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份,Google公司宣布,李開復辭去接任四年的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同時也宣布將自行創業,募資人民幣八億成立創新工廠,類似風險投資行業,專門投資年輕人的創新事業。這位深受中國大學生羨慕與愛戴的打工皇帝,突然離開Google,一定讓許多大學生與中國職業經理人同感錯愕!
記得四年前,李開復宣布以千萬美金的年薪跳槽到Google的時候,也曾經在中國的傳媒鬧得沸沸揚揚,我曾經應某雜志之邀,就李開復跳槽事件提出個人看法。我當時指出,李開復給年輕人做了不好的示范,因為他未信守與微軟的任用合約,跳槽到與微軟直接競爭對手Google,違背了與老東家微軟競業禁止的約定,這對一位高級經理人而言,是個誠信的大問題!為此,他還與微軟對簿公堂,最后雙方以秘密和解收場。
其實李開復加入Google的第一天,我就預感他離開Google只是時間問題。一方面他背負著誠信的問題與官司,另一方面是百度的強勁競爭。他接任Google四年,不但未能拉開與百度之市場占有率差距,還小幅衰退,離開Google真的只是時間的問題,所有在外企服務過的高級經理人,其實都心里有數。李開復由微軟到Google,最后選擇投身風險投資事業,與另一位同樣大名鼎鼎的“中國第一打工皇帝”唐俊的職業生涯很相似,這似乎也是這些外企IT業高級經理人的共同職業路徑。
為什么這些外企的高級職業經理人頻繁地換手?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是外企公司有一套高級經理人的任期制之外,其實主要是這些外商在中國是以過客的心態經營中國市場,每年要求這些職業經理人業績必須成長至少30%,如果連續幾個季度做不到目標,就不得不說再見。你說這些外商太現實沒有人性,但是這些外商也給予他們超乎想象的報酬。外商在中國的用人政策是高目標、高薪資,一旦無法達成目標,辭退是唯一的路,惠普、微軟、IBH、Google等知名外商無一例外。可是由于外企的薪水實在高得誘人,所以前仆后繼想要投身外企的年輕人大有人在。
我自己身邊有許多朋友也都經歷過這種外企的職業發展模式,也了解許多在外企上班的職業經理人的心理感受。那種隨時準備走人的狀態,的確讓人難以忍受,但又礙于外企給予的優厚待遇,所以即便是離開這家外企之后,也會有獵頭公司介紹到另一家外企,薪資還有大幅成長。許多高級經理人就這樣在外企圈子里打轉,直到所有外企都轉過之后,不是提早退休,便是投入風險投資產業。坦白說,這些所謂的高級打工皇帝們,其實對于風投產業并不那么在行,他們是否真能勝任風投產業,我也十分懷疑。
最近,獵頭公司推薦許多在知名外企上班的優秀職業經理人給我公司,他們都有轉行到本土企業任職的意愿,這種情況在過去十年是十分少見的現象。從外企轉到本土企業任職,除了有些人士看透了這種外企公司之用人政策之外,我猜想這與這一波全球金融危機,各外企普遍業績下滑30~40%,外商企業也紛紛裁員或減薪有關聯。我公司也適時的在這一波挑選了幾位優秀的外企職業經理人加盟。
這一波全球不景氣,許多外企都釋放出優秀的職業經理人,這是中國本土企業選用優秀人才的大好機會。這些在外企服務多年的職業經理人,他們都有顯赫的國內或國外學歷,操一口流利外語,受過完整的職業與管理訓練,充滿自信與雄心,如果這些優秀的外企公司訓練出來的人才,能夠投身到本土企業,則無疑將使本土企業的經營管理提升一個臺階,對于企業向國際化邁進也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對中國的企業發展大有裨益。臺灣在20世紀90年代也曾有一批在外企受過良好訓練的職業經理人,投身本土企業發展,如宏暮、明基、臺積電、臺達、研華等企業,或選擇自行創業,因而促成了臺灣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使臺灣成為全球的計算機王國,我判斷這種現象應該很快會在中國發生。
不過目前看來,這些外企的職業經理人轉換到本土企業服務的風氣還尚未形成。一份來自美國羅盛咨詢公司(Russell Reyrolds Associates)的調研報告更揭示了另外一個嚴峻的現實,在過去多年中,有相當一批外企經理人,在加入本土企業后六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內選擇離開,生存率不高于50%。我認為這主要有原因三:1,本土企業能夠提供的薪資水平大不如外企公司,阻礙了這些外企職業經理人加盟的意愿。2,本土企業的企業文化與外企的企業文化大不相同,在外企服務多年的職業經理人,無法適應本土企業之文化與價值觀。3,老板的管理風格也影響了這些外企職業經理人服務本土企業的意愿,因為在外企你的上三級老板與你一樣,都是職業經理人,可是在本土企業,你的老板很可能就是創辦人,創業家與職業經理人的管理風格是全然不相同的。
如何在企業和人才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基點,對于本土企業老板來說,將是一個新的課題,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也是想要轉到本土企業的職業經理人必須要深思的問題。
優秀人才回歸本土企業,將加速推動社會企業發展,更是人才自身價值的進一步實現,是必然趨勢。我以過來人的身份建議那些目前在外企上班的職業經理人,與其被縛住手腳,終日為“數字目標”而提心吊膽的工作,不如勇敢地加入一家具有良好的經營理念,有未來發展前景的本土企業,尋找自己第二春的事業平臺。
這時候我想起了前蘋果計算機執行長約翰·斯卡利(John Soulley)的一段話,他說當初讓他毅然決然離開百事可樂總裁的位子加盟蘋果計算機,是因為當時蘋果計算機董事會的一句話打動了他:“你是要繼續在那里賣一輩子的糖水,還是要與我們一起改變世界?”就是這一句話打動了他!相信這句話還將會打動更多的外企職業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