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地方區域性圖書館服務聯合體構成可分為3種形式:(1)傳統型——學術交流和相互協調合作式的學會組織聯合體;(2)縱向型——行業系統共建共享式文獻信息資源服務聯合體;(3)橫向型——跨行業系統綜合式的區域聯盟服務聯合體。前兩種形式的構成可視為我國區域性圖書管聯盟的基本狀況的縮影,后一種形式代表我國地方區域性圖書館聯盟和全國性圖書館大聯盟的發展趨勢,為實現橫向跨行業系統圖書館服務大聯盟,必須爭取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盟員館的積極配合,亟待克服和解決目前條塊分割、系統間缺乏橫向協調機制的弊端,正確處理好搭建共享服務平臺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圖書館聯盟;湖北省;區域聯合體;協調機制;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G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07-0118-04
Modes and Constructions of the Service System on Regional Library Consortia
——Hubei Province to the Regional Library Service System as an ExampleZhu Ning
(Library,Xianning University,Xianning 437000,China)
〔Abstract〕Chinese regional library service association consists of three modes:(1)Traditional Mode——academic organization association by academically communicating and mutually coordinating;(2)Longitudinal Mode——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service association by constructing and sharing an isolated system;(3)Horizontal Mode——regional consortia service association by integrating multi-systems.For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modes,their constructions can be regarded as a miniature of basic realities about our country regional library consortia.Additionally,the last mode can represent the trend of our country regional library and national library consortia.Thus,to realize library service consortia with the horizontal multi-systems,it is pressingly necessary to strive for the governments’ powerful supporting and the each other’s positive collaborating in the consortia,overcome and settle the disadvantages of current blocks division and lacking horizontal coordinating mechanism among systems,and rationally deal with a series of problems about a sharing service platform’s establish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library consortia;Hubei province;regional association;coordinating mechanism;service system
區域性圖書館聯盟是指某一區域范圍內各類型圖書館之間按照一定的協約方式,為實現資源共享、利益互惠,而形成的相互間地位平等、互助合作、共建共享的圖書館聯合體。構建區域性圖書館聯盟服務體系,主要是將某一區域范圍內同類型或非同類型的圖書館聯合起來,利用館際之間資源優勢互補,提高盟員館間讀者群文獻信息資源的保障能力,發揮整體效應功能作用,實現區域間圖書館的協調發展。本文擬就湖北地方區域性圖書館服務合作體的實踐為例,談談我國地方區域性圖書館聯盟服務體系的形式與構成,旨在探索實現全國圖書館大聯盟的發展途徑。
1 傳統型——學術交流和相互協調合作式的學會組織聯合體
早期湖北地方區域服務聯合體是在圖書館學會的組織下,以促進學術交流為主要目的,館際之間開展相互協調活動的合作體。這種聯合體嚴格說不能算是一種聯盟,而只能說是一種學術性團體組織。它的宗旨是促進學術交流、開展學術活動、培訓圖書情報技能、推動圖書情報事業的發展,履行圖書情報工作的指導職能作用。本文之所以把它列為圖書館聯盟的一種形式,是因為它在履行指導職能的同時,起到了加強館際之間合作、實現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積極作用,盡管這種聯合體并沒有充分地體現聯盟的性質,但它具有某些聯盟的功能特點。雖然它不能直接為不同類型的用戶群提供服務,但它集各類型圖書館各種資源于一體,發揮了引導和協調作用,顯現出整體效應的優勢。
