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核心任務,是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對信息資源進行定量測度,正確衡量信息資源發展的規模與程度,判斷信息資源發展現狀的優勢與不足是政府進行信息化建設,制定信息化發展戰略的基礎。本研究通過構建信息資源豐裕度評價指標,對2001-2006年間寧夏地區和全國信息資源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和比較,深入分析了寧夏地區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信息資源;豐裕系數;信息化;寧夏地區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05-0034-07
Information Resource Affluent Coefficient Measurement
and Informationization in NingxiaLi Jin Qin Xiangyang Wang Yuansheng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Beijing 100097,China)
〔Abstract〕Exploiting and utilizing information resource are core activities to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o measure information resource,estimate the development scal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and judge the advantage and shortage of the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re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to develop strategies of informationization.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affluent coefficient measure indicators and evaluated the development level in Ningxia and whole country from 2001 to 2006.It also deeply analysed the problems met in exploring and utilizing information resource in Ningxia and proposed correspondent suggestions.
〔Key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affluent coefficient;informationization;Ningxia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信息經濟時代,信息已經作為一種資源,與物質資源、能量資源一起構成現代經濟社會和技術發展的三大支柱性資源,在社會活動的各個環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占有和控制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許多發達國家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信息政策以推動本國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重要舉措,把信息化建設放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同時,各省市也紛紛制定了信息化發展規劃,出臺了一系列推進信息化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本地信息化進程。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中國的西北部,社會經濟發展落后,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859.3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 180.8元[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 140元,人民生活處于溫飽階段。但是,寧夏地區的發展有其資源優勢,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寧夏地區信息化建設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能否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關系到寧夏地區信息化、工業化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全局。本文通過構建信息資源豐裕度評價指標,對2001-2006年間寧夏地區和全國信息資源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對信息資源發展的規模與程度進行了比較,分析了寧夏地區信息資源發展現狀的優勢與不足,進而提出寧夏地區信息化建設的對策措施。
1 信息資源豐裕度評價模型指標體系的構建
信息資源的內涵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信息資源是信息內容本身所構成的信息有序化集合,廣義的信息資源既包括信息內容本身,又包括有關提供信息的設施、設備、組織、人員和資金等,是人類社會信息活動中積累起來的信息、信息生產者、信息技術等信息活動要素的集合。本文認為在我國國情發展現階段,廣義的理解更有助于全面、系統地把握信息資源的內涵。目前有關信息資源的測度具有代表性的是由日本齋滕忠夫、井懶弘史和高崎望等人創立和發展的信息資源生產與傳播測度模型。該模型通過測度信息流中每個組成信息的字節來分析國家信息資源的生產和流動[2-3]。在國內研究中,中山大學的謝康博士等率先在1997年提出了“信息資源豐裕系數”測度模型,從信息資源生產能力和發展潛力這兩個方面去測量信息資源[4]。該模型選擇了數據庫資源、專利和商標資源、圖書報刊資源和視聽資源作為信息資源的最基本要素。認為這4類信息資源基本上表達了信息資源的范疇和內容,并將生產這四類信息資源的能力稱為信息資源的生產能力。同時他認為,信息資源豐裕程度還應與傳播、存儲和處理信息資源的能力密切相關,甚至在較大程度上由這個領域所體現。因此,模型將信息資源的傳播、存儲和處理能力稱為信息資源的發展潛力。目前,該信息資源豐裕系數測度模型已經被不少的學者采用來對信息資源進行測量。
1.1 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根據寧夏地區信息化發展現狀,構建了信息資源豐裕系數模型評價指標。在信息資源生產能力指標中,采用人均年圖書出版數、人均年報紙出版數、每萬人專利批準數來表示文獻信息資源;采用每萬人電視節目套數、每萬人廣播節目套數、每百人年均錄像制品出版數、每百人年均錄音制品出版數來表示聲像信息資源;以每萬人CN下注冊的域名數、每萬人WWW站點數、每千人擁有的在線數據庫數來表示數字信息資源。
