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Web2.0與圖書館知識轉移

2009-04-29 00:00:00李克榮
現代情報 2009年7期

〔摘 要〕數字化網絡化環境的發展使圖書館服務面臨新的挑戰。知識轉移能力成為現代圖書館的核心能力之一。認為傳統圖書館的知識轉移方式是基于編碼化的信息網絡范式,存在忽視隱性知識轉移的不足。探討了利用Web2.0技術構建基于社會網絡范式的圖書館知識轉移新模式,提高隱性知識轉移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Web2.0技術;圖書館知識管理;知識轉移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07-0114-04

Web2.0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LibraryLi Kerong

(Library,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China)

〔Abstract〕The competence of knowledge transfer(KM)should become one of the library’s critical competence.This paper considered that the KM methods of traditional library were informatization-networked paradigm based on encoding,which defects were attaching no weight to tacit knowledge.And a new strategy is suggested to construct new library’s KM mode based on socialization-networked paradigm by use web2.0 technology to improve its tacit KM competence.

〔Key words〕web2.0 technology;library 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transfer

數字化網絡化的現代信息環境正迅速地改變信息服務賴以生存的需求環境和運作條件。在信息服務這個日益開放的市場環境里,緊密跟蹤、迅速適應、甚至超前激發用戶新的需求,已經成為圖書情報機構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求。“信息爆炸”的發生和知識社會的到來使人們以往那種希望準確、高效獲取、利用信息資源的需求,已經悄然轉化為在方便而迅捷獲取海量信息的背景下對知識的渴望。圖書館作為社會知識、信息、文化的記憶和擴散裝置,其對用戶的信息服務轉變為著重對用戶的知識服務,知識轉移能力成為現代圖書館的核心能力之一。

1 圖書館在知識轉移中的地位

在知識轉移過程中,圖書館主要是通過文獻這種知識載體和網絡手段來轉移知識。圖書館作為知識的組織管理系統和社會知識共享的制度安排,是知識轉移的一種平臺和通道。它是作為知識授體的文獻作者、網絡信息發布者與作為受體的用戶之間的一種社會中介。其具體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為知識轉移提供有效界面或平臺

圖書館是中介性機構。傳統圖書館一直是信息和知識的匯聚點,館藏量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圖書館地位的一個重要指標。圖書館服務是圖書館員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與用戶單獨和孤立的交互過程。現代社會數字化網絡化的快速發展使信息和知識的“量”極度增加,但人們卻悲哀的發現獲取“適當”信息和知識的障礙似乎并沒減少。在這種狀況下,圖書館的中介性還會繼續存在并得到加強。e-Science和e-Learning的提出意味著用戶需要一個以用戶為中心,智能地將研究或學習過程(包括協同研究或學習過程)與信息和知識資源有機結合的信息空間(infosphere)。人們迫切需要圖書館提供充足的知識保障和良好的知識轉移服務,要求現代圖書館成為一個能夠迅速匯集、及時提煉、便捷交流的知識轉移服務系統,讓知識生產和知識應用兩個系統的信息、知識、人等要素得以順暢地交流共享,以幫助人們及早獲得最新的知識,去啟動創新之門。實踐已經證明,圖書館在人類知識的傳遞和繼承中一直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促進知識的完善與價值增長

圖書館在為知識轉移提供服務的同時,也進行一定知識生產活動,這種知識生產活動能夠完善和提升所轉移知識的價值。例如,圖書館對一次文獻所做的分類、標引;對網絡資源的篩選、整合;對用戶的培訓教育等,不僅幫助用戶有效地吸收知識,增強學習能力和信息素質,且從社會整體角度看,則是使知識實現了價值增長。

2 圖書館知識轉移模式變遷

作為一種全新的服務理念,圖書館知識轉移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國內外圖書情報機構在實踐中已經開發出一些比較成功的轉移模式:

2.1 數字圖書館

數字圖書館創造了一種數字化的知識環境,促進知識的有效應用。如元數據與XML、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數據融合、網格、自然語言處理、本體論、語義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數字圖書館的應用使之日益成為知識轉移的平臺。