實際上,這種聯合體在我國有過不同稱謂的組織,如“圖書館學會”、“圖書館協會”、“圖書館工作委員會”等等,雖然這些組織的目的、性質以及出發點不盡相同,但所擔負的功能職責卻大同小異。如,1957年,國務院批準實施《全國圖書協調方案》,批準了建立全國和地方的中心圖書館委員會以及武漢、沈陽、南京、廣州、成都、西安、蘭州、天津、哈爾濱9個地區性中心圖書館委員會,以進行全國和地區、地區和地區之間的協調工作。1981年教育部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會議,成立了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隨之全國各省紛紛成立了省級的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1987年更名為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1]。又如,1951年,上海新聞圖書館編印了《上海各圖書館藏報紙調查錄——附新聞學圖書館目錄》,共收錄56個圖書館收藏的中外文報紙,是新中國出版的第一個館際合作的聯合目錄[2]。這些組織可以稱為我國早期的圖書館服務聯合體,它們在開展聯合目錄編制、館際互借、參考咨詢協作等傳統服務項目活動中,對推動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館際協作和協調、文獻資源共享起到了積極進步作用。
湖北省圖書館學會組織是湖北地區各級各類圖書館組成的學術性團體,是中國圖書館學會團體會員中最早成立的省級學會。該會成立于1978年8月11日,由省內從事圖書館學學術研究和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個人及相關單位自愿組成,現有個人會員1 400余名,團體會員近100個。學會下設秘書處、學術委員會、讀者工作委員會、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委員會、圖書館現代化委員會、編輯翻譯委員會、文獻標引委員會、古籍整理委員會、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公共圖書館工作委員會、科研圖書館工作委員會、職教院校圖書館工作委員、醫院圖書館工作委員會、企業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少兒圖書館工作委員會、中小學圖書館工作指導委員會[3]。學會的工作幾乎覆蓋省內各個層面的圖書館。該會自成立以來,除了對促進本省學術交流、提高學術研究水平起到了積極的進步作用,同時對館際之間開展業務研究、技能培訓、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館際互借、聯合編目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協調和推動作用。尤其是近幾年,隨著以城市化為特征的區域性經濟與文化的協同共進,該會在履行學術研究職能的同時,對加強地方區域間館際合作協調、共建共享的作用更是日顯突出。
2 縱向型——行業系統共建共享式文獻信息資源服務聯合體
這種聯合體是一種具有現代意義上的館際之間合作形式。何謂圖書館聯盟?原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戴龍基的解釋是:圖書館聯盟既不同于協會,不是一個行業性組織,也有異于學會,并不以學術研究為目的。它是指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組織起來的、受共同認可的協議和合同制約的圖書館聯合體[4]。基于這種解釋,圖書館聯盟與聯盟成員之間具有3個基本特征:第一,盟員館是一個相對獨立和自治的實體,盟員館在參加該聯盟組織的同時還可以參加其它多個聯盟組織;第二,盟員與聯盟的關系是一種松散、契約式的關系,只有與聯盟簽訂某種協約或條款,才能享有聯盟的實惠和待遇;第三,盟員館之間是一種平等互助的關系,任何一個盟員館都不得強制另一個盟員館提供共同認可協約以外的服務。
在我國,圖書情報機構主要由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和科研單位圖書館三大系列所構成。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行業系統管理體制的所屬關系不同,加之我國幅員遼闊的地理因素影響,各圖書館之間缺乏有機整體地配合和協調,在文獻資源建設上存在著“小而全”、“大而全”的思想觀念,造成文獻資源建設中的無序和盲目重復現象;在服務體系上存在著“各自為政”、“自給自足”的狀態,造成文獻資源短缺和有限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現象。為了扭轉這種狀態,由教育部組建的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文化部打造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科技部牽頭組織的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等國家級圖書館行業聯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家文獻信息資源的保障能力。
在國家系統行業主管部門組織的全國性圖書館聯盟的影響下,湖北省系統行業間也相應地建立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圖書館聯盟組織。主要有3種形式:
2.1 湖北數字文化網
湖北數字文化網是湖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網站名稱,該工程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國家中心的湖北分中心。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由國家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國家文化重點工程。該工程是對全國各地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美術館、藝術院團、藝術研究機構等現有的文化信息資源加工整合并進行數字化處理,再通過覆蓋全國的主要骨干通信網絡傳送全國各地,使全國城鄉、邊防哨所、邊遠山村的廣大群眾都能隨時查閱全國各地的文化信息、藝術精品,及時了解最新的文化藝術動態,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共享工程有四大功能:一是實現資源共建共享;二是傳播先進文化;三是指導文化工作;四是展示荊楚文化[5-6]。
