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浪走紅
第一眼見到云惟彬,就想到他曾在自己的噗浪(Plurk)中寫:“中秋節不用出去看月亮,我照鏡子就能看到。”
他體格其實不胖,但是臉蛋圓嘟嘟的,像嬰兒肥似的鼓在雙頰,讓27歲的他看來就像他的噗浪內容那樣稚氣未脫。除了噗自己愛吃臺灣美食導致臉像滿月,他還噗:“吃早餐先還是WC先?”“今天在咖啡廳工作,有免費上網和正妹,幸福的一天我來了……”
他可是當今火紅的噗浪網站創辦人之一。兩年前,加拿大人Kan出資、丹麥人Amir寫程序、馬來西亞華僑云惟彬負責接口設計、兼寫程序,3人在加拿大創辦“噗浪”。噗浪沒先在北美走紅,反倒在亞洲掀起旋風,目前臺灣會員超過百萬。
云惟彬來臺半年了,卻是直到前陣子他的筆記本電腦被偷,臺灣人才知道原來噗浪創辦人就在臺灣,是個華裔,噗浪特有的“時間軸”玩法,就出自他。
圍爐聊天
噗浪和Facebook、風行北美的推特(Twitter)都屬當前熱門的社交網絡平臺。噗浪類似MSN,著重對話,但MSN對話多半一對一,噗友發信息卻是所有朋友皆可看到,網絡名人朱學恒比喻:“像一群人圍在火鍋旁閑聊八卦。”
云惟彬說:“發E-Mail你不知道對方何時回,MSN很快,但對方發了你沒回,就沒禮貌,會有壓力,所以通常有事才用。噗浪不會,噗友覺得有趣就回。沒趣就當作沒事。”
噗浪另一特色是“時間軸”,以發噗時間作為呈現順序,實時性極高,因此還意外在臺灣8·8風災時發威,有噗友號召大家在噗浪通報災情、募集物資,成了救災功臣之一。
冒險之旅
兩年前,人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某大公司電腦部門的云惟彬,厭煩了每天朝九晚五,某天,一名合作過的加拿大伙伴找他,想做微網志,他沒多想便辭職。新工作的待遇少了1/3,周遭朋友都想不通他,他也不敢告訴父母。
“生活很舒適,但我不能想象未來20年每天吃同樣早餐、搭同樣公交車、同一時間到公司。我想做喜歡的事,當時我25歲,失敗了大不了再找工作,等30歲有家庭就不能冒險了。”
冒險自由刺激,卻也如同闖入濃霧一般,未來能見度從20年頓時變成零。噗浪起先只開放給親友,卻連親友都不捧場,“半年后,反正沒人用,就開放吧。”1個月、2個月、3個月,始終只有零星的北美家庭主婦因閑閑沒事而加入。 看不到前方,他們沮喪地盤算再沒起色就收手。“去年八九月吧,我們突然發現臺灣流量暴增。”打探后才知,臺灣的網絡作家阿潼透過噗浪交友,第一次見面24小時內便互許終身,成了噗浪神話。
迷霧散去,接著菲律賓、中國大陸、日本、甚至北美流量也逐漸增加。如今噗浪有30種語言,在臺灣因此打敗尚無中文接口的“推特”。現在連政治人物都紛紛裝時髦噗浪起來,希望學美國總統奧巴馬當初成功利用“推特”拉選票,藝人也用噗浪凝聚粉絲。
熱愛繪畫
19歲只身赴美求學前,云惟彬與家人同住馬來西亞的沙撈越,那是一個熱帶雨林區,云家好幾代前就順著清末民初的南洋移民潮,從海南島遷居至此。云惟彬的父親是建筑師,母親是秘書,皆在政府部門工作。
他回憶,曾經苦過、后來經濟才穩定的父母頗開明,“他們從小教我別太看重錢,要找到自己真正興趣、活得開心。我們有些親友被父母逼去讀醫、法律,后來賺得多,但都不開心。”
云惟彬呢?“小時候我超喜歡畫畫,一畫畫,什么不開心都沒了。中學我比賽都是全州(沙撈越州,馬來西亞第一大州)前幾名……可是后來,當我慢慢知道,畫家要死掉以后畫才值錢時,就知道這條路行不通。”
怕爸媽失望,他就騙爸媽說:“我不喜歡畫畫了。”最后選擇了也算有興趣、卻非最愛的電腦。
走過掙扎
親手埋葬了所愛,他想起來眼睛都紅了:“我蠻氣自己,尤其大學讀電腦時會想,如果那時堅持當畫家……蠻傷心的,你很喜歡這個東西,卻沒做了,因為沒有錢好賺。現實生活就是這樣現實。”
不知道后來放棄高薪、執意冒險,算不算他內心一種轉化的補償行為,但創業成功后,許多人想買下噗浪,他都不賣:“我每天睡前都問自己做得開不開心,答案是很累但很開心。除非有一天我們3個都覺得不開心了,否則2億、200億都只是空的數字。”
噗浪目前才9個員工,散布全球,網絡世界不需要辦公室,他甚至從未與丹麥合伙人碰過面。臺灣、菲律賓兩個地區流量最高,于是他大多待在臺灣。噗浪至今沒接受廣告刊登,還在探索獲利模式,“即使未來有廣告,也只有一欄,而且10分鐘就消失,不干擾大家。我希望大家玩得開心,這最重要。”
這樣的價值觀還反應在他心儀的一位偶像上:去年被股東逼下臺的雅虎創辦人楊致遠。“他下臺了,因為雅虎沒有賺很多錢,搜索一直輸給Google,但他做的就是我一直想做的:讓大家玩網站玩得開心。”
回到最初
經歷過夢想與現實的角力,他像一艘想努力扭轉回到自己航道上的船只:“我的夢想不是買車、買房,我不希望噗浪變成太大的公司,我喜歡小小的,大家5點下班,公司男女各半,我不喜歡男女不平等,現在噗浪7男、2女,下一位一定要女生。”大概怕人笑,他又補上:“我知道這有點天真,但有夢想是好的。”
噗浪最初的構想便有些天真:“人跟人最重要就是聊天、溝通,所以我們沒有各種花俏游戲、影片,只做最簡單的對話。”如此簡潔,自然難以在第一眼受人青睞,一位朋友就曾批評:“根本是一個自閉癥在自言自語。”誰知3個月后,只見那位朋友在噗浪上玩得不亦樂乎、好友成群瞎聊。
小小的夢、單純的構想,意外讓噗浪給人一種溫暖之感,像朱學恒形容的:一群人圍在火鍋旁閑聊。這時代如此炫麗卻又淡漠,圍爐時人們終于能喘一口氣、相互取暖吧,如云惟彬所說:“回到人跟人之間最基本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