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某名牌服裝商場定價
商品定價——上衣:998元,褲子:399元,T恤:186元
價格陷阱——尾數妙用
喜歡逛街購物的人都會發現,無論是在大型商場還是街邊小店,如今在商品的標價上幾乎很難看到整數,更多的商品價格尾數都為6、8、9,在個位數上留了個小尾巴。比如,某服裝品牌上衣定價為998元,褲子定價為399元,T恤定價為186元。
那么,商家為什么要這樣定價呢?這樣操作起來不是很麻煩嗎?事實上,這其中大有奧秘。從心理上說,顧客對998元、399元和186元的感受肯定跟1000元、400元、200元不同,雖然實際上前后差了沒多少錢,但是零數歸整就會給人一種“價格上了個臺階”的感覺,而一旦標上零頭,看起來就會便宜一些。另外,在制定價格的時候,商家顯然也考慮到了顧客的購買習慣,大多數顧客在購買時會討價還價,而商家留下的這個尾巴就是討價時回旋的余地。最后還有一點,從傳統文化上講,尾數6、8、9對于許多中國消費者來說是吉利的數字,于是購買欲望也被變相刺激。
案例二:某珠寶店玉器定價
商品定價——普通玉器:50元,中等玉器:600元,上等玉器:4000元
價格陷阱——商品高低對比
對于大多數商家來說,把商品按檔次、按類別分門別類地擺放和定價,這樣顯然會讓消費者在購買時一目了然,節省了時間成本。但是,有一些“精明”的商家卻偏偏把幾十元、幾百元的便宜貨跟上千元的高檔貨混在一起擺放,目的就是形成鮮明的價格對比。結果,原本無人問津的便宜貨、劣質貨也都成為了搶手貨。因為幾十元、幾百元的商品質量不好,單獨擺放肯定無人問津,但和幾千元的商品一起擺放的話,消費者就會受到一種心理暗示:商家實力雄厚,幾千元的商品都能賣,肯定不會在幾十元、幾百元的商品上面做手腳,于是就會放心地購買便宜貨。瞧,這種對商家的良好印象和預期無形中促成了一次購買行為。
案例三:某品牌服裝打折促銷
商品定價——新品上市價:799元,打5折后價:399元
價格陷阱——打價格差
在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商家利用降價促銷商品的招數已是屢見不鮮。我們在商場里經常會看到換季大減價、店慶打折等活動。商品的折扣有的是六折、五折,有的甚至低到一二折。消費者不禁會問:打如此低的折扣,難道商家真的賠錢賺吆喝?顯然不是,這只是商家利用打價格差來達到視覺效果,是一種障眼法。
在這種戰術中,商家一般采用兩步走的戰術:第一步,在新品上市時,標出高價,讓人難以接受,消費者只能望洋興嘆,看著心愛的商品卻無力購買。商家賺盡了眼球,吊足了消費者的胃口,消費者因此受到“好貨不便宜”、“一分錢一分貨”的心理暗示。第二步,商家借換季或者店慶之機加大促銷力度,出現了較低的折扣。這對于那些早已有意購買商品的消費者來說,無疑是個不小的刺激。消費者覺得只花幾百元就能買到原價上千元的商品是賺了便宜,而根本不會考慮到商家早已把價格抬高了幾倍,所以,就算打折,實質價格也不會低到哪里去。
圖/李景山 編輯/張鳴
minni19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