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鐘聲帶走了2008年,迎來了2009年。舊的一年里無論是社會還是經濟方面,都發生了太多故事。神州大地起風雷。這些事給人們心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跡,這些印跡又如何反過來影響人們?本刊編輯部2008年封箱策劃為您揭示2008年中國社會的十大熱門心理事件:
第10位國際影星入籍新加坡
2008年11月,國際著名影星鞏俐忽然出現在新加坡,進行公民宣誓。自此,鞏俐在法律意義上成為新加坡公民。
此前也曾有不少知名影星加入外籍,但均未曾有此次“鞏俐事件”影響重大。新聞在網上一傳出,立刻引起熱議。贊成入籍者多半認為,此乃鞏俐個人私生活,不應上綱上線。入籍后,不論是對其婚姻生活還是事業發展都有好處。反對者則紛紛表示,鞏俐的根在中國,事業生涯起步于中國,不應舍棄。“以后只能叫她華人女明星了”,有網友這樣遺憾地評論。
解 讀:
近年來藝人入籍外國的事情并不少見。之所以“鞏俐事件”引發一場爭論,其根源還是在于人們對鞏俐的認同、歸屬感。一個群體之所以能存在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有自己的規則和代表人物。人生活在社會里,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歸為某一個團體,從而在這個團體里得到支持。這個團體可能出于某種身份地位的相似,也可以是因為愛好的相同。影星的粉絲團就是這樣一個聚集在偶像旗下的團體。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而言,不贊成鞏俐移民者,一方面是因為這樣的行為可能與自身準則產生沖突,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鞏俐的離開,而感到群體失去了某種精神寄托。
其實就其本質來說,鞏俐移民只是其個人的一個選擇。之所以引發這一場爭論和無休止的口水仗,其核心就在于“鞏俐事件”引發了那些人企圖捍衛自己團體的決心,以及對自己所屬群體的思考。與其說這是一個個人事件,倒不如說這是社會心理運動在生活中的表現。
第9位 膠濟線火車出軌事件
4月28日,由北京開往青島的T195次列車在山東境內出軌,事故造成72人死亡,416人受傷。根據調查小組的調查結果顯示:此次火車超速60%,其根源在于調度管理不良。
事故過后,人們也開始反思:用近500人的鮮血為此次事故買單,其代價是否太重了?未來人們的出行安全究竟怎樣才能得到保障?
解 讀:
衣食住行是人們所面臨的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中國人口眾多,鐵路運輸本來就是重中之重。此次火車出軌事件發生在膠濟線施工調整時期,本身具有外在的特殊性。但在此次事件當中也反映出了管理層面存在著的諸多問題。
與其說社會群體關注于此次的列車脫軌事件,倒不如說更關注在此次事件的處理意見和方法上。民眾對自己所不了解的事情,常常有兩種反應:一是盲目自傲,以為自己什么都清楚;一是喪失自信,謠言滿天飛,以至人心惶惶。這兩種反應在最后接觸到事情真相時,都會引起恐慌。而恐慌作為一種極端的社會情緒,會在短時間內與人群中產生共鳴,進而擴散。心理學上對于恐慌的研究有很多,研究結果顯示,很多時候恐慌的事件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引發的情緒動蕩。
尤其是當人們面對與自己性命攸關的出行問題時,更容易受情緒影響而產生種種不良情緒。此次國家能在最快的速度內把事故調查清楚,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理,未嘗不是應對社會情緒的良策。
第8位滿城皆是炫富女
2008年4月,一個名為“蘭董”的網友現身于網絡,以博客的方式對80后和90后一通炮轟,稱其為“廢物”和“垃圾”,并聲稱“我的車,你們一輩子都買不起”。
“蘭董”激起了網友的一致聲討。后有人提出一系列證據證明“蘭董”只是“我友”網的普通職員,其行為有可能是出于他人授意。
無獨有偶,2008年網絡又爆現“雅閣女”、“燒錢男”、“山西炫富女”等一系列以炫富為目的的新人類。而據網友們“人肉搜索”的結果,其中大部分全是鬧劇。例如“山西炫富女”所謂的豪宅,其實是姚明在美國的住所,名車也不過是汽車公司的最新展品。
盡管只是鬧劇一場,但眾多父母無不憂心忡忡:這樣怎么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眾多網友也義憤填膺:這不是在給80后90后臉上抹黑嗎?