湖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于2002年7月與“共享工程”國家中心簽約,計劃“十五”期間的4年中,省財政每年安排資金200萬元,用于扶持全省“共享工程”建設,各市縣財政給予相應投入,在全省建立160個基層中心。其中40個具備局域網條件的基層分中心和120個單位系統的基層中心,平均每年建40個基層中心,含10個具備局域網條件的基層中心和30個配備單機系統的基層中心。目前該網站已開通運行。該工程的實施,為全省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構建了湖北數字圖書館公共服務的網絡平臺[7]。
2.2 湖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
“湖北省高等學校數字圖書館”是省教育廳領導和投資建設的我省高校公共服務體系之一。該項目教育廳計劃3年總投資1 500萬元,調動和整合全省各高校圖書館對文獻資源建設的投入,依托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平臺,實現我省高校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為我省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文獻保障[8-9]。
湖北省高等學校數字圖書館公共服務系統自2006年12月啟動,2007年12月投入運行,分別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省內重點高校設立了10個學科文獻中心,覆蓋的學科范圍以國家級和省級的重點學科為依據,各中心突出自身的文獻收藏特色,相互補充,盡量減少交叉重復。還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建立兩個數據中心,根據網上服務在技術上的實際需要,分別建設一個公眾網數據中心和一個教育科研網數據中心,采用分布式架構在數據中心建立數據資源存貯與服務系統,以保證數字圖書館公共服務系統的正常運行。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目標是依托現代網絡條件和技術,以全省各高校圖書館的文獻為基礎,合理布局,分工協調,建立紙本館藏文獻和網上電子文獻相結合的文獻資源體系和網上公共服務體系,為全省所有高校的師生提供服務,使省內高校教學科研的文獻保障有明顯的改善,促進省內高校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的提高。
湖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文獻資源系統和網上公共服務平臺兩個部分。其中文獻資源建設采取依托重點、發揮優勢、分工協調的原則進行,并通過設立一批省級學科文獻中心,形成我省高校的文獻資源收藏系統。學科文獻中心的紙本文獻由各校圖書館自主建設,電子文獻建設則采取全省統一規劃、集團集資采購的原則進行建設;網上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目標是要搭建一個面向全省高校用戶的網絡服務系統,擁有裝載各類型文獻數據庫的服務器群,連接各高校圖書館的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建立中心門戶網站和各類應用系統,為全省高校讀者提供一站式的高水平文獻信息服務。同時,既可向全省高校師生提供文獻服務,也為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提供內部業務工作的支持服務。
2.3 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簡稱NSTL)武漢服務站
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是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批示于2000年6月12日組建的一個虛擬的科技文獻信息服務機構,成員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工程技術圖書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中國化工信息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7個情報信息機構。網上共建單位包括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和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NSTL于2000年建成開通,目前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一個基于網絡環境的虛擬的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系統。該中心按照“統一采購、規范加工、聯合上網、資源共享”的原則,統籌協調,較完整地收藏國內外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制訂數據加工標準、規范,建立科技文獻數據庫,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提供多層次服務,推進科技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NSTL資源推廣采取“邊建設、邊推廣”的原則,在全國重要城市設有鏡像站點或服務站[10]。