2.2 領域信息服務

即面向特定學科、行業和領域的用戶開展服務。如創建知識門戶、垂直門戶、學科門戶、學者門戶、專家門戶、專業門戶、主題網關、專題資源庫等。還有查新、決策支持服務、定向專題服務、專業咨詢服務、競爭情報服務等智力密集型服務本質上也屬于知識轉移的組成方式。

2.3 知識導航服務

如提供知識地圖、概念地圖等任務支持工具、網絡資源導航服務、專題指南庫等。

2.4 協同服務

即整合和集成各種資源,形成統一的服務平臺。如一站式檢索、一站式服務、協作式數字參考咨詢服務、OCLC的“互聯網直通車”等。

總的來說,上述幾種模式還是把圖書館看作信息和知識中心,用戶必須先要面對圖書館才能獲得所需信息與知識;信息和知識流主要是從圖書館到用戶的單向流動,缺乏互動;用戶彼此之間基本無法溝通和交流;知識的加工和轉移以顯性知識為主,且局限于圖書館本身擁有所有權的知識,與外面數字化網絡化的大信息環境沒有有機融合。對隱性知識的加工和轉移不夠重視。這與用戶對圖書館要求達到的目標相距甚遠。

馬費成等認為:知識轉移活動的認識逐漸走向了兩個范式:信息網絡范式和社會網絡范式。它們分別對應兩種不同的策略:編碼化戰略(Codification Strategy)和個性化戰略(Personalization Strategy)。編碼化策略重點是將知識編撰到知識數據庫中,以便于員工使用;個性化戰略重點是促進人與人之間通過直接接觸傳遞和分享知識。上面提到的幾種知識轉移模式可以說都是基于編碼化的信息網絡范式:延續了數據、信息、知識、智慧的信息學概念體系,以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為中心,重點關注編碼化知識的挖掘、組織、檢索、表示以及機器對知識的理解、操作、應用等。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使人們更加關注了顯性知識的轉移和傳播,而忽略了最有價值的隱性知識的轉移和傳播問題。由于隱性知識社會化和外化過程困難,知識管理實踐失敗機率很高,這迫使人們開始反思知識轉移的最佳路徑問題。

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完善、更重要,認識到知識和知識轉移均存在于一定的情景環境中,知識轉移活動作為一種社會活動也發生在一定的社會聯系系統中。Pelz和Andrews及Allen的研究表明人們偏好從人際網絡中而不是從文本中獲取知識,這樣社會網絡就成了個體搜尋知識的主要路徑和平臺[3],由此基于社會網絡模型的知識轉移研究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社會網絡概念體系的發展給知識轉移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從知識轉移實踐上,社會網絡是隱性知識轉移的主要通道,不管是師徒之間、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同行之間,其日常交流和共同的工作環境提供了大量的隱性知識轉移的機會和通道。社會網絡的存在使知識轉移不一定通過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隱性知識這樣的轉化模式轉移,而直接通過隱性知識——隱性知識這樣的模式轉移。圖書館如能善加利用社會網絡技術,將打破用戶以往與圖書館信息和知識資源單向交互的模式,構建用戶與資源的雙向交流,極大增加隱性知識的開發和轉移,豐富了圖書館知識服務內容,提升圖書館服務能力。

3 Web 2.0與圖書館知識轉移

2004年新型社會網絡軟件,如Blog、Wiki、SNS等總稱為Web2.0的興起給互聯網注入活力,同時也讓圖書情報界的學者們看到了將其應用于圖書館,構建圖書館美好知識服務前景的曙光。這些網絡軟件的用戶構成了類似于科學共同體的網絡虛擬社區。與傳統的社區相比,這些虛擬網絡社社區中的知識交流更加頻繁,非常適合隱性知識的轉移。

2005年web 2.0技術在圖書館行業得到初步應用,被稱為圖書館2.0。其核心理念及基本特征與用戶對要求圖書館知識轉移的目標殊途同歸,毫無疑問,它為圖書館提升知識轉移績效,更好地服務用戶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

3.1 圖書館服務理念的更新深化

正如Paul Miller所言:“與其說web2.0是一種新技術或模式,倒不如說web2.0是一種理念或態度”。web2.0給圖書館帶來的是一種有別于傳統圖書館的全新服務理念,具體表現在:系統的開放性和系統交互性的增強;用戶參與型服務的增加;個性化、定制化趨勢更加明顯;用戶與館員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交流溝通渠道得到極大拓展;無墻圖書館觀念進一步深化;信息交互機制由重視人索取信息的人——機交互變為強調信息到人的人——人交互等。