信息資源發展潛力以信息設施、信息傳播量和信息人才和人口素質來表示。信息設施包括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移動電話覆蓋率、每百戶電視機擁有量、每百戶家用電腦擁有量、每百萬人擁有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數、有線電視行政村覆蓋率、每萬人擁有長途光纜長度等指標。信息傳播量包括人均電信業務額、人均郵政業務額、每萬人互聯網用戶數、人均長途電話次數等指標。信息人才和人口素質包括15歲及以上識字率、在校大學生數所占比例、從事科技活動人數所占比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從業人員所占比例、第三產業人數占就業人數比例等指標。
1.2 權重的確定
在實際操作中,模型中各項指標的量綱是不同的,對最終信息資源豐裕系數的貢獻程度也不同,因此很難通過將指標直接相加得到豐裕系數值,必須確定各項指標對信息資源豐裕系數的貢獻度,即權重。基于此,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與專家調查法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這種方法最大優點在于能將決策者的主觀判斷與政策經驗導入模型,解決那些難以完全用定量方法進行分析的決策問題,對多因素、多準則、多方案的復雜大系統的綜合評價相當有效。本研究采用問卷的方式,選取了信息經濟學、情報學、管理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完成了調查問卷,利用層次分析法的方法和原理對問卷進行處理,得到了各指標的權重值。見表1。
2 信息資源豐裕系數的測算
2.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測算了2001-2006年間寧夏地區和全國信息資源豐裕系數。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信息年鑒》、《寧夏統計年鑒》、《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站、工業與信息化部網站、中國主要科技指標數據庫等。個別數據在某一年份缺省,通過估測得到。本研究的基礎數據見表2、表3。
2.2 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本研究采用指數化處理方法。指數化處理以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進行數學計算,其結果介于0-1之間。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ZI為指標的標準分數;
經過上述標準化處理,原始數據均轉換為無量綱化指標,各指標值都處于同一個數量級上,可以進行綜合測評分析。
2.3 信息資源豐裕系數的計算
本研究將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采用簡單線性加權方法計算指數:
式中,Zi為第i個評價指標標準化處理后的值,Wi為Zi的權重,R為信息資源豐裕系數。圖1~3分別為2001-2006年間寧夏地區和全國信息資源生產能力系數、發展潛力系數以及豐裕系數的比較(為方便比較,所有指標均換算成以100為單位的值)。
3 結果分析
從信息資源生產能力系數看,2001-2006年間,寧夏地區信息資源生產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從10.6提高到33.11,特別是2004-2006年間增長最快,從22.91提高到33.11,2006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32.97。從信息資源生產能力的三大組成部分來看,增長最快的是數字信息資源的生產能力,2001年寧夏地區數字信息資源生產能力系數是0.82,2006年達到21.1,增長了近30倍,在線數據庫數、網站數、域名數均有了較大幅度增長。而同期全國數字信息資源生產能力平均水平則從1.57增長到8.07,增長幅度明顯小于寧夏地區增長幅度。而文獻信息資源生產能力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有所下降,從3.43下降到2.26,究其原因,主 要是人均圖書出版冊數有了較大幅度下降,從4.47冊減少到2.4冊,雜志、報紙、專利等 文獻資源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從信息資源發展能力系數看,2001-2006年間,寧夏地區信息資源發展能力系數從7.11提高到24.19,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增長最快的是信息人才和人口素質發展能力系數,從0.8增長到6.45,增長了8倍,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從業人員比例增長最快,從0.05%增長到0.27%,而全國平均水平則是從0.07%增長到0.10%。信息設施系數、信息傳播量系數均有一定的增長,其中增長幅度較大的有移動電話覆蓋率,從7.76%增長到36.7%;每百戶家用電腦擁有量從7.33臺增長到27.58臺;每萬人互聯網用戶數從151.45戶增長到513.47戶,但仍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
研究表明,盡管寧夏地區信息資源豐裕系數整體呈增長趨勢,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日趨縮小。差距主要體現在文獻信息資源生產能力、信息資源的傳播能力及人口素質能力3個方面。
4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和居民文化素質不高導致信息意識淡薄寧夏地區地處中國西北地區東部、黃河中上游,是傳統的農業省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0%。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5%,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從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來看,2006年全區國土面積66 40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積27 858平方公里,占42%。大部分地區處于干旱區和半干旱區荒漠與草原的過渡地帶。由于長期受到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的制約,寧夏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2006年寧夏人均GDP為11 847元,在全國位居第22位,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3.65%,在西部地區位居第4位。全區農村貧困發生率(貧困人口占鄉村人口的比重)為3%,其中寧南山區為4.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5%。全區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為28.7%,低于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發達地區水平約60個百分點,寧夏農民的綜合生活質量在全國處于較低的水平[5]。