為進一步提高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信息資源的集成共享水平,彌補外文科技信息資源略顯不足的現狀,在省科技廳大力支持下,我省開展了“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武漢服務站”建設及推廣工作。首次建立了兩大科技信息平臺:一是由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主持,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NSTL武漢服務站、CALIS華中地區中心、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武漢分館、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等5家單位參加的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11];二是由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主持,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等8家省內高校圖書館參加的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12]。該平臺為改變我省目前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分散、配置不合理、綜合利用效率不高的情況,通過集成、整合、引進等方式,整合全省科技文獻資源,以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全省科技文獻共享平臺,形成可共享服務的網絡體系,實現省內科研機構、院校的互聯互通、互補互用和互借互還,構建覆蓋全省、學科齊全、結構合理、高效快捷的虛擬館藏科技文獻信息資源系統。該平臺主要以省內高校圖書館為主要依托,建立科技文獻服務共享平臺,積極為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等文獻需求單位和個人提供科技文獻檢索與獲取服務。
NSTL武漢服務站于2007年1月26日建成開通,成為全國首家國家科技文獻中心區域性服務中心,在全國率先實現科技信息“四網聯通”,即湖北科技信息網與國家科技文獻中心(NSTL)、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華中中心(武漢大學圖書館)、國家科學圖書館武漢分館互連互通,并共同組建了“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務中心”,面向全省提供信息服務。
湖北省科技文獻共享平臺聯盟系統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整合”。平臺為各成員館的用戶提供服務的不是單個分散的數據庫,而是聯盟共享平臺所有資源的整合體,用戶可在一個數據檢索平臺內檢索本館的全部資源。而作為聯盟的用戶,其面對的也是一個整體上的聯盟資源集合,也可以在一個系統中檢索聯盟中全部的共享資源[13]。
3 橫向型——跨行業系統綜合式的區域聯盟服務聯合體
自1998年我國國家級圖書館聯盟和地方區域級圖書館聯盟全面啟動建設以來,盡管在多個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是明顯的。主要是各類技術標準的不統一,條塊分割現象嚴重,系統間缺乏橫向協調機制,沒有統一的共享服務建設平臺。目前全國僅有少數省、市建有跨行業系統綜合式的區域圖書館聯盟服務平臺,如,上海市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14],該平臺從1999年5月上海圖書館接通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專線光纜起步,至2004年末,全市公共、高校、中科院的三大圖書館網絡已構成統一的體系,為達到全市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發展目標打好了基礎。
2003年7月23日,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等16個部門和單位的領導以及來自科技教育界的23位知名專家學者參加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部際聯席會和專家顧問組成立大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科技建設將會有一個統一的基礎建設平臺。隨著我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的立項和實施,我國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將進行新的戰略重組和系統優化。圖書館聯盟作為我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基礎設施,也將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這個世紀工程中逐步走向整合,在一個各類技術標準統一、資源建設分工合理、服務提供完善、組織協調良好的社會大平臺上發揮圖書館聯盟的整體效應[15]。
從上述我省地方區域性圖書館聯盟服務體系可以看出,無論是傳統型——學術交流和相互協調合作式的學會組織聯合體,還是縱向型——行業系統共建共享式文獻信息資源服務聯合體,對推動我省圖書館聯合服務體系建設,搭建共建、共知、共享平臺,發揮整體性效應,都起到了積極的進步作用。特別是近幾年,在國家行業系統圖書館聯盟服務體系的影響下,我省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圖書館聯盟服務體系建設正呈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從橫向角度看,由于系統行業隸屬關系不同,存在著行政管理系統內垂直建設和系統之間缺乏協調機制的問題,省內跨行業系統間的圖書館服務聯合體還沒有實現。雖然湖北省科技文獻共享平臺聯盟系統已具有橫向聯合的端倪,但無論是加盟成員的數量,還是服務層面上都遠遠不夠。
