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確認識校長領導力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逐步深入,校長領導力逐漸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在學校組織范疇內,校長領導力指校長在與學校公眾(主要包括上級領導、社區民眾、學生家長、教職工、學生)的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有效地影響和改變他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的能力,以團結全體教職工為實現學校目標而共同奮斗。它是校長基于職位角色和自身素質在領導和管理活動中產生的綜合性影響力,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學校、學生和教職工的健康發展。校長領導力概念有如下幾個問題需要強調。
首先,領導有別于管理。領導與管理有很大的交叉性,但也有根本的區別,其中最大區別就在于,管理更傾向于按機構的規則實施已有程序,而領導更注重愿景及其啟動實現愿景的過程。學校管理是管理者通過計劃、組織、監督與評估來實現教育目標;學校領導則通過現實基礎分析,建立學校發展目標,并通過合作努力、解決問題、民主協商等方式來實現學校發展目標的過程,體現一種民主、開放、溝通、合作、發展的管理理念。
其次,校長領導力既包括校長的領導能力,也包括校長發揮領導、施加影響的過程。前者比較容易理解,因為大部分領導力研究者都是從“能力”的視角出發的;在理解后者時,我們應該意識到,雖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領導力事實上也是一種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但因為校長在一所學校中所處的地位,校長領導力與教師或中層管理者的領導力必然不會處于同一意義世界中,將領導者和追隨者的領導力放在同一意義世界中考察是危險的。
再次,正確理解新課程背景下的校長領導力。在民眾呼喚優質教育、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所學校的校長在教職工心目中能否獲得真正權威和影響力,在同行中、社會上有沒有地位和發言權,主要取決的不是行政級別和權力的大小,而是能否推出有個性化的辦學思想、能否提供有特色的課程服務、能否促進學校的變革與發展。因而新課程背景下,校長必須把課程與教學作為學校領導的核心。
另外,校長權力和校長領導力是不同的。權力是職位的產物,一個人一旦成為校長,那么這個職位本身就賦予了他很多權力,可以要求和命令他人做事情。但是領導力并非附著于職位上的,學校中每個人都有可能發揮領導力。校長領導力和校長職位權力并不等同。權力在某種程度上為領導力的發揮提供了某種便利,但濫用權力可能會導致惡劣的結果。
二、堅持正確的領導理念和價值取向,促進和諧校園的校長領導力最大化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和“領導就是服務”的領導理念,促進領導職能結構的戰略調整。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也是現代教育的主旋律,它強調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在學校它表現為實現學校目標,推動學校發展,通過教育使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切實實現好、協調好學校相關者的利益。以此價值取向和衡量標準,正確進行領導職能的取舍,選擇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善于從躊躇中走出來,進行領導職能的戰略性調整,逐步實現領導職能科學化合理化,提高和諧校園的領導力。
第二,堅持統籌兼顧的領導理念,促進領導職能的結構轉變和優化。構建和諧校園是一個不斷化解矛盾的持續過程。作為領導者校長來說,要始終深刻認識和諧校園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學校各種矛盾和問題及其原因,有針對性地“作為”,有意識的“不作為”。把握好“為”與“不為”、“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辯證關系,從實際出發,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統籌兼顧,在取舍中運籌。堅持和強化有利于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利于和諧因素。促進領導職能結構朝著有利于提高和諧校園的方向不斷改善和優化。
第三,堅持“科學、民主、依法”三者融為一體的領導理念,促進領導職能結構的合理調整。社會公平正義是校園和諧的基本條件,民主法制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領導活動中必須堅持科學領導、民主領導、依法領導的現代理念和領導方式,努力實現領導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必須堅持“科學、民主、依法”相互融合,使學生和教職員工的正當利益訴求得到理性表達和滿足,努力提高科學決策、民主領導、依法辦事的領導力。