從居民文化素質水平看,第5次人口普查情況顯示,2000年寧夏地區文盲人口為61.77萬人,文盲率為15.7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72%,每10萬人擁有的高中和中專、初中、小學受教育程度人口數分別為10 934、27 859、31 845,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6年15歲及以上識字率為84.5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13個百分點。在校大學生數所占比例為0.7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54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寧夏調查總隊2006年調查資料顯示,純農戶家庭勞動力具有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數占總勞動力人數的51.2%,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07年,僅相當于小學水平[6]。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寧夏屬于不發達地區,當前調整產業結構的基本方針仍然集中在發展農業、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基礎產業上,信息產業沒有充分發展成為主導產業,信息化程度很低,信息市場所面臨的社會基礎還很薄弱。對一些中低收入者除了電話、電視、一般書報雜志的消費以外,對互聯網、數據庫、移動電話、電腦等信息產品的消費需求明顯不足。對于農民來說,雖然大部分縣區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站,但能隨時上網的農民少之又少,對信息資源的利用缺乏積極性,信息傳播效率不高。由于沒有享受到信息化所帶來的方便快捷,人們自然也意識不到信息資源就是財富,落后的信息意識進一步限制了地區經濟發展和人們收入增長,形成惡性循環。
4.2 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
由于經濟條件的制約,寧夏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以及政策傾斜力度不夠,信息化投入遠遠低于全國發達省區的增長,信息基礎設施和網絡建設普遍較薄弱,信息化推進工作進展緩慢。目前,寧夏地區信息化建設還主要依靠財政撥款,尚未形成比較成熟的市場化投融資體系。2004-2006年期間,寧夏地區在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呈下降趨勢,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例分別為2.31%、1.72%、1.22%,分別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2.35%、1.78%、1.71%。2006年每百戶家用電腦擁有量為27.58臺,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9.93臺。安裝了有線電視的自然村比例僅為16.3%,絕大多數自然村還沒有通有線電視。與發達地區相比,寧夏信息資源開發和數據庫建設相對滯后,無法實現大量數據的積累和網絡檢索、查詢功能,信息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價值還比較低[7]。盡管寬帶信息網建設這項信息化工程在鄉鎮一級取得了巨大成效,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信息進村入戶的基礎平臺建設進展緩慢,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
4.3 部門之間信息相對封閉,對信息資源共享認識不足信息化建設中信息共享受阻,重復建設問題在寧夏以及全國地區都比較突出。尤其是在政府信息資源建設方面,自1999年國家啟動政府上網工程后,許多地方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建設、分散性建設、投資型建設,由此產生了許多自我封閉的、條塊分割的、信息隔絕的網絡和信息系統,即所謂的“信息孤島”現象,成為政府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瓶頸。
一直以來,我國沒有專門從事信息資源管理的機構,對信息資源建設缺乏統一有效的規劃、協調和管理。由于缺乏統一的信息技術規范和標準,信息采集、處理、分析、發布等手段嚴重落后。網絡建設水平、規模和層次較低,大量的數據庫和網絡線路相互之間不兼容,信息資源不能充分有效共享。在信息利用方面,資源貧乏與資源閑置現象同時存在,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4.4 高層次的信息技術人才匱乏
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的新型服務業的迅速發展,使得現代物流、電子商務、軟件業、信息技術研發、信息技術培訓等領域內相關信息技術人才的需要也大幅提升。從提升產業鏈、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撐握自主知識產權的迫切需要來看,高端信息技術人才將成為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主要支撐力量。在發達國家,信息產業就業人數已占到總就業人數的60%左右。目前,寧夏地區信息隊伍建設薄弱,信息產業人才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高端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缺乏,低端的高技能人才缺乏,信息產業技術工人的構成比例還不夠合理,高級技術工人緊缺現象嚴重。僅有的少數信息科技人才,大都集中在銀川市等大中城市的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許多市、縣缺乏信息技術專門人員,廣大鄉、村信息人才更是奇缺。2006年寧夏地區從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工作的職工人數僅為4 743人,占全區職工總數的0.84%,同期,北京有196 764人,占比為4.34%,廣東為1.51%,寧夏從事信息技術的人員比例在全國排名第26位,與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
5 對策建議
5.1 提高居民信息素質,增強信息意識
信息素質不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的能力,還包括選擇獲取識別信息、加工、處理、傳遞信息并創造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質要從基礎教育階段入手,在全區中小學進行計算機和網絡知識的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等各種媒體,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信息中心等各類信息機構,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和手段,廣泛、持久、深入地宣傳信息知識。開辦計算機培訓學校,開展信息知識講座,幫助社區居民提高信息意識和信息素養。積極引導社區居民參與信息活動,使人們認識到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信息的重要性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其信息意識。
