遺體要盡快密封放冷凍庫。制作費用根據大小和種類而定,鳥鼠龜約1000-8000元(新臺幣,下同),貓狗10公斤以下2.5萬元,幼犬貓1萬元。
郭聯成客戶年齡層廣,有老人家送來相伴多年的老狗,也有因心愛小烏龜病死而哭紅眼的小學生。郭聯成也曾把父親生前養了14年的松獅狗做成標本,“爸爸晚年身體不好,多虧有它陪著。”
有對年輕情侶將一起養大的雪納瑞送來,標本還沒完成,兩人已經分手,“狗會死,愛情也會變質啊。”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客人上門,希望留下紀念,做成標本起碼還看得到。
(責任編輯 唐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