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教育部與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聯合頒布了經過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下簡稱新《規范》),這是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那么,新《規范》到底新在何處?作者結合學習和思考,談幾點淺顯認識。
一、新《規范》體現了師德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征
1 新《規范》將優秀師德傳統與時代要求有機結合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千百年來積淀下來的對教師職責最本質的體現。當今時代,為師者,要傳好“道”,首先要“愛國守法”“為人師表”;要授好“業”,必須“愛崗敬業”“教書育人”;要解好“惑”,沒有“關愛學生”的情感,缺乏“終身學習”的意志,都是難以做到的。這些正是新時期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是師德的重要內涵。新《規范》既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師德的本質內容,又反映了新時期對中小學教師應具有的道德品質和職業行為的時代要求。
2 新《規范》抓住了師德的核心——“愛”和“責任”
師德的核心就是在強烈的責任感下,對學生懷有平等和無私的愛,寬容和耐心的愛。沒有愛,就沒有“師魂”,沒有責任,就做不好教育。新《規范》強調了教師的“教書”和“育人”職責,貫穿并充分體現“愛”和“責任”這一師德的核心和靈魂,弘揚了時代精神,體現了時代特色,有利于激勵和引導廣大教師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規范思想行為和職業行為,做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3 新《規范》反映了師德的階段性特征
新《規范》一方面從教師隊伍現狀和實際出發,面向全體教師,提出了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從先進性導向出發,提出了體現時代精神的倡導性要求。同時,新《規范》還從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針對當前教師職業行為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突出問題,也是社會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做出了若干禁行性規定,如“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等。這些階段性的、具體化的要求,有利于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明確要求,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從而規范教師職業行為,不斷提高師德水平。
二、新《規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十七大突出強調的治國理政的重大戰略思想,其核心是“以人為本”,突出強調尊重人、依靠人、維護人,從“叭本”出發。新《規范》正是教育事業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實踐。以下從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1 新《規范》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與“以教師為主體”相結合的原則
新《規范》充分體現“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理念,一方面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始終把培養人才作為教師的根本任務;另一方面,強調全社會都要尊重教師,關注教師的內心情感、自身價值以及自身成長的心理需求,規定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強調教師責任與權利的統一,有利于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2 新《規范》強調“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的原則
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重“他律”、貴“自律”。“德業相勸,過失相規,同儕砥礪,相互促進”是行業自律的目的,而“慎獨內省”是個人自律的歷程。新《規范》在注重“他律”的同時,強調“自律”,倡導廣大教師自覺踐行師德規范,自覺履行教師職責和義務,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自重、自律、自省、自強,把良好的師德風尚內化為自覺行為。可以說,從“他律”走向“自律”是師德建設的最終目的。
3 新《規范》注重教師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原則
師德《規范》能否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起指導和調節作用,關鍵在于廣大教師的認可與共識。同時,師德《規范》能否順利實施,也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監督。此次有關部門修訂《規范》,采取通過媒體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方式,充分拓展廣大教師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的渠道,充分激發廣大教師參與的熱情,充分匯集全社會的智慧力量,創造了一個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師德建設的生動局面。這一過程邁出了新時期師德建設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嶄新一步。
三、新《規范》基本內容的解讀
1 “愛國守法”體現“做人”和“為師”的統一
“愛國守法”就是要求教師熱愛祖國、遵紀守法。熱愛祖國是每個公民也是每個教師的神圣職責和義務。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知法守法,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一個合格的教師,首先要“做人”,要具備一般公民的道德素質,而且要“為師”,應當是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表率。因此,“愛國守法”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是社會對教師的要求,更是“教書育人”對教師的要求。
2 “愛崗敬業”凸顯“責任”對教師的特殊重要性
一位教育家說過:“教育是事業,其意義在于奉獻。”“愛崗敬業”就是要求教師對教育事業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感情,要有淡泊明志、甘為人梯的精神境界,要有腳踏實地、樂于奉獻的工作態度。“一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承擔著為社會建設事業培養人才的責任。沒有責任就辦不好教育,沒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責任對于教師職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道出的正是教師可貴的敬業奉獻精神。教師要始終牢記自己的神圣職責,志存高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會變革和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履行自己為國家為民族未來培育人才的光榮職責。“愛崗敬業”是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3 “關愛學生”突出“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親其師,信其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關愛學生”就是要求教師要熱愛學生、誨人不倦。同時,愛是一門藝術,能愛是一個層面,善愛則是另一個層面。作為教師要做到能愛、善愛,用行動去播撒愛,用愛去培育心靈。真水無香,大愛無痕。“愛”要以“愛”動其心,以“嚴”導其行,嚴慈相濟;“愛”要以理解、尊重、信任為基礎;“愛”要一視同仁,持之以恒;“愛”要面向全體學生,“金鳳凰”固然可愛,“丑小鴨”更需要陽光雨露。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都是師愛的重要內容。總之,“關愛學生”是衡量師德的一把基本尺子,是師德的靈魂。
4 “教書育人”明確了“怎樣育人”“育什么樣的人”
教師既是人類文明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道德的啟蒙者、美好心靈的塑造者。新《規范》首次將“教書育人”列入基本條目,明確了“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更強調了教師的“育人”職責。怎樣育人、育什么樣的人始終是教育需要面對和回答的問題。教育部周濟部長說,“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整個教育最重要的工作”。這就是答案。根據新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教師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要尊重學生個性,善于挖掘學生潛力,因材施教;要重視學生品德修養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新《規范》突出強調了培育學生創新精神,也要求教師要勇于探索創新。只有勇于探索創新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才能為學生成長為創新型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5 “為人師表”強調教師要“言傳身教”“以身立教”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時代是世界觀、品質、性格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都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因此,“為人師表”對教師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教育的歷史發展中,為人師表已成為對教師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教師要從言行到舉止,從心靈到外表,從課堂內外到學校內外,在各個方面率先垂范,做學生的榜樣,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況和行為表現,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潛移默化地教育和影響學生,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
6 “終身學習”提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理念
將“終身學習”列入條目是新《規范》的一個顯著特點。終身學習是知識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教師職業特點所決定的。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只有高水平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養的學生,只有教師的發展才會促進學校的發展,帶動學生的發展,正所謂“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從這一點來說,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新時期師德內涵的應有之義,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是師德建設的重要環節。新《規范》倡導廣大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要用師德修養的提高促進專業發展,在專業發展中促使師德升華,在專業發展中豐富教育智慧,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終身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不竭的動力。
百年大計,教育為根本;教育發展,教師是關鍵;教師素質,師德最重要。修訂頒布的師德《規范》為新時期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提升師德素養注入了嶄新內容,提供了重要抓手,展示了時代氣息。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全面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把師德建設推上新的臺階。
(責任編輯:王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