5.2 建立多元投入方式,加快信息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寧夏地區信息化建設還主要依賴財政撥款,尚未形成比較成熟的市場化投融資體系。由于地方財力有限,政府對信息化的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特別在農村地區還比較滯后。因此,必須一方面依靠政府加大對骨干信息資源的投入,用于信息網絡及信息平臺建設、信息化關鍵技術開發與推廣、信息示范工程、信息人才培訓等方面,另一方面多渠道籌措信息化建設資金,爭取地區財政、風險投資公司、電信企業、民間資本資金的支持;爭取國家政策性撥款和國際上優惠低息貸款,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推進以信息產業為對象的股權籌資。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各個企事業單位自籌資金進行信息化建設。
5.3 建立和開發綜合數據庫系統,實現政務信息資源整合整合信息資源,就是將原本離散的、多元的、異構的、分布的信息資源通過邏輯的或物理的方式組織為一個整體,使之有利于管理、利用和服務。數據庫系統是一種有組織地和動態地存貯、管理、重復利用與系統有密切聯系的數據集合的計算機系統。這種集合可以將大量的信息進行記錄、分類、整理等,并且進行規范化的處理。在系統的統一管理下,系統所允許的用戶可對數據庫進行查詢、檢索,快速、準確地取得不同需要的信息。
以現有的大型數據庫為基礎,研究開發通用型綜合數據庫管理系統,滿足寧夏地區各級各類政府部門、業務部門、各個子系統的開發建設需要。建立統一數據存儲平臺,滿足資源共享需要。數據庫的建設應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采用標準數據庫瀏覽器,為信息資源的共享創造條件。
5.4 建立公共的社區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建設公共信息平臺的目的是實現公共資源的服務化和虛擬化,使得公共資源可像電網、自來水一樣,被透明地共享和利用。目前,北京市已經形成了連接市、區(縣)、街道以及社區的四級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網絡,通過社區公共服務平臺,整合服務資源,形成了網上、網下相結合,網絡、實體相結合的新型信息服務業態,極大地加快了地區信息化建設進程。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采用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公共信息平臺的運營采用公司化方式,開放社會資本。寧夏地區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應重點建設3個“中心”:數據交換中心,以電子政務網絡、社區信息網絡為載體,實現政府數據和社會公眾數據的分類、安全、有序的互聯互通;身份及信用認證中心,促進社會信貸管理信息化,為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和電子社會服務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同城結算中心,為物流與電子商務安全認證、網上支付、物流配送提供基礎環境。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將推進社區網絡文化娛樂、電子商務、網上教育、遠程醫療、物流配送、電子結算等信息化應用,提高整個地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
5.5 加強信息人才隊伍建設
在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人才資源是所有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它直接關系到信息化建設的成敗。由于信息人員隊伍的類型不同,培養的內容和機制也不相同。對于管理型人員,要著重培養他們對信息資源建設的宏觀及微觀決策能力和組織能力,提高他們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對于專業技術開發人員,應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具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信息資源進行收集、篩選、分析、重組的能力。信息開發利用人員必須接受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方面的教育,學習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現代信息檢索技術知識,不斷提高研究能力。
針對寧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及特點,信息人才隊伍的建設應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充分用好、用活、用足國家已有的政策,特別是對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結合寧夏實際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供先進的軟硬件研究環境和豐厚的物質生活條件,鼓勵業務骨干出國進修、培訓,對有突出貢獻人員和起特殊作用的人給予重獎高酬等,留住關鍵人才,吸引人才。
參考文獻
[1]200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http:∥www.sei.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1884ArticlePage=4
[2]Tadao Saito,Hiroshi Inose 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ode of domestic and transborder information flows including data[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1983,1(1):75-92.
[3]Nozomu Takasaki,Takahiro Ozawa.Analysis of information flow in Japan[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1983,1(1):177-193.
[4]謝康,肖靜華.信息資源測度、國際比較與中國的戰略選擇[J].情報學報,1997,16(3):202-211.
[5]馬艷艷,王君宏.寧夏農業信息化發展論略[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8(1):126-128.
[6]國家統計局寧夏調查總隊網站[EB].http:∥www.nxso.gov.cn/index.asp
[7]梁春陽.中國西部地區信息服務業發展研究[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