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隱性貿易保護主義”等七則
如何應對“隱性貿易保護主義”
(《財經》2009年第7期“警惕‘隱性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應多種措施并舉,才能有效應對“隱形貿易保護主義”。
對于企業來說,積極主動,是涉外案應訴成功的前提。國際貿易摩擦中的涉案企業要積極主動應訴,并用證據駁回外國反傾銷反補貼的指控。
設立國外分公司,是企業規避貿易摩擦的有效途徑。企業在國外設立分公司,可以直接利用當地的資源,從而繞開日益頻發的貿易壁壘。
對于政府來說,調整扶持政策,是規避涉外案發生的有效選擇。政府應未雨綢繆,從根本上抵制國外的反補貼調查。要及時全面地清理和調整各項補貼政策和優惠政策,并尋找到一條補貼的有效途徑,規范操作程序。
對違反世貿組織有關規則的,政府可啟動WTO爭端解決程序。將其他成員方與世貿組織協定不符的行為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是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的重要途徑。
政府應在進口貿易中完善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中國在進口貿易中,應積極采取有效的技術性貿易保護措施,一方面,可以保護中國民族工業不受進口產品的沖擊;另一方面,也可用來制約外國對中國出口產品反傾銷的歧視,化被動為主動。
建立國際貿易摩擦監測預警機制意義重大。政府可以對重點行業、重點產品、重點國家(地區)市場狀況、法律、政策、規則和指令等變化,進行監測、分析和預警,提高國內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實現應訴工作前置化。
積極幫助企業掌握國際貿易規則。政府應引導企業遵守國際貿易慣例,同時,為企業主動參與國際反傾銷、反補貼訴訟提供信息支持。
太原 王大賢
上海建金融中心須擺脫政策依賴
(《財經網》3月25日“上海‘兩個中心’方案獲國務院通過”)
上海要做金融中心,不能老想著向國家要政策、要優惠。都21世紀了,政府思路不改,發展模式不改,上海頂多成為計劃經濟模式下的國內中心,成不了國際中心。
上海要想實現質的提升,必須反思經濟發展模式,不能僅盯著國企和外資。需要同時為外資、國資和民營資本創造良好的創業和發展環境,讓人才流動更暢通,讓政府更廉潔、法制更完善,讓市場經濟的活力爭相迸發,讓政府做應做的事情。
要想成為中心,上海首先要成為一個讓努力打拼的普通人可以追尋夢想的地方,而不是官商和外資的樂園。中國的未來,靠的就是這些有創富夢想的普通人。否則,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只是為少數人謀利益而已。也只有這樣,上海建設金融中心的努力才能獲得全國的支持。
《財經網》網友
冷靜對待美聯儲認購國債
(《財經》2009年第7期“化解美聯儲政策沖擊”)
對于美聯儲購買國債,需冷靜對待。
首先,需要看清美聯儲出手的原因。美國不會是為了逃債而刻意發行美元,因為美國自知其國際貨幣地位已出現動搖。這說明了美政府和聯儲前期政策之效已盡——至少它們認為如此,超量發行貨幣打壓利率已成為最后途徑。
其次,應該了解這些美元怎么用,用到哪里。7500億美元將投入到“兩房”債券之中,這是為危機的病根下了一劑猛藥。1000億美元的機構債券購買將用于拯救陷于困境的機構,但又不是任何機構都能夠享受。此外,仍有3000億美元將用于政府長期債券,這實是為奧巴馬的惠民政策提供資金,是政府投資。
再次,應該清楚地分析美國此舉對中國的影響。美國這次行動的目的,是為拉動疲軟的經濟,穩定市場,從而為重新刺激國內消費和投資,并為以后的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做好準備。中國也應該作出積極的姿態,努力調整國內經濟結構。
北京 曾鵬
國企干部也應公開財產信息
(《財經網》3月25日“實施‘陽光法案’果真很難嗎?”)
不但公務員要公布財產,那些管理國家財產的國營企業干部,也要進行財產公布。因為他們管理的都是公民的財產,是納稅人的錢。私營企業老板則不需要,原因很簡單,他們管理的是自己的財產,他們只要照章納稅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公布自己的財產。
《財經網》網友
核心是中國經濟的實力
(《財經》2009年第6期“人民幣國際化路線圖”)
在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條件下,人民幣的國際空間問題有其操作層面的考慮,但更應該著眼于提高中國經濟的實力。
如今的國際儲備貨幣基本局限于美元和歐元,有些時候偶爾可以加上日元。所以,即使是發達國家也只有少數或是以集團形式使其法幣成為國際貨幣。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在這一問題上保持冷靜就更是必要的,一定要慢慢來。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但即便是得到驚人提高的中國社會生產力,也遠沒有達到為世界提供源源不斷的商品的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是沒有堅實基礎的。
尤其是,一旦人民幣邁開國際化的腳步,就必然要同時面對外面世界的精彩與可怕。精彩的是,國際化的人民幣可以使中國感受更多的“方便”與“均衡”;而可怕之處在于,中國對于自己的貨幣的控制能力要經受未知的考驗。
北京 白雪原
資源管制是民營航空衰落主因
(《財經》2009年第7期“民營小航空國有化潮”)
民營航空的窘境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管制。雖然市場開放了,但資源是受管制的,比如航空業的航線資源。這意味著這個市場不是公平競爭的,所謂的市場經濟是虛偽的。國航、東航、南航在政策和行政管理上,明顯比民營航空得到更多照顧。這種現象在中國比比皆是,只要是有央企和大型國企的地方,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某些不公平競爭。民營經濟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財經網》網友
碩士專業學位無法解決供求矛盾
(《財經網》3月26日“中國將擴招‘碩士專業學位’”)
近年來的碩士教育已經嚴重退步,“專業學位碩士”在各高校幾乎是“混學位”的代名詞,想以擴招碩士專業學位來破除教育的供求矛盾,恐怕是緣木求魚。
企業需要很多技術人才,大學提供不了,研究生也不行,必須增加技能專業培訓。高校不可能憑自己的設計培養出全才。當某個學生被某個崗位聘用,才是個人才。
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擴招之舉,更像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的權宜之計。但是他們也有畢業的一天,如就業形勢還是不好,難道擴招“博士專業學位”嗎?
《財經網》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