解 讀:
關于價值觀的討論,一向很難得到結果,其原因就在于價值觀和人生觀構成了一個人思想的根基。如果從心理構成的角度來看,價值觀屬于非常底層的心理層次。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的理論,它在人的童年早期開始慢慢形成,并且貫穿人生始終。所以針對價值觀的“鬧劇”,總能在網上得到最多的關注。且不論這眾多“炫富”鬧劇背后的根本利益究竟是求名還是求利,它所引發的思考的確值得我們重視。
炫耀性消費觀念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消費觀,也是個人心理的一部分。它由舊有的農業經濟與小商品經濟和現代化經濟三者共同扭曲發展而成,是鄰里朋友之間面子、排場的新體現形式。在市場經濟初期,這種消費觀念不可避免,也尤為明顯。
消費觀作為價值觀的一部分,是社會多方面共同培養影響的結果。不成熟的消費觀,其實也折射出了在目前價值觀多樣化的社會里,存在某些“亞價值觀”或“反價值觀”。奠定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任重道遠。
第7位楊佳襲警
2008年7月1日,北京青年楊佳攜帶作案工具躥至上海市閘北區政法辦公大樓,實施了故意殺人行為。
事情的起因是:2007年10月,楊佳因被上海警方盤查,后因無法解釋交代清楚問題而被帶回派出所做進一步調查,第二天予以放行。
案發后,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向法院提起公訴。10月20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對楊佳襲警一案做出判決:楊佳故意殺人罪成立,判處死刑。
解 讀:
法制建設一直是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部分。多年以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一直是民主進程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文化里有所謂的“英雄情結”,對于“梁山好漢”式的人物總是報以盲目的同情,因此此案才會引發關注。
但此案不同于“許霆取款案”。許霆一案反映的是舊有法律是否適應新時代形勢的問題,反映了情、理、法三者如何統一的問題,而楊佳一案只是“水滸”式英雄情結在作祟。所以兩者的最終判決也截然不同:許霆引發了社會上關于法律寬嚴尺度的思考,由無期徒刑變成有期徒刑5年,而楊佳案則維持原判,判處死刑。
群體心理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在不斷對群體人群潛移默化的心理現象。它的成因來自于多方面。就中國人群體心理而言,幾千年來的中華文明對其有著深厚的影響。楊佳案,其實是中國古典小說對人影響與現代法律社會的一次交鋒。
第6位華為員工自殺
2008年對于華為公司來講可說是流年不利。華為員工中接連有人自殺、自殘,有些員工患上抑郁癥、焦慮癥。繼7月18日華為張銳自殺事件之后,8月11日華為長春員工趙某又再度跳樓身亡。
連續的自殺事件,引發社會普遍關注:是什么讓華為的兩名員工走上了不歸路?有網友把矛頭直指管理層,認為是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導致了眾多自殺事件,還有人把視線投向員工自身的心理素質,認為是不成熟的個人心態導致了這一切。究竟誰是誰非?
