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病人的工作艱辛而平凡,但在這平凡和艱辛之中,我們看到了令人動容的親情與友情。以下三篇文章均是香港第二屆“心天使表揚計劃”得獎者的故事,該計劃由香港防癌會主辦,旨在表揚用心照料癌癥病患的人,鼓勵大眾關心癌癥病人。
朋友之義
“雪中遙炭”這句成語無人不知,但不到最困苦的一刻,未必真正懂得那“炭”能夠喚起多大的希望和感激。 ’
2007年5月中旬,聽到醫生說我患上第三期乳癌,我頓時如遭雷擊,五內失守,腦海一片茫然。“英雄只怕病來磨”,何況我不是英雄。
化療令我身心飽受煎熬——嘔吐、口腔潰瘍、食欲不振等副作用接踵而來。單身的我只有侄女可依,其他親人早已移居海外。而侄女有工作,有家庭要照顧,勉力為我操心操勞,疲累不堪。就在這個時候,戚瑞云大姐為我作苦海慈航。
20多年前,我和戚大姐到臺灣參加教師交流活動,成為朋友。60多歲的她已經放下教鞭,但仍然精力充沛,經常到老人院做義工,一腔仁愛,令人生敬。她住在粉嶺,知道我患病,就每天都到沙田醫院給我抹身、按摩、更衣,甚至清理尿盆,又想到癌癥病人胃口不好,飲食困難,于是費心把五谷熬成稀粥,濾去渣滓,然后混入魚、肉煮成的濃湯,為我補充體力,增加白血球,以便接受下一挺化療。
六次化療的六個月里,她風雨無阻,出錢出力照頰我。我出院后還要復診,每次她都相陪,此后的一年里,她每星期都來陪我去看中醫。
現在,我的病總算暫時控制住了。這場病不但磨練了我的肉體,還洗滌了我的心靈,使我體會到人間無私的愛。我執教的小學有40多位教職員,輪流給我送湯;沙田韋爾斯親王醫院的醫護人員細心照顧我;加上其他朋友,算來也有百多人,紛紛給我關懷。我一定要戰勝病魔,好好活下去,不辜負他們的期望,特別是戚大姐的期望。(伍翠榴)
母親之愛
從前,鄧麗霞去醫院是盡母職,照顧罹患腦癌的女兒;今天,母女一同去醫院,是做義工,幫助困頓的病人。
1991年,6歲的許芷敏罹患腦癌,鄧麗霞最初還不知道女兒病情之重,聽醫生說,女兒腦內有惡性腫瘤,沒想到就是癌癥,后來知道是腦癌,大驚之余,馬上辭去制表廠工務主任的職位,悉心照顧女兒。
為了多了解女兒的病情,鄧麗霞經常去圖書館借閱有關腦癌的醫療書籍,而對腦癌認識越多,就越為女兒擔心,每天從早到晚都在醫院看護。
芷敏接受了3次手術、8次化療、24次電療,療程長達兩年多,而且副作用叢生,包括尿崩癥、腎上腺功能缺乏癥、糖尿病以及癲癇癥,此外,還容易流鼻血,雙耳聽覺神經也輕微受損。她的體力比以前差,連書寫速度都減慢了,并須長期服藥,連續兩年每晚打增高針。
鄧麗霞看著女兒受煎熬,愛莫能助,十分苦惱。一度要看心理醫生。但她沒有氣餒,除了常常對女兒講些鼓勵的話,還經由護士向兒童癌病基金求助,邀得女兒喜愛的藝人到醫院探望。為她打氣。
女兒出院后,鄧麗霞還經常陪她回醫院復診,并每天四次為她注射胰島素,對抗糖尿病。為防止女兒低血糖及配合藥物治療,鄧麗霞有兩年的時間,天天為女兒準備午餐,送到學校去。
鄧麗霞和女兒關系密切,無所不談。她想起女兒當年在醫院里的一句話:“我康復后,我們一起做義工去!”鄧麗霞也曾照顧罹患癌癥的婆婆,很明白病人多么需要關心和支持,于是她和女兒積極參與小區和醫院的義工活動,為人送暖。
鄧麗霞今天最大的愿望是女兒身體健康,能照顧自己,計劃未來。(曹偉康)
鶼鰈之情
我和劉風卿同是鼻咽癌患者,因此相識,也因此看到她丈夫劉干若過去20多年來,如何竭盡心力,幫助妻子對抗惡疾。
劉鳳卿本在智障學校教書,1987年患上鼻咽癌。劉干若因工作不能陪妻子到醫院電療,晚上回家,便擁抱她,緊握她的手,給予她鼓勵。風卿捱過七個星期的電療之后,繼續教書和照顧家庭,還跟我加入“癌病熱線”擔任史工。
1989年,劉鳳卿癌癥復發,要再接受電療,幸得丈夫和一位好朋友用心照顧。劉干若愛妻情切,1991年索性辭掉工作,全力照顧妻子,陪她復診,接送她上下班,又負責做家事。劉鳳卿雖然辛苦,但想到丈夫和兒女,咬緊牙關撐了過來。
劉鳳卿經過兩次電療,后遺癥不少,例如說話帶沉重鼻音,看東西出現疊影,聽覺不靈光,咀嚼吞咽都感困難,記憶力衰退,腦部長水瘤等。劉干若照顧妻子元微不至:妻子說、聽有障礙,他就替她傳話;妻子咀嚼吞咽困難,他就為她準備合適的食物,外出晚餐點豆腐炒鮮奶、粟米湯之類的食物;妻子記性差,他就提醒她服藥,還預備好每天的份量;妻子唾液少,易患蛀牙,他就提醒她飯后刷牙,給她買較好的牙膏;妻子怕光,他就帶她去買帽子;妻子體弱,他就勸她看中醫;妻子愛打扮,他就穿上和她顏色相襯的衣服。夫妻好合,如鼓瑟琴。
2004年,劉風卿突然完全失聰,不過,劉干若未雨綢繆,早已在聾人中心學會唇語,每天和風卿一起練習,同時征詢各方意見,為鳳卿安排耳蝸手術。總之,能為妻子做的,他都全力以赴。
丈夫的愛令劉鳳卿更加堅強,雖然有病在身,仍悉心打扮,并積極配合丈夫為她所做的一切。劉干若本是警員,和妻子并肩抗癌,不愧是位柔情鐵漢。他們夫婦印證了婚姻的神圣承諾: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由于劉風卿聽覺和說話不便,我_雖和她見面,但20年來書信往返較多。有時讀著她的信,忍不住感動得流下兩行熱淚。天下疾苦固然多。但只要人間有大愛,世界一定更美好。
(責任編輯 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