如何搭建湖北省橫向型——跨行業系統綜合式的區域聯盟服務平臺,確實面臨很多困難。其主要原因有3種:一是缺乏系統行業間的協調機制;二是資金來源問題;三是由于各類圖書館基礎條件差別大,自動化程度不一,因而在搭建統一共享平臺上會出現硬件設備的配置和軟件系統的兼容問題。根據我省和外省區域圖書館聯盟建設的成功經驗,筆者認為,實現地方區域性圖書館綜合大聯盟應當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3.1 爭取省政府支持,建立協調機制的原則
從國家級系統圖書館聯盟的建設可以看出,沒有政府行政機關的牽頭和支持,任何聯盟機制的建立都是難以實現的。
3.2 前期建設經費政府投入為主,后期維持經費盟員館分擔的原則確定建立橫向省級區域性圖書館大聯盟信息共享工程,首先要爭取省財政的經費投入,分期實施,各系統相關行政管理部門要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持,以解決初期服務平臺建設問題;其次,共享工程的后期維持經費要靠盟員館共同分擔,當然這種分擔并不是平均分擔,而是要綜合各成員館實力的強弱、共享程度的大小(如服務平臺單位用戶的點擊率)以及扶弱政策等因素,并制定相應承擔經費比例的契約,以解決共享工程的后期維護和可持續性發展問題。
3.3 樹立整體性觀念,共建共享積極參與的原則
無論是系統聯盟之間,還是各成員館之間,都要從大局利益出發,樹立整體性觀念,堅決克服“大館吃虧、小館討好”的思想,徹底清除“一校建一館、一館為一校,一地建一館、一館為一地,各自為陣、自我保障”的辦館理念。要積極參與共享工程的建設,服從統一調配,努力完成共建工程管理中心分配的各項任務;要始終把共建與共享緊密結合起來,以共建為基礎,共知為手段,共享為目標,增強協作網的持續發展力、創新力和服務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共建共享的目的。
3.4 利益均等,互惠互利的原則
圖書館聯盟是一種公益性的、非盈利、非行政機構,盡管盟員館之間存在著基礎條件、規模大小以及需求量度的差異,但在地位和利益關系上大家是平等的。因此,各盟員館之間、各盟員館與聯盟之間都應當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信賴、相互合作,達成默契,互惠互利。
3.5 以核心館為依托,建立學科文獻中心的原則
湖北省是國家重點高校、科研單位比較密集的省份,可以把學科專業比較突出的圖書館作為依托,設立學科文獻中心,如一類重點高校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武漢分館等,以提高全省文獻信息資源的保障能力。此外,選擇幾個自動化基礎條件比較好的圖書館,搭建公共服務建設平臺,以保證聯盟數據中心共享服務的正常運行。
3.6 統一管理,制度保障的原則
橫向型區域性圖書館聯盟應當成立一個管理中心或委員會,作為聯盟的最高事務管理機構,該機構可在盟員館內民主推選產生,主要負責制定聯盟發展規劃、發展目標和處理聯盟的日常事務等工作。同時,聯盟內要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作為盟員公認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以保障聯盟協調發展機制的正常運行。
綜上所述,湖北省地方區域性系統行業圖書館聯盟正處在一個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搭建一個資源整合、制度保障、技術支撐、標準統一的綜合服務平臺,實現橫向型地方區域大聯盟還任重道遠,需要各級政府和相關行政管理機關的大力支持和省內各類圖書館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周雅莉.圖書館聯盟與信息資源共享[J].科協論壇,2007,(8):256.
[2]燕今偉.圖書館聯盟的構建和發展機制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5,(4):24-29.
[3]http:∥www.library.hb.cn/jigou/xhjj.html[EB].2008-08-11.
[4]戴龍基,張紅揚.圖書館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組織形式[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0,(3):36-38.
[5]http:∥hbgxgc.library.hb.cn[EB].2008-08-12.
[6]鄭穎毅.淺談湖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四大功能[J].圖書情報論壇,2004,(1):40-41.
[7]徐力文.大力推進湖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3,(6):96-98.
[8]http:∥www.hbdlib.cn/web/guest/xmgk[EB].2008-08-13.
[9]湖北高等學校數字圖書館管理中心.湖北省高等學校數字圖書館的建設[J].高校圖書情報論壇,2007,(2):1-3.
[10]http:∥www.nstl.gov.cn/index.html[EB].2008-08-13.
[11]http:∥www.hbstl.org.cn[EB].2008-08-13.
[12]http:∥www.hstd.cn[EB].2008-08-13.
[13]郭一平,王亮.數字圖書館聯盟構建模式的選擇與實踐[J].圖書館論壇,2007,(4):1-3.
[14]http:∥www.libnet.sh.cn/newsirn[EB].2008-08-14.
[15]張勤.中美圖書館聯盟比較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5,(2):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