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李忠勛與女友李盈慧從垃圾堆里撿來門板與桌子,在臺南創立“飛魚婚紗”。他堅持跳脫傳統,忠實呈現新人,卻被質疑:“不美!怎么賺錢?”他們靠博客圖片故事,意外打響名氣。看膩千篇一律的公式婚紗照,臺灣北部客人爭相到“飛魚婚紗”拍攝屬于自己的愛情故事。
相簿里,黑白與彩色畫面交錯,憂郁男孩最后被女孩陽光般的笑容救贖了。“這是我們的客人,男生自覺是個抑郁寡歡的怪人,直到碰到對的女生……”聽完顧客的愛情故事,“飛魚婚紗”老板李忠勛決定以廢棄游樂園為背景,并利用黑白與彩色影像呈現二人對比。
同儕排擠創業
“這就是飛魚。不美,看了卻很感動。”顧客小尤說。“飛魚”店面隱身臺南市靜謐街尾,沒有華麗裝潢,而是靠網絡博客打響口碑。創立近3年,旺季時月拍45對新人,平均客單價3萬元(新臺幣,下同),月收135萬元。
29歲的老板李忠勛,一身短褲、T恤加拖鞋打扮,看似大男孩,卻有12年攝影資歷,“我本科學的就是攝影,大學畢業就拍婚紗,業績不錯,會離開是因為不喜歡跟人家爭……”擅長用影像說故事的他,常讓客人甘愿多花一倍的價錢,因此爭相指定他做攝影師;人紅了卻變成同儕的眼中釘,讓他興起離職念頭。
從事婚攝工作以來,李忠勛心中一直有個改革的夢,“翻開相本,每對新人的婚紗照都大同小異,結完婚就丟在床底下不見天日,很可惜。每對新人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照片可以更有生命力。”2006年他決定離職,與造型師女友李盈慧一起圓夢。二人滿心熱血懷抱夢想創業,卻面臨了第一個難關——資金不足。李盈慧說:“沒錢租店面,只能窩在小工作室里。連門板、桌子都是趁半夜沒人注意時,從垃圾堆里撿回來的。資金不足,買不起禮服,相簿也只能買五本,還厚著臉皮要廠商算便宜點。”李盈慧印象深刻地說,“沒錢就得看人臉色。廠商連話都懶得多說一句,干脆要我們去別家買。”
新人故事爆紅
簡單籌備后,二人把飛魚的訊息登在拍賣網上,“走一步算一步,等接到生意再想辦法租禮服,沒想到真的有人打電話來問。”李盈慧說。連合約都來不及準備的二人,就這樣帶著二張白紙談成了第一筆生意。李盈慧說:“幸好那對新人只需要補請用的禮服與簡單的照片。那次收了1.9萬元,扣掉禮服租金與相簿成本,根本沒賺,卻很開心。”
但緊接而來的農歷7月淡季,連張訂單也沒有。為了生計,二人只好另辟財源。李盈慧說:“只要有錢賺,什么都接,包括婚禮記錄、成長MV、新娘秘書……網拍服飾也接,不務正業長達半年。”心疼兒子創業辛苦,李忠勛的媽媽也幫忙拉生意,“第二對新人還是媽媽介紹的親戚,3萬多元包套,算是飛魚第一筆正式收入。”
“飛魚”創立時,平常就喜歡po文抒發心情的李盈慧,也成立博客,將新人照片寫成圖片故事,“原本只想記錄飛魚點滴,沒想到新人在新婚情報網鏈接分享,意外吸引其他客人。”
包套組合誘客
“飛魚”的詢問度大增,但人人都想殺價,讓想打破陋習、訂下不二價規矩的二人傷透腦筋。李忠勛笑說:“有新人談了8小時,只為砍1000元。”李盈慧不諱言:“好不容易有客人上門,我很掙扎,幾次想放棄。但李忠勛堅持不走削價競爭的回頭路,希望客人真正喜歡才來,而非因為便宜。后來我們訂出1萬多元至6萬多元共12種包套組合,增加選擇。不二價,但可彈性轉換商品,例如不要謝卡,可以換別的,盡量滿足大家的需求。”
走過陣痛期的“飛魚”,說故事的攝影風格,傳出口碑,吸引不少新竹、臺北的準新人專程南下拍攝。臺北的劉先生與陳小姐經友人介紹,被博客圖文打動,決定也來拍自己的愛情故事,“照片自然、不做作,店家很親切,像朋友。”
業績成長后,“飛魚”除了添購禮服,也增加攝影、造型人手,但顧客仍習慣指定李忠勛攝影,“我們堅持攝影師一天只拍一對新人,才能顧好品質。”因此李忠勛決定以價制量,訂下攝影師指定費加價8000元。
訂制禮服賣點
“希望客人能選擇新攝影師。卻被誤解‘李忠勛人紅就拽了’。”李盈慧說,“幸好,把新攝影師的作品放上博客,客人看到就放心了。”2008年,“飛魚”業績倍數翻漲,月拍45對新人,卻引來同業抄襲,“說真的,在雜志上看到一模一樣的照片時,很生氣。”二人想打官司,又因舉證不易,只好阿Q地安慰自己,“飛魚真的紅了,別人才會抄襲。”
除了量身打造的愛情故事,最近,“飛魚”打算與設計師合作,按客人要求訂制禮服,“一套2萬到4萬元不等,穿過后,我們再半價買回。”滿足新娘需求,又可增加店內禮服款式。忙得不可開交的二人想留點時間做自己的事,打算趁2009年孤鑾年淡季喘口氣,規劃出書。
(責任編輯 袁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