以阮岡納贊圖書館五定律衡量,發現圖書館2.0對此有了進一步的深化:

3.1.1 以讀者為中心理念的深化

阮岡納贊圖書館五定律前四條圍繞讀者而談,以讀者為中心是圖書館人的一種追求,在web 2.0網絡環境下,這種要求更加深化。以讀者為中心的要求從圖書館必須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以前用戶的思維還習慣于圖書館提供什么就接受什么,讀者來適應圖書館。web 2.0環境下,用戶的需求發生變化,用戶有了參與、創造的需求。如果說原來的以讀者為中心還只是圖書館的美好愿望,那么今天,這種愿望直接來自讀者,成為圖書館必須去面對的現實需求了。圖書館的經營管理必須把這一點放在首位。那么用戶是怎么看待圖書館的呢?OCLC的年度報告給了我們一些啟示:“信息用戶將社區中的圖書館看作是一個學習的地方;一個讀書的地方;一個自由的獲得信息的地方;一個支持文化的地方;一個提供研究幫助的地方;一個免費提供計算機/網絡服務的地方等等”[6]。這才是圖書館服務的相關性和它與別的機構不同的地方。

3.1.2 開放程度的深化

圖書館2.0是“沒有圍墻”的圖書館,筆者對此的理解是開放程度的深化。一方面,對讀者來說,用戶在需要時都可以無障礙地獲取圖書館的資源或服務,而且要求的服務范圍也會更廣泛,比如可能不但要求獲取資源,還期望圖書館提供個性化的物理空間滿足其娛休閑等的需要。從這個角度來說,圖書館需要更加開放。另一方面,圖書館2.0鼓勵參與和雙向交流,這種參與是多方面的,不僅要接受用戶參與,還要接受其它與圖書館發展相關的人和機構的參與,比如同行和相關供應商。所以說,圖書館2.0環境下的開放是雙向的,圖書館接納更多、圖書館對外提供更多,開放程度更加深化。

3.1.3 服務觀念的轉變

因特網和搜索引擎的發展使得圖書館不再占據著向最終用戶傳播信息的樞紐地位,而是和搜索引擎、出版商、平臺提供者們平起平坐,甚至有邊緣化的傾向。OCLC的一項調查顯示,用戶在網上查找資料時首先想到用搜索引擎的占到84%,而首先想到登錄圖書館網站的僅占到1%[6]。圖書館早已不再是惟一信息提供者,必須提高服務品質,在深層次的特色服務上擴大自身競爭優勢。圖書館不應該再坐等用戶上門,而應主動出擊,“圖書館應當尋找方法將用戶所需的資料提供給他們,而不是讓人們到圖書館去找”。

3.2 建立社群,構建圖書館新型交流模式

傳統圖書館信息交流基本模式以申農通訊模型為基礎,信息和知識從作者到出版商到圖書館到用戶單向流動,圖書館是信息交流擴散的中心和向最終用戶傳播信息的樞紐,對最終用戶來說,圖書館是知識源和知識控制中心。因特網和web2.0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鏈式結構,它不但使出版商繞過圖書館直接服務于用戶,而且使作者和用戶、用戶和用戶之間進行交流,信息傳播速度和服務質量都有大幅提升,圖書館與搜索引擎功能趨同,圖書館不再具有中心和樞紐地位。

在以Blog、Wiki應用為代表的web2.0網絡環境下,信息交流強調對等交互,圖書館將淡出中心地位,而通過架設交互平臺成為知識社群的普通一員。所謂知識社群是指一群有共同經驗或有相似興趣的人們,跨越時空的藩籬,在因特網上建立一個共同的空間和他人社交、互動、交換彼此的經驗和知識,共同創造知識與分享知識,讓個人或組織的隱性知識得以自由發揮。圖書館知識轉移社群可分為館員——館員社群、館員——用戶社群和用戶——用戶社群。