第四,堅持“互動雙贏”“共建共享”的領導理念,提高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和諧校園校長領導力。我們的和諧校園是全體學校利益相關者共同建設、共同享受到校園。有學者認為,領導力的實質是影響力,領導力發生作用的過程就是影響產生的過程。“領導力”的本質是一種人際關系、一種影響力。按照激發學校活力,增進學校團結和睦的要求和目標,優化領導職能機構,調動所有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整個學校能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要實現這種境界,要把領導者領導力水平提高到領導藝術美的新境界,以自己的思想心靈美、形象風度美、工作方式方法美、語言情感美等,加強和諧校園領導力建設的主旋律。
三、全面提高構建和諧校園的校長領導力水平
校長領導力是校長的職權、角色、自身素質等因素的綜合體現,是校長在學校管理中實踐智慧的結晶。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領導實踐中,做什么、怎樣做是校長領導力建設的核心問題。同時校長領導力的提升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從各個方面去努力。一般說來,領導過程主要有決策和執行兩個過程,這也是提升校長領導力,構建和諧校園的兩個支柱。 第一,提升決策力的關鍵是把“理智決策”作為核心,促進領導決策由“傳統的經驗型”向“科學的理智型”轉變。學校是航行之船,而作為決策者的校長就是舵手,其決策正確與否關乎學校的發展前途。因此,校長決策必須理智認識學校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實現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有機結合。所謂“理智決策”就是用理性原則和領導智慧進行決策。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領導過程中,往往面對復雜多變、突發的不穩定因素和激烈的競爭環境,迫切要求校長清醒的認識到領導環境的新變化和提高領導力的新要求,自覺從“經驗型的傳統決策”轉變為“科學的理智性的決策”,在決策過程中防止道德失范、信息失真、心理失衡、情緒失控、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和平和的心態,努力實現決策科學化民主化,不斷提高科學決策水平。
第二,把“規劃發展”作為首要領導職能,促進領導方式由制定計劃向制定規劃轉變,提高構建和諧校園的戰略謀劃力。學校要和諧首先要發展,必須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因此,規劃發展,領導發展是學校領導活動的第一要務,也是領導職能結構的第一要件。過去把制訂計劃作為領導的首要職能,但在建設和諧校園的領導活動中,校長具有確定發展目標、制定發展方針、創新發展模式,做出正確發展部署的戰略謀劃能力,真正擔負起“胸懷全局,把握方向,提供愿景,整合力量,營造環境”的領導責任。
第三,把“知人善任”作為關鍵領導職能,提高構建和諧校園的選人用人的領導力。面對構建和諧校園的目標任務,及其平等競爭對人能力的內在本質要求,面對既要促進發展又要實現公平的領導目標,校長必須從構建和諧校園和加強領導力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能力問題的迫切性、重要性,進而確立“能力本位”的選人用人觀,提高“知人善任”的領導力。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權力與能力、能力與人情、能力與資歷之間的關系,堅持把創新能力作為校長用人職能的根本任務,校長要為有能力的人提供施展才華的空間,并保證榮耀和待遇。
第四,把“心智溝通”作為基本領導職能,提高善于溝通、貫通、融通的和諧文化的領導力。構建和諧校園的領導力由領導者、被領導者和環境三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決定的。三者關系歸根到底是一種心理關系和文化關系,所以要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文化的力量來處理這些關系,架起心靈橋梁,發揮心智溝通的領導職能。在構建和諧校園中,校長要和教職員工及學生平等溝通,尋找共同點,強化認同感,不僅在情感、價值觀、信仰、決策上認同,而且還要在知識、能力、智慧方面認同。只有這樣,才能心領神會,良性互動,才能提高溝通、貫通、融通的和諧文化的領導力
第五,把“柔性協調”作為整合領導職能,提高構建和諧校園的統籌協調領導力。如上文所述,構建和諧的領導活動是一個不斷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的過程,是化解矛盾與沖突,整合社會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共建共享的系統工程。同時校園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和諧的文化共同體,以此,校長協調的方式應該由運用硬權力的剛性協調,轉變為以硬權力與軟權力相結合的柔性協調。把協調寓于統籌與規劃之中,統籌配套措施,力爭一舉多得的“共勝多贏”,整體推進和諧校園建設,不斷提高構建和諧校園的統籌協調,共建共享的校長領導力。
(責任編輯:中和)