解 讀:
高級白領們一向受世人矚目。他們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有不菲的收益,但同時也肩負著常人想象不到的重任。華為員工自殺只是其中一例。這其中自然有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原因,但一方面,還有員工自身的心理素質問題。
白領,不單是一種職位稱呼,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它代表著巨大的壓力:從經濟上到生活上。為了維持白領生活,很多人都要起早貪黑,在高度競爭的環境里拼搏。經濟壓力使其不敢放棄已經顯得無味的工作。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勞動也使工作變得沒有激情。在個人生活上,缺乏情感支柱和來自朋友的支持,也使得這批人變得日益憔悴。
個人心理健康維護,是現階段社會發展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現代西方心理學研究也顯示,隨著社會發展腳步的加快,人所面臨的心理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其表現也越來越激烈。因此如何調整個人心態,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就成為了新課題。
在面對困難時,心理健康者會想辦法解決困難,如果無計可施他們懂得放棄。而心理脆弱的人則也會選擇放棄,不過是放棄自己的生命。或許這就是華為員工自殺案帶給世人的啟示。
第5位三鹿奶粉
2008年9月起,陸續有媒體報道嬰幼兒因長期食用三鹿嬰幼兒奶粉而導致腎結石的案例,“三聚氰胺”一詞也第一次被世人所重視。陸續有報道顯示,除三鹿奶粉外,很多其他品牌奶粉也存在這一問題。隨后不久有傳言說在其他食物中也陸續發現三聚氰胺。一時間,所有涉及到蛋白質的食品都變成了過街老鼠,在商場里堆積如山卻無人問津。
這三聚氰胺究竟是何方神圣,為什么會對民眾生活引起如此大的震動?
解 讀: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這些年來深受世人矚目的話題。二惡英、蘇丹紅和三聚氰胺,原本都是不能入口的化學制品,卻先后在食品中出現,這背后引發的恐慌可想而知。人們的恐慌出自內心:現在還有什么可吃的?
其實恐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慌心理的擴大化。因為恐慌這一社會現象極易引起心理傳播,從而引起動蕩。在某種時刻,正是因為民眾的這種心理易感染性,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在美國曾經出現過一次體育場火災。當時警方采納心理學家的建議,以“停車場擁堵”為名,讓民眾盡快把車子開走,最終事情得到圓滿解決,避免了騷亂。
奶粉里出現問題,不應該擴大到其他食品領域,尤其是某些與三聚氰胺完全無關的領域。
第4位金融危機
2008年11月,為期一周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在華盛頓舉行。這次峰會的主要議題就是共同應對全球性經濟危機。
目前國際金融市場的不斷萎縮,各國股市大幅下跌,原油價格動蕩,各大跨國公司紛紛裁員。經濟風暴對國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日用品、食物的價格上漲,汽油價格雖經多方調控但還是居高不下,樓市房市呈現奇怪的供求關系,失業待業情況不容樂觀,這諸多問題都意味著中國在一定程度上也卷入了金融風暴。
解 讀:
由金融風暴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讓世界上很多人的賬戶空了,心理卻滿了:不知未來會如何的焦慮,被炒魷魚的憤怒與無助感,以及生活習慣大亂、情緒低落、軀體病痛等壓力與負性情緒將人們的內心全部填“滿”。
有報道指出,美國因經濟危機導致的犯罪案件猛增。對此,休斯敦的臨床心理學家查爾斯沃夫解釋說,目前的經濟環境的確容易令民眾滋生絕望、焦慮的情緒,因此導致犯罪沖動增加,社會動蕩加劇。
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也應該感謝“危機”——有危機的地方,往往意味著出路所在。其實,經濟危機之于人類社會,就好像感冒之于人類個體,起到的是一種預警作用。從集體心理的角度講,經濟危機給全體人類提了個醒:我們該如何面對經濟、文化、環保等問題。從個體心理的角度講,它也在提醒我們每一個人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理財方式,甚至家庭關系是否存在問題。關于這一點,查爾斯沃夫特意指出,許多年輕夫婦不喜歡向對方公開財政狀況,那么,他們的小家庭在度過經濟危機時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心理學中有此觀念: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那么,我們也應該相信,社會系統最終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保持樂觀態度堅守到底。
第3位 艷照門
2008年年初,“艷照門”事件震驚海內外娛樂圈,時至今日仍然硝煙未盡,時不時還會擦出點火花來。談及那幾個女星時,媒體總會說,“在‘艷照門’事件之后,某某如何如何”,這似乎已成慣例。大眾一提及陳冠希、阿嬌或是張柏芝等人,就像打了興奮劑一樣。為什么“艷照門”會成為一個熱點?是因為那些女星的身份使然,還是另有原因?