館員——館員社群使館員們聚集在一種共同的背景環境下,討論工作中需要協同解決的問題,挖掘館員潛能,使館員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指導實踐。同時可以交流業務心得,會議發布,議案修訂等,有助于建設圖書館文化,增強凝聚力,塑造知識轉移氛圍。國內中科院于2003年11月率先采用wiki進行會議內容的共享和主題拓展。廈門大學編目部在2004年建立了Wiki版主頁,鏈接有工作日志,部門概況,規章制度,工作量統計及常見問題等。

館員——用戶社群也可利用Wiki建立知識社群,在Wiki平臺協同寫作,讀者可以張貼問題,館員利用自身知識儲備或搜集、查找資料對問題進行解答。其他讀者或館員可在此基礎上補充完善,最終形成充分確切的條目并不斷累積,形成知識庫,提供寶貴資源,供他人參考學習。還可籍此創建若干學科門戶,針對某一學科再分解為各下位類直至知識元,形成“百科全書”。讀者根據自身興趣和專業進入相關門戶內進行學習交流。圖書館的學科館員和資深專家學者發揮學科背景優勢,對相關問題予以解答,不斷完善。這樣形成的知識是館員讀者共同探討、多向交流、互動協商的結果,而非自上而下的傳授知識,可以激發讀者的動機和興趣。

用戶——用戶社群。對多數人而言,身邊朋友的評價和推薦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們所做的選擇。用戶本身社群的建立給參與者帶來全新的應用體驗。社群的建立的出現進一步打破了圖書館對信息和知識的“壟斷”地位,也終結了圖書館員和用戶的靜止二元關系。取而代之的是圖書館員和用戶之間靈活務實的伙伴關系。用戶也可以為圖書館員或其他用戶提供特定信息和知識,并代替圖書館員回答其他用戶提出的問題。圖書館員之間也可以互相服務和提供信息。圖書館員與用戶的界限逐漸模糊,圖書館員更多時候是作為特殊的“用戶”與其他用戶平等交流。

3.3 建立個性化圖書館

雖然國內的一些圖書館構建了MyLibrary框架,但實際上只提供一些簡單的服務,離真正MyLibrary倡導的個性化、定制化還有較遠的距離。究其原因,主要是僅靠一家圖書館難以支撐任何用戶多樣化的信息需求,不論從信息源方面還是服務的質量、方便性、響應時間方面,都不足以與現在2.0時代的開放的網絡資源以及用戶“自服務”相比。2.0版的MyLibrary增加了諸多功能和應用,如:個性化門戶或頻道定制;我的收藏夾,提供用戶在線網摘、分類或主題詞標注、建立知識庫、搜索、共享等功能;個人知識管理工具;我的訂閱,RSS頻道發布,以及新聞訂閱、新到資料通知等;我的好友/興趣小組,進行興趣聚類,推薦交友,可與郵件列表、博客、Wiki及書評等組合使用;虛擬參考工作,融合各種方式(E-mail、即時通訊、語音視頻、推送等)形成業務平臺,解決常見問題,還有推薦閱讀,空間提供,讀者俱樂部(如豆瓣)等。

3.4 提供知識自由交互環境,加快知識流通速度

以Blog為例,Blogger可以對自己的個人博客進行編輯、設置、管理,對所發帖子的內容采用適應公眾知識交流習慣的方式進行歸類;同時,Blogger與用戶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可以進行無障礙的多向交流,自由討論而不受話語權的限制,公眾主體意識變得更濃。另外,Blog界面簡潔樸素,內容大于形式,且多而不亂,有助于增強公眾的信息敏感度,降低那些信息素質較低者的知識交流障礙;同時,Blog頁面技術簡單,人們易學易用,無形中減少了公眾知識交流的技術屏障。

博客加快知識流通的速度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

3.4.1 知識發布迅速

博客及時記錄作者的思想,行為和經驗,由作者即時寫作即時發布,隨時更新,彌補了傳統媒體出版滯后的缺陷,加快了新知識的發布速率。

3.4.2 知識交換迅速

博客借助于超鏈接技術將文本中的關鍵知識指向其知識源或全文頁面,這種鏈接訪問一般不需密碼,提供直接鏈接訪問服務。省去了多次頻繁登錄需要權限的不同數據庫的操作和等待時間,加快了知識流通和循環的速度。

