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從教育的悲哀、就業的尷尬、創業的艱難中醒來的人們,欣喜地看到了這樣的局面:從黨中央、國務院到社會方方面面,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更加關注職業教育、更加注意廣開創業就業門路、更加關注青年一代的成長成才,如果說“一味注重精英教育的時代結束了”這話還有些絕對的話,那么經歷了30年改革開放,中國在人才培養上,正在經歷或業已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偉大轉變。
從青年新聞輿論界率先發起的“弟子規”的學習推廣到建立“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從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舉辦到職業學校首次全國性德育類專題研討的興起,從地震災區、貧困山區、奧運盛會青年志愿者的腳步到廣闊天地、市場前沿一個個“村官”、一個個“實習青年”的感人業績和事跡……在他們身后崛起的一項項事業、一種種建樹、一個個本領都正在行之有效地成為他們實實在在的青春之作為——猶如小樹發芽、星星之火的舉動正在向著項目繁多、規模宏大、制度完善的方向健康發展。
在這一道新的事物之情形背后,不能或缺也不能忽視的是有著政府的支持、社會的關注、媒體的呼吁、企業的參與……青年需要鍛煉、需要表現和施展的舞臺,但并不等于一個舞臺一種模式適合所有的人。職業教育、素質教育是與社會生產實際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它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與學術型人才培養有所不同,因而有著自己的獨特體系和評價標準,無論社會實踐、技能檢驗、理論研討和崗位鍛煉都是他們學到知識、掌握本領和服務社會的價值體現,都是使眾多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有利于幫助那些因社會偏見、制度缺陷等等原因一度陷于自卑的年輕人找到自信和未來事業的發展方向。溫家寶總理在與青年學生代表談創業就業時說:“有一句話,叫‘條條道路通羅馬’,也就是說,每個同學都可以選擇不同的道路,但都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必須樹立這樣的思想觀念,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值此炎炎夏日火紅的季節,我們為知識與就業的對接融為一體、志向與社會的需求成為一致的大眾化教育而歡呼,更為有越來越多的青年珍惜機遇、熱情參與、得到歷練、受到鼓舞而欣然!
李嘉誠先生說過,“人生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這其中并沒有什么秘密,要真正做到中國古老的格言所說的勤和儉也不太容易。”沒有太復雜的道理,關鍵是領悟和實踐,我想,時時懷揣感恩的心,才會懂得珍惜環境,包容種種磨難,具有孝敬父母、報效祖國的情懷;牢牢把握“尊重與幫助”的主旨內涵,才能集結起進取向善的力量,創造未來!年輕的朋友,讓我們面對現實振奮起來,多一些專注和投入,多一些勤勉和務實,抓住機遇、乘風破浪,勇敢地創造屬于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