解 讀:
那些女星的顯赫身份和眾多情債,毫無疑問是艷照門事件能被炒熱的前提。換了一個人,絕沒有現在這種熱度。但除了對這件事的獵奇心態外,是什么使得人們對此事如此津津樂道?即使有的當事人以低姿態懇求媒體放過一馬時,大眾仍然不肯罷休?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欲望。這種欲望可能完全背離社會道德,完全不為世人所接受。平時它隱藏在潛意識里,代表著最本原的那個我。但是經過社會多年的教育,這種本原欲望已經被遏制住了,就像弗洛伊德所談的“本我”和“自我”之間關系一樣。然而當媒體給了一個宣泄口時,這種不能表現出來的欲望就有如黃河決口一般一發而不可收,這也就是為什么“艷照門”事件被人常談不衰的原因。在內心深處,有些人會因為這種欲望而產生代入感,產生自己就是與知名影星耳鬢廝磨的主角之感,表現出來的,則是一種類似于窺陰癖的執著。
艷照門,其實只是給了這種心態一個宣泄的孔道而已。
第2位 劉翔退賽
奧運會期間,劉翔一直是全民關注的熱點。劉翔比賽當天的門票短時間內就被一搶而空,甚至在某些中行的售票網點出現了“不辦存款專售票”的奇觀。但8月18日的賽場上,劉翔起跑后右腳出現明顯問題。他無奈地將身上的白色2號道標取下,退出了比賽。
之后的中國網絡論壇炸了窩……
解 讀: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承認,劉翔面臨的壓力太大了。
各類媒體在此前半年多就開始了紛紛報道。劉翔作為中國的體育明星和“亞洲飛人”,一度成了報道的核心人物。雖然在賽前,各家媒體相約,“給劉翔一個寬松的比賽環境”,減少了對劉翔的追蹤報道,但身為大眾傳媒的特性就決定了這種減少是有限度的。
據西方新聞界研究顯示,大眾的心理關注熱點常在名人身上,而非新聞本身,這就是所謂的“個人即事件”。即使劉翔比賽失敗了,對于媒體的影響仍然沒有減少。
在這種圍追堵截的壓力之下,劉翔還能做出退賽的決定,不得不說是其個人心理素質過硬的表現。“自知者智,知人者明”。能夠無論何時都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不為周圍壓力所動,不為可能的鮮花和掌聲所動,這才是“亞洲飛人”的過人之處。
人很難對自己做出正確評價,是因為人對自我的形象都是從外界的反饋中得出。就像一個孩子,他所有關于“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是從父母以及親朋處得到。如果大家給予的全是過高的期望或是壓力,那么這個孩子只會在這種壓力下得到一個扭曲的自我形象。
相信大多數中國人都能理解,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頑強的可以傷愈復出的斗士,而不是把自己的運動生涯葬送在賽場上的悲劇英雄。
第1位 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發生了里氏8級地震。此次地震來勢洶洶,在1000多公里外的地方都感到明顯震感。一些縣城被夷為平地,無數人無家可歸,死亡者數萬人。一時之間,舉國震驚,中國連續3天舉國下半旗哀悼死難者。
此次災后重建工作可謂傾全國之力。黨政軍民各方動員,社會各界踴躍捐款,海內外華人齊心協力。短短時間內,救援隊開赴災區,各種物資源源不斷送達受災群眾手中。
解 讀:
汶川大地震是一場自然災害,但正是在這場自然災害中,人們開始認識了心理學,接納了心理學。
中國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年初的雪災,往年的洪澇災害,都時有發生。此次的震災,雖然波及面廣,災情嚴重,但就其本質仍然是自然災害。之所以將其列為2008年十大熱門心理事件之首,是因為在此次的災后重建過程中,大規模的心理治療與干預首次進入救災行列。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們,失去親人的人們,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水,也不僅僅是帳篷和衣服,他們更需要社會對他們的愛。那些失去了肢體的人們,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孩子們,他們需要在一個充滿著愛與關懷的環境里長大。
心理救助,是災后重建的一個重要部分。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對許多受災者的心理輔導都將是終身的。學會幫助,學會愛,是這次汶川地震給人們的啟示。
圖/辛剛 編輯/蘆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