3.4.3 知識搜索迅速

博客被譽為網絡中的人工搜索引擎,其上發布的知識幾乎都是先經專家過濾并整理過的,專家們一般是從某個領域的專業視角出發,對每天產生的大量相關信息進行整理和遴選,鎖定那些專業的有濃度的信息發布在博客上,或者是網民普遍推薦的文章。這樣免去了用戶消耗大量時間搜索有用信息的工作,加快了對核心知識的搜索和定位速度。

博客通過上述的三大優勢于無形中縮短了知識流通周期,加快了知識流通速度,名副其實地成為網絡中的信息雷達系統。

3.5 圖書館用戶參與咨詢

參考咨詢工作一直都是圖書館工作的重心所在。從傳統的“面對面”或電話咨詢發展到數字參考咨詢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成為圖書館服務一大亮點。但參考咨詢暗含了一個假設,就是圖書館員比讀者知道的更多。咨詢服務的質量直接受咨詢館員素質的影響。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咨詢館員甚至學科館員要想做到既博又專經常會有有點力不從心之感。2.0版的圖書館館員用戶社群的建設,可以成為開放的互動問答平臺,每有一個問題提出來,任何讀者都可以看到并進行解答,這樣通過調動讀者參與提問和解答,匯集無數讀者的智慧,可以極大彌補咨詢館員的不足,同時極大解除館員負擔,使之可以專心進行管理與培訓工作。

3.6 激發用戶自主學習

以博客為例,通過圖書館博客與專家們的個人博客以及其它圖書館的公共博客相鏈接,用戶可以學習到未經編輯的專家們的第一手資料,快速了解本專業領域的前沿成果、核心思想、觀點,不僅大大提高了隱性知識轉移速度,而且加快了個人學習進度。且能隨時審視修正自己認識上的偏差,隨時發現問題并調動自我學習的積極性,增強獨自思考的能力,激發個人潛能進行知識創新。還可采用RSS選擇訂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自主安排和規劃個性化的學習專欄。RSS能自動更新用戶所定制的網站內容,保持用戶獲取信息的及時性。同時,用戶還可以加入多個定制的RSS提要,將從多個來源搜集的信息整合到單個數據流中。這樣,既保證了用戶在學習中對信息內容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又保證了信息內容的及時性和全面性。另外,RSS所訂閱的信息內容不受廣告和圖片的影響讀者可以直奔主題,對標題或文章概要進行閱讀,避免了干擾信息對學習的影響。

誠如OCLC有關全球圖書館和信息服務現狀與未來的研究報告所言:“我們需要停止從圖書館的角度來看待事情,而要關注用戶的看法,用戶不太在意內容是web、博客、圖書還是連續出版物,在意的是以最小的時間成本獲取最滿意的信息”[6]。而Web2.0賦予圖書館便利性、交互性(參與性)、個性化和開放性將有助于圖書館成為信息和知識轉移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吳慰慈.圖書館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91.

[2]馬費成,王曉光.知識轉移的社會網絡模型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6,(7):38-44.

[3]王越.組織內社會網絡的知識傳導及成本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6,(4):74-77,97.

[4]Paul Miller.Web2.0:Building the New Library[EB/OL].http:∥www.ariadne.ac.uk/issue45/miller/intro.html.

[5]何韻.web2.0帶給圖書館的機遇和挑戰[J].圖書情報工作,2006,(9):136-139.

[6]OCLC.2005 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summarizes fin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n information-seeking habits and preferences[EB/OL].http:∥www.oclc.org/reports/2005perceptions.

[7]譚支軍.Wiki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技術應用,2005,(5):66-68.

[8]廈門大學圖書館編目部[EB/OL].http:∥www.catalog.3322.org/wiki.

[9]張良圖.談談Blog在圖書館的應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4,(6):67-6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91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亚洲第一av网站| 嫩草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视屏| 啪啪啪亚洲无码| 欧美不卡二区|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久久福利片| 91福利免费|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91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综合天天色|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精品|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9啪在线视频|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五月天久久婷婷|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欧美在线三级|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在线观看av永久|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女主播一区|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激情在线网|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国产第二十一页|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91网址在线播放| 一本色道久久88| 青草精品视频|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色综合五月|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91娇喘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亚洲第一色网站| 九九热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久久成人免费|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