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素質低!”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近年來,隨著出境人數的劇增,有關國人素質的話題更加火爆。在英、美生活多年的劍橋大學講師劉瑜在《禮儀之邦》中寫到了中外之間的巨大差距:她在英美生活的時候,人與人之間都相當友善,陌生人只要目光相接,般都會點頭微笑致意,鄰里之間也充滿關愛與溫情。但回國后,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甚至敵意讓她非常不適應,感嘆“我們禮儀之邦的文明早就超越了偽善,走向了赤裸裸的冷漠。”
這話國人聽了不舒服,但卻是事實。在香港求學六年后回來,我也和劉瑜有同樣的感受,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人與人之間那種動不動就劍拔弩張的亞戰爭狀態。惡意、爭執、攻擊、發飆,在我們這里發生的頻率似乎太高了。剛落幕的全運會似平又在給中國人素質低的說法提供佐證,全運會幾乎成了發飆會:有柔道亞軍拒絕最后的稱重,怒踢廣告牌并狂罵:“太黑了!”;有在記者會公開發飆:“我拿的是銀牌,但是我覺得我才是冠軍。”;有雙方觀眾群毆的:有狂奔150米追打主裁判的;有在賽后繼續在場上站立八分鐘拒絕退場的……
面對如此之多的發飆事件,有人或許會說這是國人素質低的緣故。然而對此我卻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些事件恰恰說明了中國人人際關系緊張、愛發飆的根源不在于什么民族劣根性,而在于缺乏公正。
為什么這么說呢?有個很清晰的比較,為什么每次全運會這么多發飆的,而奧運會上卻極少?原因很簡單——公正!奧運會是在公正的環境下競爭,即使輸了,也心服口服。反觀全運會,當各式各樣的“內定”、“黑哨”、“黑腿”充斥著賽場的時候,我們還能指望被暗算的選手心平氣和地向對手表示祝賀?
所謂的國人素質問題也一樣,為什么中國人在境外都是溫文爾雅,在國內卻屢屢發飆?同是炎黃子孫,我在香港極少見到有人爭執發飆,因為那里的制度設計幾乎不給你什么發飆的機會,在你遇到不公待遇的時候,你很容易可以訴諸正常的制度來討回公道。如果遇到警察野蠻執法,你不用發飆,投訴會幫你把他收拾得服服帖帖;如果遇到有人欠債不還,也不用提刀上門討債,法庭會幫你拿回每一分錢。回到內地之后,我卻經常忍不住要發飆,各種各樣的霸王條款,無人制衡的專橫,不發飆那叫沒正義感。經常遭遇不公正,自然也會對這個社會冷漠甚至厭恨。
公正是人類文明始終追求的核心價值之一,因為只有公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們之間的矛盾與摩擦,減少斗爭與消耗,促進優勝劣汰、揚善懲惡,最終促進人類的進步與繁榮。那么怎樣才能實現公正呢?其道理再簡單不過,所有參與者都參與規則的制定,大家以契約同意的方式將一部分權力讓渡給某個權威機構執行規則,契約同時包含監督制衡機制以保證規則的執行符合簽約者的本意。既然是大家自愿達成的公正的社會契約與制度,而且不走樣,自然會得到最大多數人的認同,爭端也會被降到最低。而在現實中,有些規則(或者說潛規則)是由少數人制定并執行的。這樣產生的規則就容易導致矛盾與怨恨。
專橫無理最容易產生怨氣。發飆其實很可憐,因為它是弱者最絕望的反抗。更可怕的是,這些由基礎制度設計不合理生出來的怨恨會在社會各個環節傳導,你對我發飆,我對他發飆,不斷找下一個出氣筒。以至于大家都變得不友好,但是大家又都覺得很委屈。這與中國人的素質無關,只和公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